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创造力》新书首发,解析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08月22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原博导郑毓煌教授围绕新作《创造力》分别与人工智能学者李尚龙及《人民日报》推介知识博主赵健展开对谈,深入探讨了AI时代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培养路径及教育启示,聚焦“创造力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命题,为读者解析了如何在AI浪潮中培育创造力。

《创造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毓煌、蒋昆熠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创造力:AI无法替代的“从零到一”的能力

对谈中,郑毓煌教授提出,AI虽能高效完成“从一到无穷”的迭代性工作——如写作、绘画、代码生成等,却无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性创造。“AI的核心逻辑是抓取已有信息进行重复迭代,而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创造全新事物,比如电灯、互联网、汽车……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皆源于人类的创造力。” 他以《创造力》一书为例,强调“这本书是我脑海中独有的思考,AI无法生成,因为它不存在于任何已有的信息库中”。

李尚龙提出的“AI文笔或优于人类”的疑问,更凸显了这一区别。“AI能模仿已有文风,却无法产生全新的思想与视角”,郑毓煌教授补充道。这也正是《创造力》一书的核心观点——在AI时代,创造力是人类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教育模式:从“整齐划一”到“因材施教”的启示

在与赵健的对谈中,郑毓煌教授指出,那些在群体中表现出非典型行为的个体,其行为模式常被误解为“不合群”,实则是创新思维的外在体现。以马斯克为例,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跟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质,他很容易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也经常没有反应,父母都以为他耳朵有问题。但马斯克却酷爱读书,几乎书不离手;10岁时用三天时间就学会了别人半年才能学完的BASIC编程;对于自己喜好的科目会努力学习并取得全A,对于不感兴趣的必修科目宁愿写代码、读书,也不愿去获得那些没有意义的A。就是这样的不合群,在17岁前,他被定义为怪癖少年。这一点也延续到他的创业过程,其超前的理念和独特的行事风格,在初期也遭受诸多质疑。但正是这种不被传统束缚的思维,让他在航天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

郑毓煌教授指出,对于这类天赋异禀的学生,应当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生态。就像马斯克若在成长阶段,其独特想法被强行矫正,或许就不会有如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企业诞生。因此,采用差异化教育策略,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潜能。

家庭与环境:创造力培养的“隐形密码”

活动中,郑毓煌教授分享了创造力培养的环境与家庭秘诀。他通过原创研究证实,环境对创造力影响显著,比如蓝色更易激发创造力,适度噪音(如咖啡馆环境)利于灵感迸发,而过度整洁的书桌、统一的着装则会抑制创造力。“J.K. 罗琳在咖啡馆写出《哈利・波特》,正印证了适度噪音的积极作用;而强制孩子整理房间,可能在不经意间消磨其个性与创造力。”

家庭教育层面,他强调家长应秉持“善规划而非控制”的原则培养孩子创造力。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引导其在热爱的领域深耕,帮助孩子制定合理规划,避免让孩子陷入盲目刷题的困境,从而为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土壤。

《创造力》:通俗化的“创造力培育指南”

作为郑毓煌教授的第十部作品,《创造力》融合了国家级原创研究与通俗表达,被李尚龙称为“中文版的《思考,快与慢》”。书中既有严谨实验(如统一着装对创造力的抑制效应),也有爱因斯坦、图灵、乔布斯、马斯克等人物的故事案例,随书附赠的创造力测试题,还可以帮助读者评估自身创造力指数。

郑毓煌表示,撰写此书的初衷是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很多科研论文晦涩难懂,而《创造力》希望用通俗语言,让普通人也能掌握创造力的培养方法。

在AI加速替代重复性工作的时代,创造力是每个人突出重围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力》不仅是一本授人以渔的智慧方法论,更是一份时代答卷,为学生、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者、职场人士等培养、提升个人创造力提供了指引。本书现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文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