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初春,开始看得到“加拿大雁”列队北飞的时节,我就知道寒假的访学要接近尾声了;九月,听到雁鸣由远及近,大雁迫降归来,就是我结束暑假调研该回上海的时候了。
纽约的朋友笑我是“上海雁”,有规律地迁徙,每年比野性十足的“加拿大雁”还要多飞一趟。
2021年9月8日的时代广场/《破坏实验》
2018 年至 2023年间,三个月上海,三个月纽约,十八趟遥远的飞行。以至于在高空中我常常会迷惑,我到底是去还是回?从飞机到地铁,从路口到路口,这种异乡与故乡间的频繁切换,这种熟悉感与疏离感的刻意维持,对于人类学研习者而言,理论上讲是有意为之,但实践起来很多时候却都是无意识的。
就像大雁,恐怕也说不清到底哪里才算故土,天性只允许它作短暂的居停。
纽约十分浑浊,很多含义深藏不露,是上海人一落脚就会感到亲切的城市。以前我以游客身份去看各种地标,纽约印证着我经由阅读而熟识的意象。如今人生际遇让我做一只飞向纽约的“上海雁”,我虽仍是过客,但毕竟有了很多纽约的亲密朋友,也真实地经历了他们的某些经历。我用文字狼吞虎咽,记录下衬托着纽约地标的那些丰盛与潦草。
2020年3月23日的华尔街铜牛/《破坏实验》
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1917-2011)提出“常人分析法”,来研究普通人的行为处事,并以“破坏实验”理论著称:通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某些部分引入混乱,造成局部失范,从而发现实践活动的内部规律。2018年至2022年的纽约,由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意外地成为“破坏实验”理论的巨型实验室。经济结构、历史遗产、文化权力以及个人行为的共同影响及其内在动因,在“破坏实验”中显露无遗。
2020年6月30日,史泰登岛一户居民院子里插着三块标志牌 /《破坏实验》
我直觉,这五年恐怕正是某种“历史时刻”(historic moment),而我目睹了一座大都市的挣扎与损毁,见证了无数人承受着无因的苦与无由的伤,更感同身受地理解了孟德斯鸠为什么会写《波斯人信札》,加缪为什么会说“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也最终确信我们和纽约人其实揣着相似的心事——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在最普通的日常里,都会充满最严重的不安。
2020年,曼哈顿34街8大道15层楼高的墙画 /《破坏实验》
“人们只有在某种距离上看待不幸时才可能接受不幸的存在。”我欣赏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深省,她还说,“罪恶并不是一种距离,而是目光的斜视”。
没有哪个城市象纽约那样,带着全世界的伤。任何一个纽约人,都可能来自地球的某个角落,身上带着全球史的惊涛。人需要被他人、被异域提醒,就像大雁只有来去,没有归途,因为“任何地方都不比另一个地方拥有更多的天空”。
《破坏实验》
当抗议者集结在纽约市政厅广场怒骂总统和执法人员时,一名中国学者正在记录激愤的安营扎寨者与沮丧警察的对视——这成了理解纽约裂痕的关键瞬间。
六年来,李明洁教授以人类学者的身份沉入纽约:她在破败老街的涂鸦上辨认帮派暗号,追踪自然历史博物馆前总统雕像的消失事件;她在疫情中参加房东的葬礼,倾听中学生长期网课后的抱怨……这场意外遭遇的长达六年的"破坏实验",揭示了动荡时代的社会生存法则。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纽约当下民族志——六年的沉浸式田野调研,从建筑工人到藤校教授的创伤实录,见证了“纽约的损毁与愈合”。
纽约的伤,也是(去)全球化时代我们共同的隐痛。
《破坏实验》
*本文摘自《破坏实验》,部分内容有删减,作者李明洁。
《破坏实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明洁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内容简介
当抗议者集结在纽约市政厅广场怒骂总统和执法人员时,一名中国学者正在记录激愤的安营扎寨者与沮丧警察的对视——这成了理解纽约裂痕的关键瞬间。 六年来,李明洁教授以人类学者的身份沉入纽约:她在破败老街的涂鸦上辨认帮派暗号,追踪自然历史博物馆前总统雕像的消失;她在疫情中参加房东的葬礼,倾听中学生长期网课后的抱怨……这场意外遭遇的长达六年的"破坏实验",揭示了动荡时代的社会生存法则。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纽约当下民族志——六年的沉浸式田野调研,从建筑工人到藤校教授的创伤实录,见证了“纽约的损毁与愈合”。 纽约的伤,也是(去)全球化时代我们共同的隐痛。
作者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都市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近年来长居纽约,执教于纽约大学和新学院大学等。著有《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等学术专著和《那是风》等海外调研札记。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