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认识污士奇的第十七年。大言不惭地说,污士奇的画是我“看着长大”的。她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真正开始画画也很晚了。
毕业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在出租屋的大木桌上画画。她画了《鹅城》,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我们分隔两地,她也陆续在画,《杨树脸》《伤心的一天》,还有《大门和开花的树》……对于我这样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她的绘画史就是我的审美史,她每每发过来的画,都让我眼前一亮,发自内心地赞叹她的灵气和精力——工作之余的我只想静静躺着,但她却能拿起画笔。我好久都没能明白她的能量来自何处。直到她的画越来越好,我能从画里感受到她的情绪时,才明白她在画画的时候一定非常放松。
画画也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是一棵树,同是一个人,不同的情境下呈现出来的画是完全不同的。污士奇用画画的方式直面了自己的情绪。折回来看,《鹅城》的绘画技法真的是小学生水平,《杨树脸》也经不起专业的推敲,但看完她的画,在画里的情绪消散后,总有一种平和的温暖。我想,亲手画下这些的污士奇,收获的释放感和成就感一定更多。
有一次我特别伤心,跟她诉苦。她沉默地听着,我也知道以她的性格并不能说出什么安慰的话,只是和她说说就已经好许多了。但过了一阵儿,她送我一幅画,画里是一个女孩子,蓬松的长发,笑容温和、坚定又有些俏皮,不怎么漂亮,但我十分喜欢。因为我知道那是我。这就是污士奇安慰我的方式,胜过千言万语。
《一只蜗牛如何去死》这本小书,唤醒了我关于“死”的许多碎碎念,我边读边点头,发出了好几次“对,就是这样”的感慨。
我是个文字脑,即使是绘本,也是会先关注到文字。这是一个很简单易读的绘本,但又是经过严谨思考的,比如对于“死的恐惧”的思考,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文字,却真的挖出了我们心里内在的那种感受。污士奇的有些笨拙的、有缺陷的、却有着认真态度和想法的绘画,又保证了它作为绘本的可看性,那些生活细节的呈现,那些具体场景中自然而生的幽默感,真是融合的非常好。
和好为人师的我相比,污士奇最珍贵的一点,是她从来不要求人,也不教育人。她的《蜗牛》也是这样,她只是描绘一只小蜗牛的日常与幻想、快乐与痛苦,所以这本小书阅读起来不仅毫无压力,反而有被无限接纳的感觉,尤其是在自己能量也非常低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找到了同伴的、然后被肯定的感觉。
最妙的是结尾的地方。既然生活中这么多的负能量,这么多的死循环,这么多的鬼打墙的生活,那我们是不是就真的去死呢?但是,在陪着小蜗牛“死”过一回后,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那么多美好之后,会觉得自己又有了些力量,可以挣扎出来继续活着,因为真的是生有可恋的。寻死前想做的事情,我们生活里完全可以努力去达到的。《蜗牛》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太一样,而它带给我的感觉是很治愈的——又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能量。《一只蜗牛如何去死》,要说的并不是如何去死,而是如何更好地活着。
我想,没有人觉得小蜗牛真的会去死,我们也不会。真正想死的人,想到“死”也不会这么快乐——能想出这种种的浪漫的死法,正是因为小蜗牛对这个世界的爱。
估计很多人看完《蜗牛》,都会觉得看到了自己。我就是这样的。
在很平常的一天,我看到了《蜗牛》,然后我就爱上了它:螺线型外壳,樱桃柄一般细细的触角,一眼看上去很有钝感力,只是千万只蜗牛中最寻常不过的那一只。但不起眼的它,也有自己的挑剔,挑吃,挑玩,挑死的方式;会因为打击而丧气,也会因为美食和运动而开心。
我们普通人就很像这只蜗牛,爬也爬不快,打也打不过。生活里的我们,物质也不够那么富足,生活没有那么美满,但仍然会有一些小小的目标和愿望,仍然会有一些小小的存于当下的感动。以前呢,信息是比较封闭的,也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广阔和富足的世界里;但现在借助互联网,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博大和多样,见证了各种各样的、老虎一样强大的人。然而我们依然是蜗牛,依然要在平凡的生活里去对抗、去接受、去享受、去发现。
对,你会觉得小蜗牛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但其实最像的,还是污士奇本人。第一眼看污士奇,你会觉得她是一个很乖的人,话很少,人很礼貌,遇到感兴趣的人还会害羞。但她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标准吃货,她爱美食,也爱动手烹饪;她爱养花,也爱游泳;她有自己的爱好,更有自己的坚持——正是这些爱好和坚持,汇成了这本小书。
当时污士奇在失业期,她说她想休息一阵再找工作,因为有很想要完成的事情。我有点着急,语气也不太好,一直劝她找工作,心里武断地认为她只是有点懒。直到看到她发过来的视频,原来她学会了游泳,在水里像只小海豚一样扑腾,突然觉得休息一阵儿也挺好,最起码身心放松。后来我看到了《蜗牛》,对她而言,这是一本难度非常高的作品,工程量巨大,耗费无数脑细胞,我不知道她费了多少心血和时间。
想想我当初教育她、让她找工作时,她一脸的平静,默默地画出了小蜗牛。我很惭愧,不只因为我误解她,也明白了对她而言,世上有比挣钱更重要的事。她爱生活,爱绘画,愿意把对这个世界的爱用把画笔记录下来。她时常喜欢默默地跋涉,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乐意接受大家的肯定和欣赏,但又不是为了获得肯定而欣赏去做事情。
过去一年的寒意终于完全散去,柳枝又绿,榆叶梅又开,又来一个繁盛的春天,但这繁盛是许多花开开落落、接力而成的——就像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宇宙,看上去生机勃勃,但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生与死的转换。而每一颗星球,每一只蜗牛,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只是这宏大史诗里可以忽略的微小存在,但是它们和我们,都真正地存在过、爬行过、绽放过。
图书简介:
《一只蜗牛如何去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污士奇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时常希望世界毁灭、又满心爱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小小蜗牛。
一只很“I”、很脆弱、很内向的,爬也爬不快、打也打不过的丧丧蜗牛,常常为了“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烦恼,于是它决定认真地想一想“如何去死”。
《一只蜗牛如何去死》用温暖、轻盈的笔触勾勒出对“如何去死”的浪漫想象,以及如碎碎念般对“死之大事”的思考。作者借由一只小蜗牛画出了自己也画出了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日常与幻想、快乐与痛苦。
纵然是千万只蜗牛中最寻常不过的一只,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平凡的生活里去对抗、去接受、去享受、去发现。哪怕是宏大宇宙中的微小所在,我们依然真实地存在着、爬行着、绽放着。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