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陈嘉庚书信中的教育家精神

作者:廖永健   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陈嘉庚文集》力求全面收集整理陈嘉庚生前著述、书信、言论、电函及通启等文献并按内容属性分为著述、言论、书信、文牍四卷。 

著述卷主要收录陈嘉庚公开刊行的著作,如《南侨回忆录》《新中国观感集》等。言论卷主要收录陈嘉庚在各种正式场合发表的演讲及接受各类报刊记者采访时所发表的言论等。书信卷收录陈嘉庚与亲朋、合作伙伴往来书信。文牍卷主要收录以陈嘉庚名义或由其签发的旗下公司、各种社会机构的公告、启事等公文属性明显的文章。

文集约300万字,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陈嘉庚先生著作、言论、书信、文牍等资料的集大成作品,其中不少文章为国内首次公开,全面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人生历程及思想脉络,映照出20世纪中国人救亡图存、追求民族复兴的时代图景。

陈嘉庚书信中的教育家精神

文 /廖永健

在协助编纂《陈嘉庚文集》过程中,2024年笔者得以誊写校勘40多封陈嘉庚亲笔书信(收藏于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陈嘉庚档案》)。这批写给其教育事业襄助者的书信尘封多年,时间跨度长达25年(1932—1957年),字数近3万字。纸短情长,一封封“嘉”书,字字句句记录了一位“百年巨匠”的上下求索,映照出深厚的教育家精神。

陈嘉庚提倡开办“工科”的信函(1937年6月30日)

1937年,时年63岁的陈嘉庚在给校董陈村牧的多封信笺中说“自己二三年来血气衰退……如执此简便铁笔,常常手与心违”,但“每念先到梓里”“莫非为厦大事与本校计”,教导师生在国难之时“务希坚持毅力,勇志镇定”“勉励勤奋”,加强“国家精神、复兴民族之贯(灌)输”。1953年4月1日,陈嘉庚给时任集友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的邱方坤写信:“我在洋景况二十余年来,辛苦万状,勉强支持集美学校之存在”,但仍决心以“无我”的境界倾资兴学,“(财富)由我手来,由我用出了。我自来志愿与共存亡,不负初衷而已耳”。

陈嘉庚坚持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臻于人格的完善与境界的开拓。在“遭此全世界不景之遇”最严峻的时刻,1932年6月18日陈嘉庚在给叶渊的信中说:“集美为义务学校,负有半义务之性质。在鄙意,义务之物质,弟个人血汗负担;义务之精神,教员应兼备”,要求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陈嘉庚不顾“个人之落魄”“尽行破产”,决然“诚意办学”,函告厦大并集美“切不可轻弃”,“盖(学校和教师)大众所瞻、模范社会,尤当以身作则”,要主动承担起为国育才的使命。

1941年春,内迁闽中的集美学校陷入最困难的时期。陈嘉庚于20世纪20年代设在厦门专司集美学校、厦大经费汇兑兼钱庄的“集通行”也内迁安溪并清盘。当年2月9日、3月13日、4月19日,陈嘉庚接连致函陈村牧,对支持过学校事业但已流离失所的储户铿锵承诺:“存户不拘有无利息,概行清还为要。”“若债户未来领……按可存之款可寄妥银行生息。”以自身高度的诚信品格为人师表。

陈嘉庚善于更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1937年6月6日,他去函对助力福建农业“根本”的集美农林学校表达关切:“请注意农林之发展……实事研究试验,为将来教导农夫之实益,切切不可……作种植营业之性质。”对当时各地学校招生“竞争”展示宽广胸襟:“本校以义务牺牲,凡无须本校收容者,本校应让之避之,万万不可事竞争为宗旨。”他引用“西哲云:当为人模范,勿模范于人”,表示“师范校、水产校、农林校,乏人可办,我负责而办之”,办教育“就是无他人可能办到,而本校应负职责,不计困难而提倡办之”,“其原因无他,当取在吾闽南最需要之学科,能实益青年生计与出路是也”。

1937年6月15日,陈嘉庚致函陈村牧商讨办学、招生等事宜

在陈嘉庚看来,提升教育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复兴”。1937年6月15日,他叮嘱思考“职业教育应如何悉心倡办,向江浙等处调查有无可以借镜”;指出重在师资,“希注意筹备及觅聘教师耳”。8月3日来信则专门探讨侨生教育,鼓励侨生回国就学,但提出要考虑“梓里农业以闽南农事切需之人才用,及本校艰难之造就,万万不可不切实打算,期人人有实益”。

陈嘉庚总是以直面问题的非凡勇气探索教育救国之道。1937年6月30日给陈村牧的信中,陈嘉庚开创性地提出集美学校“复兴”战略:“余并希望新年来可否加办一科——工科”“集思广益,极力向诸实业科求为本校特出路,经办他人之未能办为至要。若工科一门,得觅有头绪,来年可以开班者,则本校便有农、商、水、工等校,其声价与实益毋须再赘也”。激励教育团队“务希虚怀立志,极力变更新的科目,万万不可依倚容易办到师、中二科之株守不化也”。

《陈嘉庚文集》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许金顶 陈毅明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7月9日,陈嘉庚咨询专家意见后,就学校与实训工厂的关系提出看法:“若工科,须待已兴工厂作罐头之后,再兴办工业。”因为“水校要扩展至能开罐头厂,实非容易。盖内海之鱼鲜可造罐头者,就有少可,亦乏消(销)路”。他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提出论证:“工科不在作罐头之工程,如作罐头何须工校学习数年?”“既不晓闽中最需用何项工校出路,而必设教之科?”

陈嘉庚以爱的萤烛之火给学生以光亮,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1937年6月15日,致信陈村牧:“本校要求代表闽南大众贫生出路,计造将来千万人幸福。”面对广大无学可上的“贫生”,说“初事无良好机关振作之学校,而我当负责提倡之、模范之”,“然后我再力谋全闽南他人未能帮之学校,而极力注意提倡之、创始之”。在1937年的信笺中,陈嘉庚6月6日谈到减免学费,“(学费)水产、农林、师范概免……若贫生则免收”;如自己入股的公司有盈利,下学期“学费一切均免、宿费亦然,师范、农林伙食均免……前时并收各费可免者,尽行裁去”。

陈嘉庚信中虽常强调“闽南”,事实上是立足家乡示范、胸怀全球视域。1937年6月15日信中对“经验及招生之便利”却被停办的师范科“无复活之希望”感到遗憾,认为“当时若无本校,则闽南及南洋教育安有如此发达”。他放眼海外扩充教育,“往缅甸、暹罗、爪哇、西贡、苏岛等处招生”“大约二百名加减”。7月9日规划海外招生:“盖侨生之众,贫生乏别校可容,我又不分省界,故逐年按招百余名,至二三百名,实非奢望。”以一己之力承担侨生教育,“无论贫富子弟一律免费”“为鼓励侨胞爱国起见,而精神上收效”。

今天重温陈嘉庚这批书信,我们看到一位“社会活动家型教育家”百年树人的独特魅力,看到一座可资构筑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高地。

(书评作者:廖永健  集美大学图书馆)

作者:廖永健

终审:李丽

(本文原载于:福建教育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