“7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发表演讲,提到朋友向他推荐一本畅销书《巴西:未来之国》,书中寄托了对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未来之国的美好希望。这本书,就是去年九久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推出的。” 黄育海告诉《出版人》。
作为上海民营书业的领军人物,黄育海带领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久)走过了十个年头。从浙江人民出版社跳槽到贝塔斯曼,而后又另起炉灶创办上海九久,黄育海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路。熟悉黄的人都知道他视力不好,但“看不清键盘,看得见未来”的他凭借果断的决策力和对局势的把控力,使九久在上海民营书业中“一枝独秀”。
版权引进的一面旗帜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文化多元性,这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所不能比拟的,黄育海从中嗅到了商机,并为九久开辟了一条新路。“海派出版的特点体现在对外国文学版权的规模化引进上,九久在引进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方面,不会输给北京的出版机构。”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美]丹布朗
译者:路旦俊 王晓东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 J.K.罗琳(罗伯特·加尔布雷思) 著
译者:梅静 楼武挺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引进版权是九久最重要的产品线,至今为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九久推出了丹•布朗的《地狱》、J.K.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蚕》以及美国经典儿童文学“大红狗”系列等众多畅销作品。今年4月,他们又拿到了普利策奖小说《金翅雀》的中文简体字版权。
2014年3月,九久读书人入围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亚洲最佳儿童文学出版商”候选名单。4月,又于伦敦书展和印度企鹅出版公司共同角逐“亚洲最佳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商”。黄育海自豪地说:“一家机构引进的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同一年在两大国际书展双双入围大奖,这在中国出版界史无前例”。
在创立九久之初,黄育海曾立下目标——要做世界上最畅销的书,要做在世的最棒作家的最好作品。如今回头看,黄育海做到了,他用了十年时光,把九久读书人打造成了沪上规模最大的民营策划出版机构,扛起了外国文学引入中国的大旗。
稳中求胜的领导者
新世纪以来,资本巨浪向出版业袭来,一些民营公司也经历了各种“诱惑”。其中,既有国际出版传媒集团伸来的“橄榄枝”,也有中国的各家出版集团抛来的“绣球”,还有像盛大这样的业外资本送来的“秋波”。经历如此浪潮,作为上海第一梯队民营书业公司的领导者,黄育海的选择是——稳中求胜,这也符合他一贯的工作风格。黄育海对民营书业上市持保守态度,在他看来,上市受公司业绩和政策法规的双重限制。民营书业没有出版权,会有很大风险。“有些公司会引进风险投资以达到上市目的,对于九久来说,我们不愿做这样的事情,风险太大。”他说。
对于民营书业对待资本的态度和大胆尝试,黄育海表示可以理解,每个公司的情况和领导者的考虑角度不尽相同,但对于他和九久来说,还是比较适合平实的方式。在他看来,民营公司或多或少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被大型出版集团兼并收购不失为谋求长远发展的一条出路。
2011年,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向九久读书人注资3000万,占九久公司20%的股份。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九久的各项业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书数量由每年的200多本增加到500本以上。畅销书数目、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都有显著提高。
“做出版不能搞大跃进。”黄育海说。对于目前上海民营书业整体消沉的局面,他认为这跟出版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如今,九久读书人每年新书在500部左右,码洋规模在3、4亿,年利润基本保持10%的稳定增长,劳动资产运营情况相对良性,各项业务也在稳健发展。■
(本文原载于:《出版人》2014年第8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