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扎实的灾害史料整理,《南宋杭州灾害史》重点考察南宋时期杭州水灾、潮灾、旱灾、异常冷暖、疫病、火灾、蝗灾、饥荒、地震以及强对流、沙尘、特异天象等灾害的基本状况和一般规律,重点阐述各类灾害的典型案例、成因分析、应对举措和主要影响。秉持“人文与自然相互调适”的理念和研究视角,本书致力于探求南宋人应对灾害的思想理念、制度成果和技术经验,全景式展现南宋时期灾害律动与杭州发展交互影响的历史面貌。
《南宋杭州灾害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张立峰, 贾燕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作者简介
张立峰,1979年生,黑龙江双鸭山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硕士,现为杭州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从事气象史和南宋史研究。著有《阴晴雨雪五千年》《品宋:雨润江南风倦客》。
贾燕,1984年生,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硕士,现为浙江省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研究。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厅局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前 言
自然灾害问题自古至今始终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历史无法回避的发展脉络之一。正如美国环境史学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所说:“将传统历史研究与生态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历史研究基本要素包括性别、阶级和种族,环境史学家还要关注植物、动物、土壤、气候等非人类因素,他们是共同演员,共同决定(历史发展进程)。” 换言之,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自然灾害的书写,那么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
以往,人与人的关系一直是史学研究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则被忽略。事实表明,社会发展历程就是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以灾害这一极端形式出现,并“弥散于诸如技术体系、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人类事象之中,成为社会分化和文明演进不容忽视的动力之源”。因此,只有同时处理好上述两个关系,我们才可能获得“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基础。
灾害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复合属性。灾害受自然条件控制,也受人类社会的影响,并在两者之间发生双向反馈作用。通过采取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等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地抑制或减轻灾害的破坏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以及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社会的盲目而行,会加剧或诱发某些灾害,导致天灾人祸并行,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性,甚至引起国家动荡、政权更迭。
随着自然与社会学科的交叉与细分,灾害的综合属性越加凸显,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呈现出与社会文明相互交织的“双螺旋”立体结构。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我国古代政府的灾害防御体系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对社会稳定、发展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灾害的应对过程也是灾害的民俗文化丰富发展的过程;从科技史的角度看,认识灾害的本质及发生演变规律是灾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诠释灾害复合属性的重要环节。
古代先哲曾提出许多防御灾难、保护生境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并为之付诸实践与努力,卓有成效。“天人合一”“人文与自然相互调适”的哲思,已成为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如何在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双主线下,开辟灾害史学复合研究视角,正是本书的努力尝试之一。
纵观中国古代史,南宋王朝留给后人的多是孱弱印象。与汉唐相比,它没有辽阔的疆域、强盛的国力和英雄般的君主;甚至与它的前世——北宋相比,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高下之分。但是,若能沉下心来翻阅厚重的史书,就会发现时光和偏见其实掩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北宋大厦倾覆,康王南渡,定都杭州。南宋虽然偏处江南一隅,亦可谓乾坤再造、浴火重生。迁都后,南宋王朝有没有“水土不服”,都面临着哪些来自大自然的考验与挑战?南宋时期的杭州人又是如何适应新的地理气候环境?在有限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南宋王朝是如何一边有效应对各类频发的灾害,一边将都城临安发展为当时最宏大繁荣的都市,并保持其长期稳定?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具体而言,考察南宋时期杭州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基本状况与基本规律,是本书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更多地掌握气象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瘟疫、饥荒、火灾、蝗灾、地震等灾害亦在考察范围之列。对上述灾害的成因进行历史与科学视野下的剖析,探求南宋人应对灾害的思想理念、制度成果和技术经验,挖掘整理受灾害影响下的杭州社会文化风俗变迁,这些都是全景式展示南宋时期自然灾害律动与杭州城市发展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望本书能为当今气候异常背景下的灾害研究、防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感谢历代先人留下的丰厚且完备的史料记录,能让我们拨开时间的迷雾,去感受八百年前杭州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