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名作欣赏杯”全民阅读书评大赛复盘:以书评构建全民阅读新范式

作者:王小日   2025年07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5月10日上午,首届“名作欣赏杯”全民阅读书评大赛优秀作品发布活动在太原举办。这场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名作欣赏》杂志社承办的文化活动,作为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重要拓展延伸活动,在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下,开启了全民阅读的全新实践。赛后,《名作欣赏》社长张玲玲从赛事的创办初衷、创新机制、活动效果以及长效规划等多方面对大赛进行了回顾。

把好书推荐出来,遴选出来,引领大众阅读

谈及创办初衷,张玲玲表示,阅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大众阅读越是碎片化,越是需要专业的书评人去引导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全国每年有海量新书出版,对于大众来说,常常面临“选书难”的困境,而此次书评大赛就是想以“书评”的形式,把好书推荐出来,遴选出来,让专业读书人和写作者引领大众阅读,为深化全民阅读提供新理念、新动力。

张玲玲介绍:“本次大赛邀请了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等16家出版社提供本社近两年新出版的精品图书作为书评的推荐书目,但实际征稿范围不局限于这16家,而是全国近两年出版的所有人文社科类图书。这一份书单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近两年全国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版的整体水平,因此,这份书单非常有价值,它是出版界、编辑界的第一次遴选,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可以‘按图索骥’的阅读路线图。”可以说,本次书评大赛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文化筛选器”的功能。

张玲玲

“名作欣赏杯”全民阅读书评大赛的前身是“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但相比于之前的活动,此次大赛正着力引导赛事从“服务区域出版”向“引领全国阅读”的方向转变。

张玲玲介绍,本届大赛的突破性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委由原来的五位增加至十位,初评委有贺仲明、何平、樊国宾、周志强、刘大先,终评委有詹福瑞、丁帆、苏童、孙郁等。这些评委当中,有一流学者、著名作家、刊物主编、出版社代表,还有专业的书评人。这样的安排,既保证学术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可以在公众当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大赛不是学术评奖,不能搞成小圈子游戏,因此在评委的选择上,要兼顾专业性和公众性的平衡”。

二是青年学人赛道与晋版图书赛道并行的赛制,两个赛道各有侧重,既保留了以往活动的初心,也有创新之处。据了解,晋版图书赛道今年已经是第四届,其初衷是想通过大赛,把晋版好书遴选出来,形成出版与阅读的双向互动,不断催生出更多的晋版精品好书。而今年增设的青年学人赛道则是聚焦“70后”“80后”“90后”“00后”等群体,“青年人较之于前代人,在阅读兴趣、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是国家的未来,这一赛道就是想全面展示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三是邀请了全国16家知名出版社提供书目,评论图书也由原来的晋版图书扩大到全国知名出版社所出版的优秀人文社科类图书,这也从省赛扩展为全国性大赛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打造高端性、权威性赛事提供保障。

好的书评,要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

本次大赛为期刊、作者、读者、出版机构等多方面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据统计,本届大赛征稿期内收到逾千篇来稿,经严格评审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

张玲玲表示,这次交流环节的主题是“书评引领与全民阅读空间建设”, “一篇好的书评至少呈现两方面的指引: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一方面是对读者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对出版的回应。”

主办方从大量来稿中也看到了一些大众阅读的新趋势:一是深度阅读,从所选评论图书来看,偏于轻阅读、浅阅读的图书文本的选择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有深度的思想史、哲学史,以及纪实性、史料性文本的选择在增加。二是大众对新领域,如人工智能、AI等的运用研究关注度在上升,从中也能看到新一代青年的兴趣爱好和关注视野也较之前发生了很大改变。

同时,此次大赛以“书评”为媒介,正完整构建起出版、阅读、评论的三维文化生态圈。张玲玲认为,此次大赛以“书评”为媒介,构建起出版、阅读、评论的三维文化生态圈。大赛以“书评”为媒,以“阅读”为桥,不仅为读者提供表达思想的平台,也为出版社提供市场反馈的依据,更引导读者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参与,形成“阅读—评论—反馈”的良性互动。例如,出版社可通过书评分析读者偏好,优化选题方向;读者可借助书评深化对图书的理解,从泛读走向精读;《名作欣赏》则将赛事中的前沿观点转化为期刊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展开讨论,实现“活动议题—学术讨论—公众传播”的转化。

活动期间,受邀的13位嘉宾围绕“书评引领与全民阅读空间建设”发表的见解,进一步凸显了书评大赛的文化价值。如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提出:书评所具有的思想深度是它的灵魂,是其存在的终极理由,都成书评文本的精神骨骼,赋予评论以超越文本的生命力。著名作家苏童表示:没有“偏见”的书评或许并非完美之作,所谓带有“偏见”的书评,代表着强烈的个人倾向,它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文学史中很有意义的部分。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樊国宾表示:书评是一种再选择行为,引领读者识别“秋草”和“乔木”的区别,而优秀的书评通过选择,为读者扩大了生命自由的可能性。张玲玲表示,赛后会通过期刊将这些引人深思的发言传播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关注和讨论。

苏童

通过书评的专业力量,推动全民阅读纵深发展

此次“名作欣赏杯”全民阅读书评大赛是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延伸和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全民阅读战略;是通过书评的专业力量,破解大众阅读困境,推动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碎片化阅读与信息过载并存的当下,这场文化实践通过机制创新、价值引领与生态构建,为“书香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它不仅是一次阅读成果的展示,更是对阅读文化的重新定义:当书评成为连接经典与当代的桥梁,当专业力量与公众参与形成合力,全民阅读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精神生活方式。

“全民阅读重在‘全’,首先体现阅读主体的全面性,其次体现为阅读内容的全面性。”张玲玲介绍,本次大赛在策划之处就经过多方媒体大力宣传,从参赛来稿来看,覆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写作者,参与群体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覆盖和吸纳。从阅读内容来看,所评图书几乎含括了人文社科所有门类,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作为依托于《名作欣赏》这份人文类公众性期刊举办的活动赛事,在最大程度做到了参与主体之“全”和阅读内容之“全”。

作为创刊45年的人文类公众性期刊,《名作欣赏》多年的文化积淀为大赛提供了独特支撑。

《名作欣赏》“期刊+赛事”的双向赋能互动模式逐渐成熟。期刊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对活动中生发的新观点会在刊物上及时回应,如本次大赛的主题为“书评引领与全民阅读空间建设”,“书评”本身即是一个学术话题的生长点,它包含了“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层面。就目前的书评写作而言,呈现出的问题较多,如关系书评、人情书评、红包书评、泡沫书评、概念书评、八股书评等不一而足。《中国图书评论》主编、本次大赛的初评委周志强结合他的工作经验感慨:“现在的好书评太少了,书评没有个人风格,都是套话,放到哪本书上都适合。”

张玲玲表示,“这也是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因此,我们将会在刊物上策划关于书评写作的专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把活动中碰撞出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话题在刊物上做深入的延伸讨论。另外,《名作欣赏》长期开设‘新著书话’栏目,就是倡导一种中国传统的书话体书评,作为一个常规栏目对理论进行回应和实践。”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化”落到实处需要新力量和新的形式。对全民阅读从“活动”到“常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张玲玲和她带领下的《名作欣赏》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将持续打造精品内容,坚守读者本位理念,积极回应读者关切,为读者提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刊物,成功搭建起经典文本与当代读者之间的精神桥梁,在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涵育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另一方面,立足新时代,《名作欣赏》聚焦全民阅读国家战略,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以深厚的品牌积淀、一线的作者资源、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为推广全民阅读积极贡献“名作”力量。此外,在“阅读”+“文旅”方面,《名作欣赏》可以持续发挥其特有的枢纽功能,在连接学术和公众、高校和出版、地方与全国、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做更多尝试和努力。她说:“《名作欣赏》今后也将依托新媒体平台,协同出版、高校、学界多方合力,着力打造全民阅读推广平台,办好‘名作欣赏杯’全民阅读书评大赛、‘名作杯’全国大学生论文大赛、学者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拓展深化全民阅读新路径,擘画全民阅读新图景。”

作者:王小日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