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经济学出身的许丽虹联手宝石鉴定专家梁慧,跨界撰写的《南宋四雅——书画器物中的南宋生活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打破了传统历史书写的边界。她们从插花、焚香、点茶、挂画(青瓷、建盏、香炉等器物)切入,结合贸易路线与器物(香料)研究,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鲜活的南宋生活美学图景。近日,百道网独家对话两位作者,揭秘了这场跨越学科与时空的文化探索。
《南宋四雅 书画器物中的南宋生活美学》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丽虹 梁慧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南宋四雅——书画器物中的南宋生活美学》的诞生,源于许丽虹与梁慧这两位作者长达十余年对古代珠玉的共同痴迷。
许丽虹
“在探究古代珠玉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当时的生活美学。而纵观历史各时期的生活美学,最让我们醉心的还是宋代。”而许丽虹正好生活在杭州,关于南宋的种种,包括饰品、古籍记载、地名、树石等等,都会触动她的感觉。她和梁慧两人经常聊有关宋代生活美学的话题,在设计古代珠宝时也要求自己向宋代的清雅靠近。
梁慧
据了解,许丽虹曾在外汇管理局工作,对贸易路线有职业敏感,对商品原产地也有追根溯源的职业习惯。梁慧多年来从境外、境内采购香料,也大多会去实地考察和选购。两人一起闻香时,梁慧经常将采购过程中的曲折、骗局、误会、欣喜、趣事等分享给许丽虹。两人一宏观一微观、一资料一实地,将南宋生活美学的根基作了深入挖掘。
2023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开办了一个专栏叫“风雅宋”,许丽虹是专栏作者之一,写着写着,因报纸篇幅有限,她和梁慧说不过瘾,两人一合计,干脆写本关于南宋生活美学方面的书,于是就有了《南宋四雅》。
南宋美学的核心特质被概括为“清素淡雅”。书中指出,这种特质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这几十年来,因为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过于丰富,且手机上点点就能送上门。网络上各种高消费传播快,诱惑多,各种欲望被日益激发。”许丽虹说,一方面过度消费带来高耗能,饮食、熬夜、过劳等各种“生活方式病”带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痛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等;另一方面目前又处于经济下行期,竞争压力大,无论学生、上班族、老年人都被各种“卷”,有钱的有投资焦虑,没钱的有生存焦虑。欲望太多,想法太多,各种纠结郁结,心里边放不下,想不通等等。
在这种大背景下,南宋美学的“清素淡雅”就像一贴清凉剂,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原来日子可以安静、清净地过,可以低消费过。看似“清素淡雅”,但内里非常丰富,有着更持久更高质量的快乐。
长期以来,南宋被贴上“偏安一隅”“人以文弱”的标签。但《南宋四雅》试图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许丽虹指出,南宋不仅延续了北宋的文化精髓,很多史料得于保存,更在军事与经济上展现出韧性:“钓鱼城之战,蒙古大汗蒙哥战死,被称为‘上帝折鞭处’。这一来,西征的蒙古军急忙东还,亚欧大陆的众多国家得以保全。因此南宋间接地改写了世界史,值得我们投注更多的目光。”
文化上,南宋崇尚并发扬光大了范仲淹、欧阳修、晏殊、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的精气神,又有朱熹、岳飞、李清照、陆游、杨万里、文天祥等等闪闪发光的人生典范,他们构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而南宋的生活美学,是直接渗透进平民百姓生活里的。《梦粱录》总结南宋人的生活方式是“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这四样闲事,人人都会,不做外行人。生活美学普及到这个程度,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作为非传统历史学者,许丽虹与梁慧的跨界背景为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首先我们是从生活感悟本身出发,身心有所感悟,才触发写书的热情;其次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仅仅是历史的角度,有从经济、金融、贸易的角度,也有人种、宗教、习俗的角度,更有珠玉、工艺、审美的角度。”许丽虹如是说。
比如,书中提到一串青瓷珠,数目为99颗,一般人会以为出土时漏捡了,应该是108颗。但她们一眼就知道数目是对的,为何?这串青瓷珠应是出口的外贸产品。伊斯兰国家的念珠是99颗的(或者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以此体现真主安拉的99个尊名,信众每念一个尊名,拨动一颗珠子。出口已经涉及到珠子这么细小的类别,不由感叹南宋外贸的发达。
许丽虹告诉百道网,在写本书前,她们已经出版了《古珠之美》、《吉光片羽——“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一珠一玉一诗一词》、《帝王家的珠玉》、《吉祥中国--器物里的吉祥符号》五本书,所以她们在器物的考据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形成了自身稳扎稳打的写作方式方法。她说,器物之美是相通的。比如珠玉中的琉璃,其烧造与青瓷的烧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梁慧在研究珠玉的同时也是爱茶人,她与台北、日本等多位同好一直保持着联系,多年来对古代茶盏的探究较深,其中就包括建盏;至于香炉,在珠玉领域有一大门类叫“香珠”。要弄清香珠,必得钻研香料。钻研香料,必得研究香炉。
“我们两人在一起时,经常闻香,也常常用到包括古代香炉在内的各种香炉。对宋代点茶器具,如(知道)日本国宝有三只曜变建盏,许丽虹曾专程飞到日本美秀美术馆去看过大德寺龙光院那只。国内仅存的半只在净慈寺美术馆展出时,她也曾前往观看。所以我们的体会是:考据要将古籍记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入更扎实。”梁慧坦言。
有意思的是,《南宋四雅》的装帧设计也刻意呼应南宋美学。“一是要体现雅致,跟主题内容相呼应;二是要体现内敛,跟南宋人的精神世界相吻合;三是要体现实在,拒绝虚泡泡的花里胡哨。”许丽虹介绍,封面整体采用了淡雅的青绿色调,借以体现南宋人的精神风貌。四角点缀以花瓶、香炉、茶盏、宋画,是恰到好处的点题。四个器物又以短线条贯穿,增强了它们在生活美学上的一致性。
许丽虹透露,写作中最麻烦的是找图片,书中300余幅插图的遴选堪称“考古级工程”。“好的图片不一定能用,能用的又表现力不够。有时为了一张图片,得专门跑趟博物馆去拍摄。有时为了找与主题对应的图片,几千张过眼,真的找到哭。”她说,但这些艰辛都是值得的,图片将美感一下子呈现了出来,对文字内容作了最好的诠释。“相信读者在看了本书后,有些图片会在心中‘种草’,某天去博物馆与实物迎面相见,会像见到了熟人般亲切。而这也对我们的文字提出新的要求:说事情不要浮皮潦草,要像好的图片那样经得起放大。”
近年来,《宋宴》《风雅宋》等书籍掀起了“宋文化热”,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南宋四雅》的差异化竞争可谓独辟蹊径。
许丽虹告诉百道网,相对市场现有宋文化图书,《南宋四雅》一是立足于南宋,写南宋怎样怀念、总结、传承北宋,怎样发扬光大,怎样形成自身的生活美学,并重点展示南宋生活美学的形式与实质;二是南宋生活美学内容很多,《南宋四雅》集中关注《梦粱录》提及的“插花、焚香、点茶、挂画”四个方面,因为这“四般闲事”是宋代几乎全社会都参与的,而非少数人的生活方式;三是《南宋四雅》从器物入手,并凭借两位作者多年对古代器物的了解积累,将四雅讲深讲透;四是现在生活中,“四雅”也是随时可以拿来运用的。“对于读者来说,《南宋四雅》是一场美学的滋养,也是一场心境的拓宽,更是识得了生活的好玩,摇转镜头,发现身边的花、香、茶、画,体会这个柳暗花明的世界。”许丽虹对此甚为憧憬(自豪)。
当我们将《南宋四雅》置于当代文化版图中考量,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一场关于文明存续的深层对话。正如北宋程颢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所揭示的,南宋美学的终极魅力在于“静观”与“自得”的辩证统一,在于与人心共鸣、共振、共进退的精气神。这是南宋“四雅”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缘由,也是《南宋四雅》的精神内核。
相信两位跨界学者的尝试,或许能给我们启示:真正的美学从不曾远去,它始终蛰伏在器物的肌理中,等待着有心人拂去尘埃,重见天光。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