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仲富兰:《民俗掌故日历7.0版(2026)》序

2025年08月29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诗韵繁花映俗风

仲富兰

中国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独特的互动、映照、承载等多层面的复杂关系。我在《中国民俗学通论》里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古典诗词乃民俗之雅韵华章,民俗为古典诗词之丰沃厚壤。”这就是说,古典诗词是民俗以高雅优美、富有韵律的形式所呈现出的精彩篇章,它提炼并升华了民俗中的情感、场景与文化内涵;而民俗则如同滋养古典诗词生长的肥沃土壤,为诗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主题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构建起璀璨的文化瑰宝。

《民俗掌故日历》7.0版,即2026年的主题内容就是表现中国古典诗词,真可谓“民俗厚土培诗韵,诗韵繁花映俗风”。强调民俗文化作为肥沃土壤培育出诗词的韵味,而诗词如繁花又反过来映照民俗风情,体现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彰显的关系。我们以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春节(元日)习俗,来看看古代的人们怎样通过描写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来展现民俗。如放爆竹、贴春联、守岁等习俗,最为有名的当数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爆竹声”描绘了春节燃放爆竹驱邪的习俗,“屠苏”是一种酒,古代春节有饮屠苏酒的风俗,人们会在新年之际饮用此酒,以驱邪避瘟,祈求长寿。“新桃换旧符”则展现了贴春联(桃符是春联的前身)的习俗,人们在新年时用新的桃符替换旧的,寓意辞旧迎新,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这首《元日》诗从春节民俗场景中,展示了诗词与民俗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中积淀了大量有关民俗节日的诗词佳篇,用日历的形式展现出来,每日一首,显得特别有一种亲和力和针对性,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展现的是元宵灯韵,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欢乐和团聚的追求,是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生动体现。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是清明雨思,清明的雨丝仿佛也在诉说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让整个节日充满了感伤与温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新生与未来的期待。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现了人们在端午节中释放活力,传承和弘扬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如同七夕情笺,将浪漫的爱情观念深深植入民族文化的土壤,成为中华民族情感文化中独特而璀璨的一部分。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词中对荷花美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魅力,也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高尚品格和美好境界的向往,使荷花成为文化与审美意象的重要载体。李商隐《中元作》“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充满了神秘而庄重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对生死的敬畏和对灵魂世界的敬重。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词中对明月的咏叹,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在月圆人圆的美好时刻,也感慨着人生的离合悲欢。桂花酒、兔子灯等民俗元素增添了节日的浪漫与欢乐氛围,整个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团圆、社会和谐的追求,是中华民族家庭观念和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也是一个思念亲人、朋友的节日,在登高望远之际,人们会思念远方的亲友,强化了情感的纽带,传承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表现的是“冬至阳生”,在寒冷的冬至,家庭的团圆和对祖先的追思让人们感受到家族的温暖与力量,传承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家族伦理的重视。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的习俗有多种传说,无论是纪念佛祖还是祈求丰收,都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俗活动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在忙碌与欢乐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新年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民间文化在岁末年初的生动展示。

通过日历形式,让人们在每日的生活中都有机会接触到经典的民俗节日诗词,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内涵,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除诗词外,推荐与民俗节日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戏曲等。像以春节为主题的《连年有余》等年画作品,端午节相关的民间戏曲曲目,中秋节的《彩云追月》等经典音乐,让使用者从多艺术维度感受民俗节日的魅力。

2024年12月1日于沪上“凝风轩”

(作者: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会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