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我称之为“按文献索文献”,也就是说,当我阅读某一篇文献时,如果该文献引用了另外一篇文献,那么我接下来就会去搜索查询这一篇文献。这样一来,便渐渐地围绕着某个主题或者议题编织起一张网,位于各个节点的则是一篇或多篇文献。
这种习惯对我的研究工作颇有助益。举个例子来说,在研读《科学与公众:传播、文化与可信性》一书时,我就“顺藤摸瓜”地找到了霍尔丹写的一篇关于如何写科普文章的评论,以及《自然》《科学》等杂志在刚刚创刊时发表过的科普评论。
这种习惯其实也可以迁移到日常的科普阅读之中,只不过需要做稍微的拓展和改变,因为有些科普图书并不一定会在内文中直接引用或者提到某些图书,但是一定会提到某些人物、某些事件,以及某些故事,如果我们顺着这些人物、事件和故事去深入探寻,一定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多元的科学内容,也能让我们对科学的整体图景有更系统的了解。
抛开学术研究不说,单纯从科普阅读的角度来看,上面谈到的是理想状态,而且也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都有选择困难症,因为哪怕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知名人物,可供选择的科普图书也林林总总,更何况科普图书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对此,大多数读者往往希望能够有人替自己做出选择,虽然把选择权让渡给自我之外的他者(们)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放弃了自我,但是如果这种“他者(们)”是某个领域见多识广的专业人士,那么似乎也弥补了个体自我在选择上的犹疑。
平时也偶有好友让我推荐几本我认为不错的科普书。虽然因工作原因,日常确实能接触到不少科普图书,也能够依据个人品味给出几个具体的书名,但是这种推荐主观因素较大,更遑论我书架上的科普图书大多来自出版社和作者朋友的馈赠,而自掏腰包购入者寥寥这种现实,因而个人的推荐并不具有通识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如果从众多业内人士均大力推荐的科普书单这个角度来说,那么“中国好书”的科普生活类图书是尤其值得关注的。自2013年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就一直在主办“中国好书”评选活动,除每月发布书单外,还会推出年度书单,可谓优中选优。
在这一活动举办十年之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有科学的好生活——“中国好书”科普生活类入选图书介绍》,集中呈现了十年来入选的科普图书,它就好像一份详尽的阅读指南,让读者在书海中徜徉之际可以“有章可循”,精准找到自己青睐的科普好书。作为一本介绍集,它不仅呈现了入选图书的基本信息,更从专业视角深度剖析了每一本书的有关内容,让读者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定位图书的核心价值,进而高效地筛选出与自身阅读趣味相适配的科普佳作。
通常而言,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必然具有趣味性、通俗性、严谨性、相关性、娱乐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综合和统一,甚至能够让科学在读者眼中自然流淌,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在润物无声中去品味科学的魅力。这一本本匠心之选不仅是图书作者的倾力奉献,更是一位位遴选专家的慧眼识珠。
于我个人而言,介绍集中所呈现的科普图书至少有三分之一在我的私人书架上,我也曾精读过其中的大部分图书,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阅读生活,更让我对科学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些入选图书主题各异,更加凸显了科普图书的繁荣与发展。
更加值得欣喜的是,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国务院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科学阅读必将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优秀科普图书的评选和推介也将进一步助力科学阅读的深入发展。当然,我们也更加需要《有科学的好生活——“中国好书”科普生活类入选图书介绍》这样的介绍集,让更多科普好书走入公众的视野,走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有科学的好生活”。
“中国好书”书系介绍
近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策划、山东出版集团打造的“中国好书”书系正式出版发行。这套凝结“中国好书”推荐活动启动以来1360种精品力作创作精髓的书系,以11卷本、310多万字的体量,构建了“介绍集—访谈集—对话集”三维研究体系,为行业奉上一套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实战宝典”。


《有科学的好生活——“中国好书”科普生活类入选图书介绍》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23-2003-3
定价:40.00元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好书”推荐活动十余年来评选出的科普生活类图书,涵盖年度推荐、月度推荐及六一专榜等类别,提供详尽的图书信息与专业评价,深入解析每本佳作的内容特色与价值亮点,如同一份权威的阅读指南,帮助读者洞悉每本好书的独特魅力与核心价值,高效筛选出契合自身需求的佳作,轻松开启从生活窍门到前沿科学知识阅读之旅,同时,还为一线图书编辑提供策划与制作精品图书的实践范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