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神经毒性中西医防治与康复》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方灿途 孟金成 陈婷 主编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岭南,自古便是中医药学的沃土,生机盎然;岭南香山,更以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医学智慧,书写了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璀璨篇章。“岭南香山肿瘤丛书”汇聚岭南乃至全国中医药界精英,他们以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临床经验为基,深入挖掘岭南特有中草药资源,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全面剖析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核心奥秘。丛书在坚守中医药精髓的同时,主动吸纳现代医学全新成果,实现中西医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这种跨学科探索与创新,既拓宽了肿瘤防治视野,又能为患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治疗方案,尽显岭南医学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 此外,丛书深度融入岭南文化的人文关怀:面对肿瘤这一令患者身心俱损的疾病,不仅传递专业医学知识,还聚焦患者心理需求,通过岭南特色文化元素与实用心理调适技巧,为患者点亮希望,助其重拾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在当今的肿瘤治疗领域,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些药物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尤其是神经毒性反应。抗肿瘤药神经毒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限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些毒性反应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课题。
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主要分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周围神经系统毒性两大类。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虽然较少见,但其严重性不容忽视,可能引发惊厥、癫痫样发作等严重症状。周围神经系统毒性则更为常见,表现为四肢末端感觉异常、麻木或疼痛等症状,且停药后症状可能持续加重。
在应对这些毒性反应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泡洗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神经毒性反应。中医药还可以通过扶正祛邪、调节免疫等机制,增强患者的整体抗病能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此外,针对特定药物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也在逐步推进,以期更早地识别和干预神经毒性反应的发展。
《抗肿瘤药神经毒性中西医防治与康复》旨在系统总结抗肿瘤药物神经毒性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特别介绍了中西医结合诊疗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与进展。希望通过本书的汇编,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秉承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 “带瘤生存”理念,融合岭南中医肿瘤特色与中山本地地域特点,形成中医快速康复理论,开展的临床研究获国际认可并提供了高质量循证依据。科室通过建立高水平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联合多学科专家为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提升了恶性肿瘤综合诊治水平,同时总结出双筋龙汤、复方积雪草灌肠剂等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解决肿瘤临床常见疑难症及并发症。
方灿途
中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肿瘤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教授。1989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肿瘤学家周岱翰教授。长期从事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工作,擅长对各期肿瘤进行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等,对癌痛患者进行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控制疼痛。特别擅长肿瘤放疗、化疗期间的中医药辨证治疗,以减轻不良反应,缓解手足麻木等神经毒性症状,保护骨髓功能,提升白细胞水平,增强血小板功能,改善贫血以利于放疗、化疗的顺利完成;肿瘤手术后、放化疗后长期中医药抗复发治疗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各种中晚期肿瘤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孟金成
中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方灿途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擅长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微创治疗,尤其在胃肠道肿瘤和妇科肿瘤的多种治疗方式上有丰富经验。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获得中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软件专利2项,并带领团队开展多项临床试验。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患者心理及营养状态,并组织参与肿瘤MDT团队,获得多项荣誉。
陈婷
中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医学硕士,中共党员,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方灿途教授,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及外文期刊文章。擅长运用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手段治疗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减轻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对化疗后神经毒性反应有长期研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癌痛,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