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工程创造了什么?——《中国工程创造》阅后

作者:王佩琼   2025年04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工程创造》一书,书名中“工程创造”的表述颇为独出心裁。

创造(create)者,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之意。对于科学创造和技术创造的表述公众较为熟悉。科学创造乃通过新假说、新实验生成新概念,以提供揭示自然现象规律性的、前所未有的新知识为目的。技术创造乃新材料、新结构或新工艺的生成,以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新性(功)能的新产品为目的。

对于工程,较为熟悉的表述是“工程建造、工程建设”。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工程创造”的表述。如此,就需要追问一个问题:工程创造了什么?

诚是书所言:“工程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工程的目的是使自然资源最适宜地转化为人类的各种用途。”技术和管理是工程的基础环节和手段,故而,在不少人的意识中,将两者等同于工程活动的全部环节,将工程创造等同于工程中的技术创造及管理方式的创造。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实工程中的大多数技术和管理方式并非“前所未有”,而是在其他类似工程中成功运用的成熟技术和管理方式。如此,工程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呢?工程的集成复杂性,决定了所用技术各类众多,因投入巨大,工程失败导致的损失具有难以承受性,因而工程首要的技术要求是成熟,首要管理方式是适用。技术及管理创新不是工程的首要要求,而经济可行、操作可靠、自主可控才是工程中技术和管理的重要考量。当然,工程中的特殊问题会牵引出新的技术创造和新的管理方式创造。如都江堰工程的“深掏滩,低做堰”技术,青藏铁路的冻土处理技术,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沉管隧道技术及“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管理方式等,但工程整体的大量技术及管理方式则移植于其他工程,甚至移植于非本土创造的成熟技术及管理方式。

但常识告诉我们,近代中国雨后春笋般的工程建设成果分明给人以耳目一新和前所未有的新感受,即分明感受到工程的创造性。当如何表述感觉到的工程创造性呢?

我们说,具体工程中的新技术和新的施工管理方式当然是工程创造,但并不是工程创造的全部。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工程是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建造、运行及退役的多环节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建成设施的运行。一般而言,一项工程可能大量地采用成熟而非首创的技术及成熟非首创的管理方式,但工程设施的运行却生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世界。按照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哲学家的表述,生活世界乃现实社会中人们有意义的现实环境。新的生活世界意味着有全新意义的、新的现实环境。较之科学创造和技术创造,工程创造与人们发生更为直接的生存意义关系,是最重要的创造,是国家民族生活面貌及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秦代的都江堰工程孕育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当代中国不断延伸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范围,遍布城乡的电信工程设施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生活内容,规模宏大造林工程、园林工程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三峡工程造就了千帆竞渡、高峡平湖的全新景象,不一而足。

工程设施的建造和运行除了技术和管理之外,还需要包括人力、土地、制度等等支撑条件。新的工程意味着新的人、设施、土地、制度等网络关系,意味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工程建造的技术及管理方式或许不是本土原创,但工程所带来的生活世界具有时空的特殊性,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工程,生成不同的生活世界图景,对于特定时空中人们具有独一无二的新意义,是前所未有的,无疑是创造。所谓“工程的当时当地性”,即是工程带来生活世界的独特性。

本书是图文书,文字言简意赅,一幅幅精美图片展示出中国古代和近当代工程所创造的生活世界谱系。阅后油然而生对于中国非凡工程创造的自豪感。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工程创造,以令人瞠目速度创造了全新的城乡生活世界,也由此生发出一个问题:何以可能?

大型工程具有链式机制,即一项工程需要其他工程(如高铁需要电力、通讯、钢铁等)的配套支持,因而需要人力物力资源的广泛社会动员。小至一团体,大至国家,组织化程度的竞争力的量度,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决定工程的效率和成败。中国大一统制度,包括古代的郡县制度、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也就意味着高度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从而为高效的工程创造活动提供制度前提。

这里着重阐明工程创造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科学创造和技术创造不重要。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科学是以知识创造为自身元目的(本体)的自为活动,其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启发了人们的技术创造路径和工程创造方式。工程则是以造物进而创造新的生活世界为自身元目的(本体)的自为活动,技术则是没有自身目的的手段性、方法性、从属于目的的为它活动。作为科学求知目的的手段方法,则为科学技术;作为工程造物目的的手段方法,则为工程技术。工程及其创造的生活世界,为科学和技术成果提供应用场景,是科学和技术活动的不竭动力。然而,作为手段方法的技术却有着不可缺的重要性,没有手段方法,目的永远是空中楼阁。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其目的就是使中国工程创造失去手段和方法。

如果说,近代以来,科学创造,技术创造,中国贡献可能不及西方,但就工程创造而言,从古及今中国对于人类有着超凡的贡献。应当相信,工程化能力的强化或萎缩,久之会以种种方式传导到科学和技术领域,引起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强化或萎缩。世界范围内,多次发生的科学中心及技术中心的地域转移就是明证。

本书虽然意在普及中国工程知识,但“中国工程创造”的命题却有着事实依据,因而具有逻辑的说服力,具有不凡的学术价值。欲了解中国非凡的工程创造不妨读读此书。

《中国工程创造》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张柏春 著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书评作者:王佩琼 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审)

作者:王佩琼

终审:终审

(本文原载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