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片中国西南原始森林的树叶落入五千年前的陶瓮,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2022年飘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茶,这一贯穿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文明载体,始终在书写着人类与植物的共生史诗。茅盾文学奖作家、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的最新科普读本《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正是以这样的宏大视角,将茶的发现史、传播史与文化史熔铸成一部兼具科学理性与诗意表达的百科全书。
这部作品既延续了作者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中的叙事脉络,又以学科建构者的专业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片叶子如何浸透中华文明基因、又改写世界饮食格局的壮阔画卷。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到当代奶茶的流行,从儒释道融合的茶道精神到茶树净化空气的生态价值,王旭烽以学者的严谨与作家的灵动,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解读文明的独特样本。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旭烽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茶,就这样诞生了”,2014年由王旭烽担任撰稿的六集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首集开篇的解说词,成为文化传播的金句,更在十年后化作新书的书名。在采访中,王旭烽坦言这个诗意命名的渊源:“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茶人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有不少解说作为格言被人们记录下来。其中,‘一片叶子落入水中'之句影响最大。”
这种将大众传播符号转化为学术文本标题的巧思,体现了作者打通雅俗的创作理念。作为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构建这本书的知识架构时遵循的是茶自身的生命逻辑。她表示:“茶有一个自圆其说的框架,从它的原始生态出发,到进入人类社会,开始栽培、加工、营销、饮用,从自然物质饮品提升而成精神饮品,最后呈现出具有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人类文明的显圣物。”这种从自然到人文的递进式框架,使得书中既有茶树植物学特征的科学阐释,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生活叙事,更有“青枝绿叶走天涯”的全球传播史。这种多维交织的结构,打破了传统茶文化书籍要么偏重历史考据、要么流于品饮技巧的局限。
在创作初衷上,王旭烽试图回应两个时代命题:当中国茶申遗成功后,普通读者需要了解为何申遗主体是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世界饮茶格局中,中国茶文化如何形成既同源又多元的发展脉络。书中特别澄清了一个文化认知误区,王旭烽表示:“很多人提到茶文化,下意识的就会想到日本茶道,但对于中国自己的茶道是什么,哪些内容算茶文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王旭烽提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应回归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这一观点在编辑策划阶段就成为书籍的核心价值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科普作品融入了作者四十年学术积累的专业厚度。作为国内外目前唯一的一所本、硕、博茶文化学院的学科带头人,王旭烽将茶科学与茶文化熔于一炉。她表示:“茶文化本来就包含着茶科学,一片茶叶,就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书中关于茶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科学论证,均来自过去在高校教研中的积累,包括请教同仁与科学家们。我们是一个团体,茶文化与茶科学还有茶产业的从业者,都是融会贯通的。”这种跨学科的创作背景,使得这本书既能以大自然恩赐的文明瑰宝这样的诗意表达打动读者,又能以严谨的科学逻辑支撑起文化论述的骨架。
王旭烽
在《一片叶子落入水中》里,茶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与人类构成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载体。王旭烽在书中写道:“茶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是呈现出神圣性的物质载体,它以无与伦比的亲和态度与人类建立生死相依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源头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的神话。王旭烽表示,现代数据显示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占有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人的饮用比例,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身心中,也影响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人民的饮食结构。
对茶道精神的解读构成了书中最具思想深度的部分。王旭烽将儒释道三家与茶的关系提炼为三个精准的维度:把儒家文化与茶的关系解读成“茶礼”,把道教文化与茶的关系解读成“茶疗”,把佛家文化与茶的关系解读为“茶禅”。在当代社会语境下,这三重维度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茶礼面对的是对当今社会欲望丛生下的清醒遏制;茶疗针对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下人们的身心的调理疗愈;茶禅是对东方哲学中以悟的方式直接进入生命真理的修心。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问题对接的解读方式,让古老的茶道精神有了鲜活的当代生命力。
在关于全球传播的章节“青枝绿叶走天涯”中,王旭烽揭示了中国茶影响世界的三重逻辑。药理性,应该是茶与世界人民建立关系的首要元素;其次是它在日常饮食中的完全介入,成为一日三餐中的必备饮料;最后是茶的人文品格。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传播路径,在历史上表现为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响,在当代则转化为英国下午茶、日本茶道等多元形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强调中国茶的人文品格在于儒释道三家精神合一而瀹成的一杯东方之茶,这种文化内核使得中国茶在海外传播中既保持本真性,又能与当地文化融合。
面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奶茶、冷泡茶等新型茶饮形式,王旭烽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每个时代都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唐煮宋点明冲泡,茶一直也在按照时代节奏在行走自己的路。各种新鲜的饮茶法,只要健康,不妨多元。”她特别指出,奶茶并非现代发明:“历史上早就有了,只不过今天又加以调整,更符合当今人们口味。”
王旭烽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让茶文化在传承中始终保持生长性。
在《一片叶子落入水中》的编辑过程中,封面设计成为传递书籍气质的首要载体,设计理念源于叶子落入水中的意象,而设计师作为杯子爱好者,从手作瓷器到星巴克的杯子都是其收集的范围。编辑团队最终达成的方案是在能体现茶叶质感和色泽的基础上,将封面的亮色体现在了那只杯子上。红绿色的颜色搭配,既跳脱又足够吸引眼球,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视觉符号的设计,既呼应了书名的诗意,又通过色彩对比暗示了茶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物的特质。
在装帧设计上,编辑团队力求通过形式传达茶文化的双重性,兼具科普性与文化深度,因此在字体、版式、色彩等元素上着力呈现自然质感与千年文明的厚重感。编辑介绍,通过大跨页的全景图片、博物馆的文物图片,尤其在茶叶历史和世界茶文化的章节上给了读者更多的图片参考。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增强了阅读趣味性,更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茶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合了不同地域的风俗,形成了各自独特茶文化。这种图文互文的呈现方式,有效平衡了科普的知识性与文化的叙事性。
面对茶文化题材书籍较多的市场现状,《一片叶子落入水中》的策划定位展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编辑在制作过程中观察到现有市场上很多作者提茶道,会提和、敬、清、寂,但这其实是日本茶道的精神,而中国茶道的核心价值却缺乏清晰表述。因此,《一片叶子落入水中》全书刻意承担起提纲挈领式的普及型作品的角色,尤其注重纠正文化认知偏差。编辑团队表示:“王旭烽老师提到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是非常合适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饮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引申为对人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等的标准,依然适用。”这种定位使得书籍不仅是知识普及,更成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在内容准确性的把控上,编辑团队采取了双重验证机制。对于古籍文献以及历史文化的介绍,通过专家的校对来确保史实无误;关于茶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则依托王旭烽团队的学术积累进行背书。编辑特别指出,中国茶学研究存在学科偏向问题,茶学这一学科主要集中在农林学院,更偏向于自然科学而非文化研究方向,这使得本书在兼顾科学与文化上的努力尤为可贵。当在国际社会中,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却面临着被周边国家文化挪用、文化主体被挤压的问题时,《一片叶子落入水中》的出版就具有了文化突围的意义。
从一片叶子的物理落入水中,到一种文明的精神融入世界,《一片叶子落入水中》以小见大的叙事,完成了对茶这一文化符号的立体解读。王旭烽以作家的叙事才华与学者的专业底气,让这本书既成为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入门指南,也成为思考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样本。在茶碗腾起的热气中,读者在书中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与人类共同命运史。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