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薛忆沩:献给孤独的挽歌

作者:薛忆沩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最近这一年多来,每次出现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的突发事件,我总是会收到来自祖国一些媒体的约稿电话和邮件。收集在这部随笔集中最长的三篇作品都是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完成的。我没有料到它们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关注……其中,四月二十七日由《深港书评》以五个整版刊发的《献给孤独的挽歌》更是引起了一时的“轰动”。那是我近三十年写作生涯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轰动”。

很清楚,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关注并不是因为它们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而是因为它们不仅仅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借用诗人帕斯(他本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关于诗歌的说法,这些作品是用独特的方式发出的“另外的声音”。很清楚,正是这“另外的声音”激起了阅读的兴趣。

突然想起当年在为《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写作读书专栏的时候,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它们发出的也同样是“另外的声音”。这种同质的异质性让我萌生了将所有这些作品结为一集的想法。

实现这个想法的难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因为对自己和写作的苛求,我总是用怀疑甚至敌意的目光审视自己从前的写作。在整理这一组文稿的过程中,这种怀疑甚至敌意不断升级,让每一篇作品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我高声朗读每一个句子,我反复斟酌每一个词,我不断发现原作(尤其是当年那些作品)中的疏漏甚至错误。这是让我感觉欣慰的“发现”。它意味着我对写作还保持着纯真的激情和卑微的虔诚。它更意味着我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在进步。我没有放过任何新发现的疏漏,我改正了所有新发现的错误。而对其中将近一半的文章,我甚至进行了精益求精的“重写”。

现在,我终于可以向读者交出这部随笔作品集了。 我相信用其中最长也最有影响的文章题目来命名这部作品集是最理想的选择。

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东西方冷战开始之后的写作者,都会知道自己的同行里有一类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特殊人物,也都会知道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十分谦卑又非常祥和的国家与当代世界文学之间的特殊关系。写作是孤独的精神探险,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而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只不过是与这种孤独和探险关系暧昧的世俗的光环。这种世俗的光环当然不可能影响任何一位将事业当成宗教的写作者对文学的情感和判断。但是,同行中的这些特殊人物和文学版图上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可能不引起每一个写作者的注意和思索。毫无疑问,这些特殊人物和这种特殊关系为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的写作者打开了一个观看文学与时代以及个人与历史相互冲撞的特殊窗口。

这当然也是为所有读者打开的窗口。我相信每一个对文学怀有敬意的读者都应该能够从这个特殊的窗口看到孤独的神圣和探险的艰辛。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更多的读者分享我极为有限的观看。

有一点需要说明: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短文,也曾经广为流传。我决定不将它收在这里,一是因为它仅仅是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写作,二是因为时过境迁,鲁迅当年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中国写作者的“低估”已经与今天中国的国情不相和谐了。

作者:薛忆沩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