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富态:腰围改变中国》:肥胖的现代性

作者:思郁(书评人)   2012年10月16日   来源:晶报·深港书评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富态:腰围改变中国》 (英)保罗·弗伦奇 马修·格莱博 著 贾蓓妮 关永强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版

    之前看过一个观点称,肥胖问题已经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肥胖很快就会赶超自杀式的吸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健康杀手。而由肥胖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医疗保险匮乏,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的缩短等等,也已经开始危害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觉得这种说法危言耸听,直到慢慢意识到自身已经成为肥胖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开始为之困扰。在我们的惯常意识中,肥胖似乎是一种健康和富裕身份的象征。我们的父辈经受过饥馑年代的磨砺,遗传给我们的是对饥饿的恐怖记忆。但是,肥胖现在绝不仅仅是吃饱饭这么简单。肥胖不但可以遗传,还可以传染,甚至具有了某种全球化时代的共通性。肥胖的现代性被掩盖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的变更之下,虚实难辨。

    从这个意义上讲,《富态》一书对中国肥胖问题的考察与关注,才值得我们如此去重视。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肥胖一直都是发达国家才会存在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肥胖越来越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穷人身上。在美国,黑人的肥胖几率超过白人的一倍,在南非的一些地区,男人们认为肥胖的老婆象征着成功和威望,因此那里的女人甚至服用能让她们变得更胖的药物。

    中国的情况似乎更为复杂一些。从传统意义上讲,肥胖也是成功富贵的象征。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肥胖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过程中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崛起而凸显出来的。本书两位作者保罗和马修在这份调查报告中谈到,“中产阶级的人群正在日益发胖,他们最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其饮食习惯改变得也最为彻底,而这些正是中国肥胖率增加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的肥胖集中于贫民阶层,在中国反而是中产阶级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肥胖问题是全球化过程中的独特个例呢?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经济模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文化。细看周围层出不穷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各种西方快餐,迅速冲突并侵占了中国本土的市场,也对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一种新的饮食观念的变更。这种饮食观念不是以身体健康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迅捷,是否快速满足人们越来越繁忙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为目的。肥胖问题早就蕴藏在这种全球现代性的蔓延之中。

    保罗和马修在《富态》中用了一章的文字具体入微地分析了近些年中国人饮食结构中常用食品发生的变化。尤其对猪肉、禽类、牛肉、蛋类、水产类、糖类以及谷物等进行了考察分析,发现中国人对这些食品的需求增幅让人惊讶。我们把这种巨大的变化归结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很少注意到这种成就是另一种危机的源头。

    伴随着饮食结构的调整,饮食观念的更新,对肥胖问题形成重大影响的因素还有闲暇时间的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政府部门的缺席、医疗宣传意识的淡薄等等。从政府到个人都缺乏一种健康的认识与观念,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们觉得比起日益肥胖的中国,他们有着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很讽刺的是,这种观念的执行者很可能就是一个深受肥胖问题困扰的领导者。

    保罗和马修在《富态》的结尾部分中提到原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主席菲利普·詹姆斯的一句话:政治意图和不断提高的公众意识将决定肥胖问题是否会继续存在。至少从现阶段国内的各种层面的发展看,我们的政治意图与公众意识的重心都不会是肥胖问题,所以说,它一定会继续存在,直至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日益臃肿发福的身体。

作者:思郁(书评人)

来源:晶报·深港书评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