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的年轻人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找到“慰藉的出口”。每个生命都需要打磨,需要思索,最后才能有自己的明亮。
《十五颗小行星》谈论的是人生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作者刘克襄,作为台湾开启自然写作风潮的始祖,一直以其自然、淳朴的文风,深受读者的欢迎,被视为“最懂得在台湾旅行的人”。
此前,他的写作一直集中在对自然的保护和观察上。比如对流浪狗(《野狗之丘》)、鸟类(《永远的信天翁》)、铁道(《11元的铁道旅行》)等。而在这本书,他将视角从自然投向人群,转为对每个单纯、执着生命的悲悯。
整本书就像是电影一样,视角就定在台湾,透着乡土气,这里面有来台湾山林纵走后失踪的外国人鲁本,也有台湾首位登顶珠峰的拾方方,有从台湾走出去的旅行者三毛,也有放弃大城市繁华生活而开创有机家园的老五。
刘克襄作为线索人物,步伐轻轻地走遍了这十五个小故事,他既是参与者,更是故事的旁观者。
十五个单纯的人,在台湾的土地上,实验了人生的一种可能性,即遵从内心的意愿来选择人生,脚踏实地地将其实现,以致最终能够骄傲地对时代的枷锁和命运的羁绊说“我是自由的”。
比如那个“鹰人”沈振中,就是为了对老鹰的热爱,于是整个人一生都试图用老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或者赤脚而行,或者经常模仿老鹰的姿态来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有一张配图,夕阳西下,在大自然中,沈振中全身赤裸,背脊向前弯,双手抬起模拟起老鹰起飞前的姿势,放松舒展。
夕阳西下,看着他自在的背影,在可乐、汉堡包中逐渐麻痹的神经竟会感慨如此纯净的灵魂。这样的人生没办法用成功与否来衡量,他活得很踏实。
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世俗的烦恼,他们也一样逃不过。沈振中的这种自然教学法不受台湾主流自然教育的待见,鲜少有人愿意长期追随他。
而《云豹还在么》中的那个执着追寻台湾云豹脚步的小伙子,上大学时“没有办法啊”地选择了资讯工程系,不过最后依旧是天真率性地选择了对台湾云豹的研究,这种几乎灭绝的动物。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要面对调查途中女同伴被山洪卷走的残酷打击,“经常想起他们时都会偷偷掉眼泪……”饱含着真实的情感的文字,令人读来不觉阵阵心酸,也更为其坚守之不易感叹。
而刘克襄亦在这旁观或是参与的同时,找到了为无序的人生进行排序的方法,那就是只有遵从内心真正的召唤才能找到自己人生定位,释怀人生的得与失,精神上方可得以圆满。这才是他真正的精神家园,更是他对自己迷惘困惑青春的祭奠。
所以在开篇的时候,当刘克襄17岁的儿子在感慨人生没有意义,想要染头发来排遣的时候,刘克襄仿佛看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这是生命的轮回。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找到“慰藉的出口”。每个生命都需要打磨,需要思索,最后才能有自己的明亮,也好让自己的青春最终魂有所依。
书中的这十五颗小行星,恰可照亮每个在每天庸庸碌碌上班过程中早已放弃思考“人生何为”的人。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