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颅骨开洞到冰锥入脑,为了治疗比抑郁症更可怕的精神疾病,人类能有多“脑洞大开”?

2025年07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妄想、幻觉、举止失常……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性的慢性心理障碍,也是最符合刻板印象的“精神病”。

在我国,每一千个人中,就有6个人被诊断过精神分裂。他们是一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感知与行为的异常,让他们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上困难重重,自己备受折磨同时,深爱他们的家人也在默默承受着一切。

因为现代医学尚未能彻底攻克这份病痛,他们只能独自承担着精神分裂对心智和生活的破坏,把无尽的苦闷、孤独、恐惧和失望,一次次地咽下肚去。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用科普来卸下他们的病耻感,鼓励他们积极治疗。

毕竟,多一个人了解和看见,就能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前几天,我们借助伊恩·乔维尔的自述,给大家初步科普了精神分裂的成因和症状。

今天,就承接这个话题,给大家讲讲精神分裂的治疗。

友情提示:本文是根据欧美多所高校指定教材《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整理制作而成,不代表医嘱和医学建议,如需帮助,请咨询专业医生。

01、脑洞大开,自古以来

精神分裂,古来有之。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认知与手段,几千年来,人们陆续搞出了一系列离谱手段。

看了《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后,你不得不感慨: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而不是在玄学道路上一直走到黑),多少需要一些运气。

我们不妨从人类历史上目前所知的第一个治疗精神分裂的手段——脑洞大开——开始讲起,没错,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脑洞大开。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会出现妄想和幻觉,进而导致行为的失常,所以,石器时代的一些老祖宗认为,这是邪灵附体导致的。

治疗方法也很简单,在颅骨上钻个鸡蛋大小的洞,把邪灵放出来就好了。

许多病人在治疗过后,就这么“脑洞大开”地活着,华佗来了都得认祖归宗。

到了古希腊时代,人们观念进步了。

他们把人会送到医神埃斯科拉庇俄斯的神庙里,让病人好吃好喝,等医神在梦里施展大治愈术。

治好了,那是神灵庇佑;治不好的,就是对神冒犯太深了,赶出去了事。

但同时代的希波克拉底(没错,就是医学生入学第一课就要学习的“希波克拉底宣言”的希波克拉底)却觉得,精神疾病跟神没什么关系,而是由体液失衡导致的。无精打采或萎靡不振的人黏液太多,容易兴奋过头的人血液太多;暴躁易怒的人黄胆汁太多……等等。

希波克拉底很多观点确实让现代人“难绷”,比如说癔症源于子宫在身体里游走,但总体而言,他还是由于观念过于先进而跟时代格格不入。

等到了古罗马时代,盖伦医生开始认为,精神疾病可能是脑子出问题了。认为异常行为源于潜在的生物学过程的现代医学模型眼看诞生在即,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出意外地马上就要出意外了——

伴随着中世纪的到来,恶魔附体论也跟着死灰复燃了。

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教会对附体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驱魔。驱魔者试图劝服邪恶灵魂离开被“附”的身体。劝服的方法包括祈祷、施咒、在受害者面前摇晃十字架、击打和鞭笞受害者,甚至让受害者挨饿。如果受害者继续表现出不得体的行为,还有更强硬的措施,如使用拉肢刑具,这是一种用于严刑拷打的刑具。毫无疑问,接受这些“治疗”的人希望魔鬼能赶紧离开他们的身体。

《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

真的很难说清,医生和患者谁更“变态”。

但相比接下来的文艺复兴时的操作,中世纪的医生甚至可以称得“初具人形”了。

文艺复兴那一两百年,社会上突然冒出好多女巫,她们说自己会飞,跟恶魔发生过关系。

按照现代医学观点,这就可以考虑是不是精神分裂症导致的妄想和幻觉了。

但在当时,人们是真心相信女巫在跟魔鬼勾结害人,成千上万无辜的女性因此而被猎巫,被杀害。

为了分辨一个女人是不是女巫,人们会先进行一个漂浮实验。简单来说,就是就是把人捆起来扔进水里,看她是漂起来还是沉下去。毕竟,在炼金中,金属会沉底,杂质会上浮,因此同理可得:沉下去的是好人,浮起来的是女巫。

至于无辜女人会沉底而死,很抱歉,这是“必要的牺牲”。

每当我看到《变态心理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总会为人类的离谱而深深震撼。

相比之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放血疗法、换体液疗法、泡冷水疗法、挨打挨饿疗法甚至上刑疗法,相比之下都有点眉清目秀起来了。

到了 16 世纪,人们总算开始觉得:这么死下去太不人道了,找个地方收容他们吧!

臭名昭著的疯人院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行为失常的病人被关在不透气的小黑屋里,被铁链锁在床上,被护工虐待,甚至沦为可以交钱参观的对象。

后来,还是外行人看不下去了。18 世纪,一个叫皮桑的纯外行,被分配到巴黎一家大型精神病院工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精神错乱的人是社会的威胁,而不是需要治疗的患者。但皮桑不信邪,他非要解开锁链,让病人可以到庭院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还要免于被虐待,为此皮桑解雇了不少屡教不改的护工。

这些“外行指导内行”的操作,相比现代医学还是过于落后,毕竟那时没有适当的药物控制症状,病人得不到合适的营养,治疗手段也还是放血那一套。

但即便如此,病人依旧很快有所好转,于是这种人性化的“道义治疗”开始推广普及。

然而到了 19 世纪后期,情况又恶化起来。

当人们发现再怎么治疗,病人都无法重新回归社会后,曾经努力建成的精神病院又变回了看护所,医院环境越来越恶化,约束衣、手铐、围栏床、约束带通通用上,病人越来越失去了尊严,很多人都在排泄物里打滚。他们得不到专业的治疗和照顾,被缺乏训练且监管不力的工作人员虐待,甚至会被直接切除额叶!

这个手术特别便捷,只要在眼角上方插入一根冰锥,再戳进脑子里一通搅和,就把前额叶的神经连接切断了。

这项手术过于快捷,普通诊所就能做,而且效果显著,做完后,病人平静了,不暴躁了,社会和家庭的看护压力大大减轻了,所以迅速推广,发明人还获得了 1949 年的诺贝尔奖。

直到 1951 年,仅仅是美国一国就做了 18000 多例额叶切除术。如同电影飞越疯人院里上演的那样,大量的患者因此变成一具不疯了但傻了的空壳,很多人落下终身的残疾,这其中甚至包括肯尼迪总统的姐姐罗斯玛丽・肯尼迪。

50 年代后,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之下,精神病院才又慢慢往更科学的方向靠拢。

经过几千年,总的来说是螺旋上升的精神病学的发展,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的治疗手段,终于从开颅、求神、驱魔、鞭打、放血乃至物理消灭……转化为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手段治疗,终于,比较人性化了!

如今,欧美的精神病院着重于恢复患者的日常功能,并帮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为了提供系统性支持,美国还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了很多社区支持项目,但目前来看,仍然“无法通过提供全面的社区服务和结构化的住院治疗设置(如重返社会训练所),来满足新患者的住院需求”。

与此同时,监狱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收容所”,病人无家可归,还有物质滥用的问题……使得患者在下降螺旋中一路下坠,不仅自己翻身无望,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负资产。

02、对治精神分裂的现代三重奏

整体来看,精神分裂症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但从个体视角看,精神分裂其实没那么可怕。

数据显示,“有 1/2 至 2/3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显著的改善”,有些幸运儿甚至能完全恢复正常。

就算没法完全康复,精神分裂也会发展成稳定的慢性病:认知、情感方面的功能慢性受损,偶尔急性发作,需要长期吃药控制,但仍然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

那么,如何控制和治疗精神分裂呢?

《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中给出了很多流派的多元观点。

其中一个整合性的病理模型,目前学界还是比较认可的。简单来说,就是先天的遗传易感性和后天的潜在压力因素加在一起,打败了环境中的潜在保护因素。基因上膛子弹,环境扣动扳机。

因此治疗精神分裂,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预防、干预和治疗。

首先,是高风险人群要提高警惕。

《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告诉我们: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与大脑不同区域的复杂神经元网络异常有关。而且,遗传因素会导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

因此,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有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那么你也要格外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第二,对于确诊患者,建议遵循医嘱服药,但不能只依赖吃药。

相关药物可以阻断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控制头脑中的“声音”和“画面”,在抑制急性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但药物只能帮助控制症状,但它们并不能治愈精神分裂症,还需要辅以心理治疗、康复服务、认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手段。

第三,家庭支持。

我们经常抱怨东亚父母、原生家庭,认为他们的控制给我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精神痛苦。但《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举了一个很反刻板印象的案例:

90 年代,一项针对亚裔和其他族裔的研究表明,亚裔患者的家庭成员会更积极地参与治疗项目,在患者的后续支持中体现出极强的家庭责任感,而西班牙裔白人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责任。

另一项研究则告诉我们:在中国,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仍然会与他们的家庭和工作单位保持强有力的支持性联结,这有助于他们治疗成功并重新融入社会。

但在美国,更常见的故事则是:没有家庭支持的患者反复入院、出院,再入院。病情刚稳定下来就要出院,而出院后又很难融入社会,继而流落街头,最终在唾手可得的成瘾物中了此几年的残生。

你瞧,家庭支持对患者的作用,实在不该被低估。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对那些有遗传易感性的人来说,如果他们的家庭环境过于紧张,他们就更容易真的得上精神分裂症。

《变态心理学》(第11版)告诉我们,家庭成员尽量不要用“高情绪表达”的方式去跟患者沟通。

所谓高情绪表达,就是一种充满敌意的、批评的、不支持的沟通方式。很多父母经常爱说的,诸如:怎么别人都好好的就你事多?你怎么这么能给我添麻烦?我真后悔生了你,你生下来就是讨债的……都可以说是一种高情绪表达。

书中还特别提到,生活在高情绪表达的家庭环境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复发风险是生活在低情绪表达,也就是更具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中的患者的两倍还要多!

这些敌意满满的家庭成员经常觉得:

你是不是装的啊?

你别那么脆弱啊!

你打起精神来,你要努力呀!

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过是意志力不够,只要正能量一点,想开一些就没事了。

但其实,我们应该把精神分裂视为胃病或骨折这一类疾病,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扛过去甚至断肢重生的。

最后,社会层面要对精神分裂去污名化。

精神分裂是一种高致残类心理障碍,也是最符合固有印象中的疯狂和精神错乱等特征的疾病。一直以来,大众对这种疾病的认知,都有很多妖魔化。直到 21 世纪的今天,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坚信:精神分裂患者是被魔鬼附体了,或者他们干脆就是魔鬼本身。

《变态心理学》(第11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名叫塞西莉亚·麦高夫的年轻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了精神分裂,总是产生很多幻觉,这让她特别痛苦,还几次自杀过。但是,最痛苦的还不是脑子里喋喋不休的那些声音,而是真实世界中人们说出的那些伤人之语和恶意评价。

她原话是这么说的:“我明白,我的确产生了幻觉, 我脑子里的声音确实非常令人不安,但实际上,在这些声音之外,来自真实世界的人们发出的那些负面的声音才是最让我害怕的。” 

为了让大众不再妖魔化精神分裂,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病情,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博客,名字是“我不是怪物,我只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每年,美国有近 100 万人接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截止 2022 年底,我国的精神分裂患者数也达到了 825 万。

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支持,是一个人们不把他们当做怪物,知道他们只是“大脑神经暂时出了问题”的世界而已。

03、深渊中,开出花来

就像“变态”的原意,其实是“非常态”“异常态”一样,“变态心理”和精神疾病,也遭受了太多太久的污名化。

是时候把《变态心理学》安利给全世界了!

这本 5 月刚出版的新书,欧美多所高校的指定教材,厚度和重量堪比砖块的大部头,里面全都是让人暗戳戳好奇,但网上就是查不到的真实案例,和第一人称口述的鲜活细节,带学校里包吸睛,带地铁上包炸街。

书中详细收录了 60 多种心理障碍,除了精神分裂、人格分裂这种特别引人好奇、但被戏剧化乃至妖魔化的障碍外,还有听起来很抽象、事实上更抽象、因此而被娱乐化和戏剧化的疾病。

比如,为了博得他人同情,不惜给没病的孩子安排一场又一场手术的亲生母亲,患的是“代理型装病综合征”;

坚信某人对自己情根深种,一切拒绝都是挑逗和考验,即使跟对方甚至从未有过一面之缘的“钟情妄想”;

还有“听起来过于离谱但竟然确有其事”的“恐缩症”……

了解世界、研究自己、“自查自医”,一本全搞定。

读这本书,就像误闯精神病院,你跟病人朝夕相处,聆听他们发病时的呓语,点评他们的治疗方案,探究他们的创伤和童年。

凝视深渊,一不小心就会受到精神污染。但这份污染的来源,其实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人性最深处的阴影和黑暗。

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到底是正常人在治疗疯子,还是疯子在逼疯正常人?

但是看到最后,你会明白:“变态”不是怪物的墓志铭,而是人性在绝境中开出的扭曲之花。

人类真是神奇,明明会因为日积月累的微小伤害,像史莱姆一样彻底改变形状,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到了某个节点,却又能迸发出无法想象的力量,燃尽一切,涅槃重生。

读完这本书后,你会为人类的脆弱和坚强而深深震撼。

《变态心理学》(第 11 版)就是这样一本写尽人性渺小与伟大的长篇史诗。现在新书发布期间,额外送内部手册和自评问卷,用思维导图把 60 多种心理障碍梳理得清清楚楚~库存有限,送完可就没了。

赶快翻开这本“人类异常行为大赏”,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吧。

相关图书

《变态心理学(第11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杰弗里·S. 尼维德(Jeffrey S. Nevid)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提到“正常”“常态”,你会想到什么?提到“异常”“变态”,你又会想到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或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之间的界限呢?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社恐”、有强迫症,或者感到抑郁,这些是心理障碍吗?还是说它们仅仅是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或表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心理障碍与异常行为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他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他们基于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对本版进行了调整。全书共15章,前三章和最后一章为总论,集中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要的理论观点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第4章至第14章着重介绍了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它们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成因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等。

本书既可作为心理学专业老师和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又可供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及相关专业人士在实践中参考,同时本书也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和认识变态心理学及异常的行为和表现。

(本文原载于:人民邮电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