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孕育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2024年是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和“中埃伙伴年”。自2024年7月19日起,上海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携手举办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这是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埃及文物出境展。为方便公众更深入了解古埃及文明的灿烂历史文化,上海博物馆与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此次展览的配套观展指南《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这是一本观展普及读物,也是古埃及文明的“文明解码器”。上海博物馆邀请国内顶尖埃及学专家,围绕古埃及历史、文化、艺术、语言、生命观念等方面撰文解读,给读者献上了一份文明飨宴。书中选录展览内外近200件重量级博物机构、考古遗址的古埃及文物精品,以及一手古埃及墓室壁画、遗址壁画及现场图片等,精心布局“地图”“年表”“了解古埃及”三大板块,并为爱好者量身打造“古埃及文明术语小词典”,助力读者快速储备古埃及相关知识。近日,百道网专访本书责编袁媛,请她解读这本“大展小书”的出版全过程。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上海博物馆 编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在“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学术座谈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讲座教授、荣休教授蒲慕州说:“埃及的展览,不是只看埃及的东西,而是让我们从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跳到另外一个文化当中感受一下,不同的时空、不同文化的人是怎样的表现?”那么,该如何正确地“跳入”另一个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百道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大展百科全书《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它更像是一部上海博物馆官方观展“攻略”。这部书选题的初衷和缘起是什么?
袁媛: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展览配套图录出版团队,其策划出版的图录常常推陈出新,极富特色,市场对上博的热门展览图录反响颇好。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上博合作多年,配合默契,深谙他们的展览图录出版节奏。我们想尝试开拓一些与展览图录不太一样的选题——比展览图录更轻便、内容更加普及的图书。近来,文博热带动了文博普及书的流行,但由博物馆自身主导出版的这类选题比较鲜见。上海博物馆近几年推出的重磅特展屡屡引发观展热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相关配套观展导览图书较为稀缺。为此,我们积极地寻求与上博合作,共同策划推出面向大众的文博普及读物。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其实是“大展小书”系列的第二个产品。该系列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它是为“大展”量身定制的“小书”。所谓“大展”,指的是现象级的重磅展览,而“小书”则是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
“大展小书”系列的开篇之作是《大师导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是为上博2023年火爆特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配套的“小书”,创新性地将策展人精讲视频转化为关于展览的深度导览文本,也是非常实用的导览手册及大众普及读物。
该系列第二部作品《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启动之初,我们便着手邀请蒲慕州、金寿福、颜海英、温静、王海利、薛江等埃及学界的权威学者撰稿,期望专家学者深入浅出,讲述古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
百道网:与上海书画出版社曾经出版的各类书籍相比,本书在编辑方面的难点是什么?它是如何与市面上各种有关古埃及文明和文物的书籍区分开来的?
袁媛:上海书画出版社擅于出版精品图录、书法篆刻、艺术史专业图书。但是,对于“大展小书”系列图书的选题而言,图书策划往往要在展期定档之后才启动,策划方案也要跟随展品陈列情况进行调整,而约稿至少要等展陈方案确定之后才可以实施。对展期较短的展览而言,做展览配套的普及书的确令人手忙脚乱。本次埃及展展期较长,看似为这本“小书”的制作预留了充足的时间,但实际操作起来,时间周期依然不容乐观。
展览开幕后的三个月,其引发的文化热潮持续升温,同名展览图录不断加印,为我们这部“小书”的出版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确保本书的独特性和普及性,在内容方面,我调整了全书框架,请上博再次补充基本信息,增加“古埃及遗址分布图”和清晰的“历史事件时间轴”。那些文章里难懂难记的“术语”“人名”“神祇”,也都以科普的形式进行阐述。出版流程方面,项目团队展现出极强的专业韧性——上博老师昼夜兼程完善图文资料,协助我与作者沟通意见。已经完稿的设计师不断创新版式设计以匹配迭代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我们发挥专业艺术出版社的特长,精心设计了排版布局,充分考虑了阅读的舒适度与美感体验,让厚重的历史知识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被自然吸收,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知识不枯燥。
经过精心打磨,随着图书结构的重建、版面的日益丰满,一本立足于展览却又区别于展览本身的埃及文明普及读物终于成型。这本“小书”吸引人的特点在于,既有丰富的珍贵展品和高清图片资料,又充分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埃及文明视角,是独特性和专业性兼得的埃及文明普及读物。
1822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标志“埃及学”的诞生。19世纪末,埃及学终于摆脱早期寻宝的动机,进入科学勘察、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阶段。《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收录了6篇中国埃及学界权威学者的研究专文,他们从各自的视角聚焦神庙、《亡灵书》、萨卡拉考古、文字与文学、生死观及图坦卡蒙艺术新风等主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面向。然而,对专业读者来说平实易懂的文章,在“门外汉”们看来,还是不太“平易近人”。为了让这些知识进一步变得浅显有趣,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决定再次走进展厅,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
百道网: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定制书”。作为配套书籍,如何在内容策划上与展览图录形成差异化互补呢?在内容架构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例如,书中提到的“术语表”“年表”等设计是如何诞生的?
袁媛:我们从一开始就和上博达成一致意见,要让这本书做到对古埃及文明的“面面观”。因此,在向几位埃及学的学者约稿之前,我们选定了几大板块,希望专家们聚焦神庙、《亡灵书》、萨卡拉考古、文字与文学、生死观及图坦卡蒙艺术新风等主题,撰写相对平实易懂的文章。
陆续收到专家稿件后,我才发现隔行如隔山——埃及学学者们的平实论述于我而言还是非常深奥的。作者们在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专业术语、文物古迹、历史名人,对有相关基础的读者而言可能是“人所共知”的。但对我这位门外汉,一点儿也不“平易近人”,很多人名、神祇甚至看起来都差不多。
当时,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已经开幕,展览图录也已出版,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而在我这里,这本“小书”却因如何将学者产出的“学术论文”化为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进退两难,出版进度停滞不前。“小书”审稿流程结束之后,我和复审编辑带着满腔困惑,决定到展览现场去看看。
我们来到“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展厅里仔细地寻找答案。“法老的国度”是最重要的展厅之一,展厅前言及每个单元都提供了大量历史背景知识,展品题签中也有充分的细节知识。我们迅捷地参展,留存了百来张现场照片。
结合展览现场,我重新审视专家稿件,有了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首先,请上博策展老师与诸位撰稿专家充分沟通,补充图片,解答审稿疑问。其次,我单独罗列出一部分术语,请上博展览部老师帮做一份“名词解释”。再次,我有幸获得埃及学青年学者汪老师指导,他热心地帮我们进一步补充图片,解答基础疑惑。最后,我们和上博商讨了展厅里普及丧葬仪式的动画版权,一并放在书中,这些生动的画面让知识更容易被吸收理解。
虽然我们的“大展小书”是依托本次展览和展品诞生的,但框架却完全不同。展览图录是以展厅陈列为板块,以动线上的展品为线索详细介绍展品。我们的“小书”则分为两个板块——基础知识和专题研究。
图书开篇,我们以“中埃对照年表”“遗迹地图”让读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埃及有大致的认识。很多人其实对古埃及的时间认识并不清晰,只大致知道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实,古埃及文明的遗迹、文字比我们的文明提前很多,所以这个年表非常重要。我们对埃及地理范围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上下埃及是什么样子的?尼罗河两岸和埃及文明究竟有什么关系?通过年表及地图,我们可以在时空范围中按图索骥。
“术语表”是为了从各个维度铺垫埃及学的基本知识,以便爱好者们可以登堂入室,“走进”古埃及文明,更容易理解本书后面的专题文章。
百道网:书中除展览文物外,还收录了一些展览以外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选录标准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袁媛:“大展小书”系列图书在策划之初就确定了内容要基于“大展”来拓展阅读。在埃及展的“小书”约稿之前,我们也确立了文章的专题,希望能够做到“面面观”。我们的图书篇幅不长,学者们撰稿时,想要在有限的版面内把一个专题知识成体系地讲清楚,必然要旁征博引,展览内的文物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请作者尽量把说到的内容、提到的例证等都配以高质量的图片。
在编辑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参考了很多其他同类的普及图书。本书中很多大的场景图、文物图、建筑内部照片都是由撰稿人在考察时实地拍摄的照片,是独家的一手文献,非常珍贵。比如蒲慕州老师不仅提供了阿拜多斯神庙的祭典仪式图、艾德符神庙内的神龛和神舟等建筑内部照片,还给出了底比斯西岸的拉美西斯二世寝庙、阿布辛贝尔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壮阔的外景。
为了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我还特地请了一位特约审读专家——埃及学青年学者汪老师。他曾受雇于法国驻开罗考古研究所(IFAO),在埃及南部科普托斯、丹德拉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书中很多自作者供稿之初便一直缺少的图片,都是由他帮忙补充的。比如卡尔纳克神庙外墙上的阿蒙-拉浮雕、乔赛尔的梯形金字塔、图坦卡蒙的金棺等,不胜枚举。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是一本零基础也能看懂的轻量化科普书。书中知识不仅有文字解释,还配备了相关解说视频,扫码即可观看。
从“原始之水”“诸神谱系”“诸神名称和形象”,知道古埃及人的神话和宇宙观根植于自然环境;从“王权符号”“王衔名称”,看国王如何作为维护秩序的核心存在;从“面包与啤酒”的制作、“化妆与首饰”,到“雕像和壁画”绘制,了解古埃及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图景;从“调色板与芦苇笔”“莎草纸”等书写工具到“书吏”“古埃及文字破译”,感受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创造出世界上最早文字的意义;从“贸易网络”“宗教变迁”,了解地中海区域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与文化冲突交融;从“墓葬文学”“灵魂构成”到“木乃伊”制作的各个方面,深入古埃及的宗教体系及信仰核心。阅读本书,“小白”读者亦可轻松搭建知识框架。
百道网:本书的另一个定义是“普及读物”,如何体现“轻量化科普工具书”的定位?本书在“学术资源大众化”方面有哪些创新经验,如何做到让文章既专业且易懂?
袁媛:对编辑来说,一本普及读物,从选题到出版,从内容到框架,多数情况下是“戴着镣铐跳舞”。首先,普及读物具有开本小、轻薄、性价比高等天然属性;其次,作为艺术专业出版社,我们要求书再小也不能牺牲美感和印刷品质;再次,作为“古埃及文明大展”的观展指南,内容策划不能离开展览本身,却要更加基础,把读者需要了解的古埃及文明基础知识全部收纳进来;最后,这本书还有一大使命,就是把展览“留住”,既能指导现场看展的人正确观展,也能让无法到达现场的人通过小书“远观”。
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中,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中最大化地呈现内容,如何让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变成平易近人的故事等,都是编辑要考虑的重点。针对本书,最难的是跨界。编辑需要涉足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真正地从零开始,接受着大量庞杂的信息,努力在头脑里构建知识框架,再有条理地策划图书结构,求真而有趣地叙事,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些知识。
在审稿期间,帮助我审读稿件的老师、与我对接的上博展览部的老师都经常被我打扰,帮我解决疑问。社里的直管领导也经常跟我探讨稿件中的问题。由此看来,一本书的完成确实需要一个团队的努力。
我在做书期间,去看了三次展览。前两次是学习、充电、调整图书结构,第三次是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活动。
与前两次满腹疑惑不同,第三次去的时候,我已经是个编完一整本埃及学普及读物的“半专业人士”了。面对小朋友们的疑问,我可以对展厅里的所有内容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旁边的观众甚至一度想跟着我听讲解。当时,在小朋友钦佩的目光里,我后知后觉地发现了这项工作给我带来的成就——原来编辑一本自己专业之外的普及读物,让我收获了这么多的新知识。
对我来说,这本埃及文明普及读物的制作过程,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锤炼,更是对知识传播意义的深刻思考。责编的工作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激发了我与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我希望看完这本书的读者,能如同再次走进展厅,为小朋友讲解的我一样,滔滔不绝,专业自信。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