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状元唐皋佚文辑考编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西书局
作者:唐宸 撰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利用各项数字人文前沿技术(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数据库等)对已完全失传的中文古籍进行辑佚复原和深度整理的著作,对于学界继续探索“数字人文+文献辑佚”这一交叉方向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的辑佚对象是明代徽州状元唐皋的《新庵文集》,该集已完全亡佚达五百年之久,无序跋、目录存世,文献辑佚的难度很大。然而,作者最终却辑得唐皋佚文87篇、佚诗197首,数量接近传世明人别集的平均标准。之所以获得如此突出的效果,主要归功于作者所采取的多维度“数字辑佚”策略:
一是构建了唐皋的人物社会关系网络,利用Gephi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搜索有关社会关系人物的文献中辑得了不少佚作。例如在其同年邵宗周的家谱《紫溪邵氏宗谱》中辑得《送同年邵宗周之任建阳序》,在其同年李崧祥的家谱《源头李氏宗谱》中辑得《鼓吹曲送李君赴山东按察兵备佥事》八首,在其同僚戴祥的《绩溪戴氏族谱》中辑得《都门别意诗序》等唱和作品,在其书院同学黄训的《黄潭先生文集》中辑得《代郡邑祭学士唐先生文》,在其门人胡松的《承庵先生集》中辑得《与胡松书》,在其同乡汪循的《汪仁峰先生文集》中辑得多篇往来诗文信札等。此外,本书的“研究资料汇编”中还收录了杨慎、王九思、康海、薛蕙、汪思等人的近70篇交游唱和之作,也都得益于上述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撑。
唐皋社会网络分析图
二是构建了唐皋的生平行迹,利用GIS进行可视化呈现,对其生平停留过的府县、山川加以重点文献调查(如地方志、山志等)和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佚作。文献调查方面,例如在《紫阳书院志》中辑得《紫阳书院记》,在《杭州府志》中辑得《新建宋张烈文侯祠记》,在《全辽志》中辑得《褒功祠碑记》,在《山海关志》中辑得《重修儒学记》,在《茅山志》中辑得《过节妇桥》诗,在《黄山志》中辑得《次潘桃溪游黄山韵》,在其出使朝鲜沿途经过的宁远、玉田等地的地方志中还辑得了《宁远温泉》等多篇诗作。实地考察方面,作者曾借考察明清大运河遗迹之机,在唐皋生平多次行经的临清、南旺等地发现其手书《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拜尚书宋公祠》等碑刻;在其登览过的齐云山实地走访,发现其手书《齐云岩净乐善圣宫记》碑刻,等等。
唐皋生平行迹图
作者在山东临清实地考察(2018年)
三是充分利用了各类古籍数据库和作者自建的“全球汉籍影像开放集成系统”“明版徽州谱牒艺文数据库”,从而确保了辑佚工作的广阔覆盖面。对于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主流全文检索数据库,作者预设了一些关键词逻辑公式,如姓名字号类之“唐皋”“唐+皋”“唐+守之”“唐+新庵”“唐+心庵”“紫阳山人”,官名称谓类之“唐修撰”“唐侍讲”“唐侍读”“唐学士”“唐正使”,交游雅称类之“唐+状元”“唐+殿元”“唐+太史”等等,披沙拣金,获得了不少佚作。对于这些检索发现的佚作,再使用作者自建的“全球汉籍影像开放集成系统”寻找最佳善本作为底本,寻找尽可能多的其他版本作为校本,其中便有大量距离唐皋生平年代较近的正德、嘉靖等刻本,从而确保了文献校勘质量。此外,作者还组织学生团队对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的明版徽州谱牒进行了版本调查与索引编目,制作了结构化的“明版徽州谱牒艺文数据库”(第一期),索引出明版谱牒七十余部、艺文六千余篇,从中也发现了多篇唐皋佚作。
通过上述三点策略,作者共辑佚获得87篇佚文、197首佚诗。在对这些诗文作品进行标点句读之后,作者又引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胡韧奋团队研发的先进人工智能断句技术进行准确度校验评估,纠正了不少主观句读失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全书质量。
本书分内、外两编。内编以辑佚成果复原已佚《新庵文集》面貌,参照明人别集体例,分为文集和诗集两部分,文集以策、疏、书、记、序、跋、传状、碑铭、祭文等文体分为十一卷,诗集分为四卷。所有作品皆列出辑佚来源和编年依据,还附有疑伪之作十三篇。外编为辑佚所得之相关研究资料汇编,包括时人与唐皋唱和互赠之诗文信札,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文人笔记中与唐皋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敕命、祭文、传记、事迹等。末附作者所作《唐皋传略》《唐皋年表》《唐皋本名考》《唐皋印谱》,以及唐皋亲属佚文等,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本书由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作序,序文认为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例完备, “在编排体例方面完备合理,堪称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二是资料齐全,“内编与外编相结合,辅之以附录,既有唐皋诗文的辑佚整理,又有相关史料的收集汇总,构成了一种完备的古籍整理成果形式,对于当下的古代诗文别集的整理提供了一个样板”;三是辨伪用力,“作为‘疑伪之作’附收的文献,其考证是确凿的,结论是可以定谳的,这充分显示出了作者在古典文献专业方面的深厚功力” 。
作者后记(节选)
憶昔童丱時,先父嘗從容語余曰:“吾唐氏爲新安文獻故家。先世有筠軒、白雲、梧岡三先生,殁有集藏於家,兵燹屢經,如縷幾殆,幸得學士篁墩程公敏政悉心爲之編訂,知府新淦張公芹捐資爲之刊行。三先生之名聞於天下,上距筠軒公之卒已逾百七十年矣。後頻遭世變,祖書零落,張侯所刊之書唯餘孤本一帙現藏國家圖書館,凡一函八册,幸賴學士大興翁公方綱已抄入《四庫全書》,其人其文不朽矣。三先生之文,精義所在,有不終泯没於天壤之間者故宜。然先世尚有新庵公皋者,汝知之乎?新庵公嘗以狀元及第,出使東國,徽人至今稱之,其集不傳,其文不少概見。余無從考其行實、載諸家乘,殊爲憾事。”己丑歲,負笈滬庠,始以搜集新庵公佚文爲事,導師蔡先生錦芳躬自訓導,竟成初集,余始悟文獻之傳與不傳,在所自爲而已。辛卯歲先父棄背,宿昔念念之事,固未嘗一日敢忘也。十餘年間,乃遍歷典籍凡數百千種,更以數字人文新法爲之輔翼,故是書所得,不可謂不富。惟新庵公卒於嘉靖丙戌(1526)三月,下距今乙巳(2025)三月,正合五百年之數,其間書厄劫灰,恐有數倍於昔三先生之文者。校書如掃葉,自古難之,况是書之取衆出一、集腋成裘者乎!余未嘗一日不憂懼也。
姚江鄧君益明,昔在滬庠爲同學,素相知也,今供職中西書局,爲名編輯,乃躬助編訂,魯魚豕亥之失多有匡正,實已燦然改觀矣。未幾,文學院黄書記烈聞是書之殺青也,因遂以提携後進爲己責,亟出學科經費爲之版行。耿教授傳友亦從旁襄助,是書得以厠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之列者,教授之力也。書成,周教授明初惠賜序文以冠篇首,劉教授石復署名推薦。蓋是書既編訂於鄧君,版行於黄、耿二公,又得名重於周、劉二公,此數公者,不啻曩者之篁墩程公、新淦張公、大興翁公歟?嗚呼!何吾唐氏一家之多幸也哉!
昔義寧陳先生寅恪遭逢事變,旅居昆明,偶購得常熟錢氏故園中紅豆一粒,遂有箋釋錢柳因緣之意。柳如是者,不過明末秦淮一歌伎而已,或以爲不必苦心孤詣、表頌紅妝如此。然義寧之作《柳如是别傳》者,非僅關乎錢柳二人之恩怨、朱明一姓之興亡,實欲自驗所學之深淺而已。余之編著是書、搜求放逸,運用數字人文新法於故書輯佚者,於自驗所學固不無寸補,然孜孜於唐氏一姓之書,其敝帚自珍之譏,余亦自知不免。
歲在乙巳三月之吉,新庵公裔孫、古歙唐宸識於廬陽。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