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9年,鲁国的一位老者因病逝世,被葬于泗水岸边,他的弟子以及鲁国的百姓自发赶来为他守墓,鲁国的国君还将他的故居改建成庙宇,供人们祭祀。之后,历代帝王不断对这座庙宇进行扩建,历代王朝不断对这位老者进行加封。就这样,青铜礼器与黄瓦朱甍在此构筑起一道庄严的圣域,老者逐渐被捧上圣坛,成为万人敬仰的“至圣”。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的名字——孔子。这位千年前的老者也许从未想过,自己的名字会流传千古,自己的形象会被塑成金身,因为真实的孔子只是一介凡人。
《弟子三千的儒学圣贤——孔子》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舒春 村凡 著 刘向伟 绘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那年,鲁国大夫季孙氏在家里宴请名士,年轻的孔子乘兴而去,却被季孙氏的家臣挡在门外,大肆嘲讽。这个记载于《礼记·檀弓》中的故事,揭示了圣人光环下的平凡人生——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祖上虽是殷商贵族,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这层身份已然毫无价值。孔子管过仓库,养过牲畜,甚至为了求得一次重用,周游列国十四载。期间,他曾遭遇“七日不火食”的窘迫、卫灵公问阵的刁难、桓魋伐树的危机,被人称作“丧家之犬”,可面对种种困境,他展现出的并非圣人未卜先知的智慧,而是凡人弦歌不绝的坚韧。
也许是早年的经历,让孔子深刻意识到了读书受教对于普通人的意义,于是他高呼着“有教无类”,劈开了贵族阶级为垄断教育而垒起的高墙。他首创私学,向所有怀抱求知欲的少年敞开大门——不论是家境贫寒的颜回,还是性格鲁莽的子路,只要带着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都能在杏坛下学习诗书礼乐。孔子一生授徒三千之众,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汇聚孔门,构成了春秋末年最富活力的学术群体,同时印证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论语》,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集。翻开这本书,也许我们能够触摸到一个有温度的灵魂,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圣人。他有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洒脱,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他会怒骂“是可忍,孰不可忍”,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会在听到弟子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发出“天丧予”的哀叹……这些充满生命律动的表达,展现出的不是圣人的超然物外,而是凡人最本真的生命状态。
他在礼崩乐坏的乱世重奏文明的乐章,以“克己复礼”为纲,构建起维系社会和谐的伦理体系;他在教育垄断的时代点燃立德树人的火种,以“有教无类”为炬,照亮了后世无数学子的求知之路。他主张的“温故知新”,教我们善用历史经验,他提出的“举一反三”,启发我们创新思维,他倡导的“因材施教”,正是当代教育追求的个性化培养……他的教育智慧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依然充满活力。
不仅如此,孔子的思想还超越文明界限,架起了一座连接中外的文化桥梁。联合国大厅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东方箴言,无声地向世人昭示着,这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圣人,早已为人类跨文明对话埋下了包容和理解的种子。
然而,真正的圣性不在云端,而在人间烟火的淬炼中。别忘了,抛开圣人的头衔,褪去圣人的衣冠,在圣人的光环背后,只是一位“十五志于学”的普通少年,是在泗水河边与弟子笑谈的布衣长者。我想,作为一介凡人的孔子,或许更能给予我们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和在平凡中绽放光芒的决心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这盏明灯,将永远照亮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远征。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