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的时代语境下,大象出版社推出的《最后的木屋》以独特的文学姿态闯入公众视野。这部“我的美丽乡村”丛书新作,以内蒙古罕山林场牧民搬迁为叙事主线,通过少年苏伦、别佳、吴大勇的成长冒险,将生态保护、革命历史与民族文化熔铸为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为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最后的木屋》不仅延续了丛书“书写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创作宗旨,更在内容中涵盖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创新的叙事策略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经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发布的2025中国好书·青少年专榜(100种)榜单中,《最后的木屋》突围入选,为儿童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新的范本。
《最后的木屋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许廷旺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最后的木屋》创作缘起,可以追溯至2013年罕山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生态事件,书中通过几位少年的眼睛讲述了一场既有历史深度亦不乏人文情怀的内蒙古林场故事。
“2013年,罕山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罕山的生态保护工作更上层楼,由此,生活在牧区的牧民们搬迁到苏木上。搬迁到苏木(乡镇)生活对草原上的人们来说是巨大的转变,直接改变了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责编连冠在访谈中指出,时代的发展为地方上的人民提供了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坚实基础,能够使他们稳定的没有后顾之忧的进行搬迁,选题策划的初衷也是捕捉这一时代变迁中的人性光芒。
《最后的木屋》通过三位少年在举家搬迁的波折中寻找老骑兵爷爷的历程,串联起两条叙事脉络:一条是现实层面的生态移民工程,展现基层干部苏全推进搬迁的艰难、牧民对故土的眷恋;另一条则是历史维度的革命往事,通过老骑兵在解放战争中护送情报、建国后守护林场的经历,将生态保护与革命精神勾连为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
革命往事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80年前,一群年轻的骑兵就是凭借着以对党的信仰、对人民的信心和对青山绿水的信念,穿梭在祖国的北疆,无畏无惧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抛洒热血。这样一群骑兵,他们是最热爱祖国山河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也都从事着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工作,在他们影响下的牧民儿女更是与草原、林场血脉相依。
《最后的木屋》通过儿童视角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这本书不仅重构了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通过生态保护主题,跨越时空,与革命时代的捍卫家园相呼应。不论是革命时代还是新时代,老人与少年在不同的时代都是新家园的守护者,书中描绘出内蒙古草原上不同时代捍卫家园的角色成长线。
发生在罕山林场的故事说明热爱家乡的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相同的信念,守卫家园和生态保护主题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了统一,革命战士、老骑兵和苏伦、别佳、吴大勇在书中同呼吸共命运。
连冠介绍,《最后的木屋》在讲故事时采用了“抖包袱皮”的写法描述牧民搬出罕山林场的前后过程,故事情节贴近现实,既写出了基层的干部苏全搬迁工作的困难、老骑兵的执着、吴奎的油滑与耿直,也同时描画出当地的美丽风景、淳朴民风以及在乐观精神感染下的三位少年,贴近现实的故事和活泼的写法能够刻画出人物弧光,对青少年非常具有吸引力。
连冠
当地蒙古族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是《最后的木屋》地域辨识度的重要来源。
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这本书是描写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故事,带有非常强烈的内蒙古地域特色和蒙古族特色,在描写人物性格和生活方式时常常使用当地用语,书中有很少当地人细微的生活场景,还有不少篇幅描述了三人深入草原、林场,观察当地生态环境,这些深入到生活肌理的表达,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真切感,读者读时会非常容易建立具有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场景。
书中描写了很多内蒙古的风景、食物、习俗,地域特色风情显著,很多用词大家一眼都能识别出来其中的内蒙古草原气息,比如奶皮子、额吉、牧铺等,也有一些不是那么常用的蒙古族用语和现代少见的传统用语,如安达、苏木达、骣骑、老客、库伦等。在插图的绘制上,也特别注重突出内蒙古草原和林地的特色,比如蒙古包、木屋和罕山林场区域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在插画中,特别画上了皮卡车和越野车,这是更符合当地生活习惯的车辆。为了平衡地域特色与全国读者的阅读体验,编辑团队采用随文注释的方式,如对“安达”(结拜兄弟)一词加注“蒙古族传统中形容生死之交的称谓”,既保留文化本真性,又避免理解障碍。连冠表示:“青少年有着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方言是青少年读者阅读的一个小关卡,阅读方言作品对青少年的语感和汉语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帮助。青少年的普适性阅读需要多读一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够丰富他们的阅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祖国大有裨益。”
创作过程中的专业审校也确保了《最后的木屋》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上的有力平衡,连冠透露,书中有关革命历史的部分邀请了中国近代史专家审阅,也查阅了很多内蒙古骑兵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在革命战争年代,保卫家园是不分民族的,内蒙古骑兵里不仅有蒙古族,还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汉等多个民族。书中讲述老骑兵寻亲的结局十分克制和真实,老骑兵认为苏伦爷爷并不是他年轻时遇到的革命战士小苏,这一处设置非常巧妙。实际生活往往并不是最欢乐、最幸福的。”
视觉制作上,《最后的木屋》最大程度结合了内蒙风情与当代科技工艺,连冠介绍,在色彩搭配和画面信息的呈现上编辑团队特别突出了内蒙地域特色,插画风格力求展现出内蒙草原以及林场的磅礴大气。《最后的木屋》插画中既有内蒙辽阔的青山绿水,也有红霞满天的日落草原,更是有金雕、马鹿、松鼠等活灵活现的动物,体现出林场不同的美的样态。同时,插画还特别注意去呈现角色与环境的互动,更丰沛地体现出人物的情感。
作为《最后的木屋》所属的“我的美丽乡村”丛书,其策划理念可概括为“一地一故事,一书一精神”,用文学点亮中国美丽乡村。这种点亮并非停留在政策图解层面,而是通过差异化的地域书写,构建起中国乡村的文学地图。在“我的美丽乡村”丛书目前已出版的7部作品中,内容既涵盖云南梯田的稻作文化,也有江南水乡的古镇变迁,《最后的木屋》则聚焦于内蒙古草原的生态转型。在内容架构上,“我的美丽乡村”丛书形成了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精神皆具有辨识度的叙事矩阵。
不仅如此,丛书还坚持“在地作家书写在地故事”的创作原则,强调深入生活肌理的写作。作为内蒙古作协副主席,《最后的木屋》作者许廷旺对草原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其能精准捕捉搬迁事件中的文化阵痛。连冠介绍:“许廷旺老师经常在内蒙古各地采风,而书中原型所在的通辽,本身就是革命老区,有非常多、非常精彩的富含内蒙古色彩的革命故事,这些当地真实生动的故事为许廷旺老师的创作提供了底气和灵感。”
这种对真实性的坚守,体现在对内蒙古骑兵多元民族构成的还原,也体现在对搬迁政策复杂性的呈现。书中人物吴大勇家庭因经济矛盾引发的冲突,折射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困境,这也是作者许廷旺在内蒙古走访多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的优秀创作。
这种扎根本土的创作路径,避免了外来视角对乡村的猎奇化书写,如书中对“风葬”习俗的描写,既展现其作为蒙古族生态智慧的一面,又通过少年的观察视角实现现代性解读,“将传统仪式转化为理解草原文明的钥匙”。
连冠介绍:”我的美丽乡村丛书系列包括《最后的木屋》在内的7种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物,内容都十分丰富,展现了从云南到内蒙古,从红旗渠精神到两山论等不同地域、不同精神风貌的美丽乡村故事。作品都围绕着大主题,从小切口展开,描绘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丛书的作者都是十分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他们写作的是身边的、深入采风的故事,以儿童视角来看时代发展。”
当前儿童文学市场涉及生态保护与乡村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连冠表示,“生态教育”类作品的读者接受度非常高,大多数读者可以透过作品看到与自己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一个社会面向。这对青少年读者来说是非常新奇、充满探索的体验。
《最后的木屋》以儿童视角下的生态哲学重新构建起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书中的少年们深入草原观察金雕、救助马鹿的细节并非作者简单的自然描写,而是通过孩子的眼睛来揭示青山绿水孕育着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母体深层主题。连冠提到,“通过儿童视角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展现当代生态理念,更与革命时代的家园捍卫形成呼应,不论是革命时代还是新时代,老人与少年在不同的时代都是新家园的守护者,《最后的木屋》描绘出了内蒙古草原上不同时代的人捍卫家园的角色成长线。”
《最后的木屋》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了一个关于搬迁与守护的故事,更在于它证明:主题出版可以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儿童文学能够承载复杂的社会议题。老骑兵在书中说“守护这片林子,就是守护我们的根”,这句话既是对罕山林场生态使命的诠释,也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初心的呼应,唯有扎根现实的土壤,方能生长出真正触动心灵的作品。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