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你从小背诵的“节气歌”居然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情书!

作者:张洁   2025年04月0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从“雨水”滑向“立春”,以东方诗意惊艳世界。两年后,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非遗传承重磅新书《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以纸书为原点,延伸出动画、文创、国际传播项目,成为传统文化出版领域的一枚“现象级坐标”。在这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评论合集中,物候的微妙变化、传统习俗的血脉传承、动植物的生息繁衍、饮食健康的智慧、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等,都在优美的文字里得以呈现。精美的手绘插画、蓬勃的诗意朗读,和展现了时光流转的动画,更是让人如同置身于四季更迭的现场,感受着自然界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

《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郑逸文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拥有超过四千年的悠久历史,历经漫长岁月的沉淀与发展,从帝尧时代的萌芽到汉代的成熟,再到后续的不断传承与丰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202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在推出《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的同时,启动了“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国际传播项目,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古老文化和智慧。

二十四节气,一个能够让多方一拍即合的“非遗”主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中,处处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既具有安排生产生活时序的功能,又可以用以防灾避疫、养生保健,还引导中国人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社会。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先民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进行天象观测。时至今日,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还保存有周公测景(“景”通“影”)台和元代观星台两处天文文物。周公测景台是当年周公测日影、验四时的地方,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遗迹。元代观星台则是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国古代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

从观察星空到发明圭表,古人的天象观测从直观感受上升为使用工具,是极大的进步。随着圭表的发明和使用,很长一段时期内,古代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处于世界最高水平。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众多非遗项目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刻度,更是理解中国哲学、社会治理与生态智慧的密钥,每每提出,便会引来多方关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一书同样如此,从选题到出版,再到推广,经历了无数个“一拍即合”。

本书的选题源起于《文汇报》的一档专栏“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在看到专栏中的部分文章后,中州古籍出版社时任副总编辑卢欣欣敏锐地察觉到了其背后潜藏着的出版价值,立即决定跟文汇报社合作,将专栏落地为书籍;选题立项后,不仅得到了出版社和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成功申报成为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负责实施的全媒体重大出版工程“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项目,为作品提供了战略支撑;书籍出版后,出版社又与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顶端新闻等多媒体平台“一拍即合”达成合作,跟随二十四节气的轮转,在其多媒体矩阵中宣传推广本书及配套双语动画。2025年1月10日,在新书分享会上,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许绍山与顶端新闻总编辑朱琨一同宣布启动了“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国际传播项目;此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单位也上架了由本书延伸的各类文创产品,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连中国驻蒙古国大使沈敏娟都主动转发了《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双语动画之惊蛰节气的视频,将中国节气之美传达给更多外国友人。

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的编辑手记中,本书的责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高林如这样写道:“编辑《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细细品味世间万象的旅程,恰似节气的更迭,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辨的足迹。”此时,这场品味之旅,正因越来越多的“旅行者”的加入,而变得愈发精彩。

古为今用,温暖的书籍让每天都是好日子

黄河流域作为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强化《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一书中“从中原到中国”的核心主题,高林如对原文稿内容进行了增改。如,“清明”篇增添了关于三月三新郑拜祖大典的介绍;依据审读专家的建议,对前言部分河南登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补充完善;在原稿提及周公测影台的基础上,增补介绍了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建的观星台。

在内容上,除了诗词,书中还加入了关于礼俗、历史典籍等引用内容,如《礼记》《逸周书》等。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古籍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高林如对此的处理是,尽量减少引用。如果必须引用的话,也一定要简短,并配有相关解说,让其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易让人产生共鸣。

无论是内容的修改,还是文字的通俗化处理,都是为了让这本书脱离刻板的学术论文和快餐式的科普文范畴,增添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在书中,强调了节气文化对现代人生活节奏、生态观念的启示,以古老的智慧启迪人们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健康焦虑等问题。很多司空见惯的节气习俗、自然现象都能在书中找到解释。

 

如,书中论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问题,本是中医医疗科学的智慧结晶。暑热时节,饮食起居要格外注意,若是为了解暑多吃冷饮雪糕、洗冷水澡、直吹空调,很可能导致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江苏徐州、安徽萧县、上海奉贤区等地,都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以热制热,可以排汗排毒,祛除湿气和冬春之毒;进入冬季,生命活动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应当注重阴之收藏。进入农历十月,北方开始供暖,干燥的环境让人们很容易就会上火。因为心理上的“入冬”,人们穿得也很严实,这使得人体内的热气不易散发,加之天冷喜欢吃热量较高的食物,更助长了体内的火气。此时,可多食用莲藕煲鲤鱼、猪脊肉粥、羊肉等餐品,作为冬季养阴的良方。

又如,雨水节气的“獭祭鱼”。水獭捕获游鱼陈列岸上,双手放在胸前,仿佛是在祭拜。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水獭是否真的会祭祀水中的鱼儿,可每到春季渔汛,捕鱼的确会比其他时候收获更多。书中描绘獭祭鱼的温馨场景,不仅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更提醒了人们,捕鱼的时机到了,可以拿起渔具出门迎接收获了。

除了这些,还有惊蛰节气驱除害虫,夏至节气的祭祀、饮食,小满时节的曝书与晒衣等各种生活图景,无一不展示了中国的节气智慧。

在民俗学家田兆元看来,本书开创了民俗评论的新文体,揭示了二十四节气“对于自然世界的深刻认识,然后发现其对于人事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于社会的管理方式,发现其天人合一的智慧。由发现自然的美,从而建构美好的诗意的生活。”

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还可以看作一本另类的工具书。每到一个节气,我们都可以拿起它翻看几页,看看这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习俗。看看温暖的插画、精美的诗词、各不相同的民俗。兴致来了,还可以依照民俗照做一番,为生活增添一份仪式感。

“就像三月三拜祖大典。虽然我在当地生活,但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慢慢的就会遗忘这个节日。但翻阅了这本书,再看一看配套的小动画,就会重新了解,仿佛找回了曾经的文化传承。还有,书中会写到在春天赏花的一些诗词。吟诵着诗句,眼前仿佛看见了繁花飞舞。这样诗意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每天都是个好日子。”

“碎片化信息”时代,以多种手段反哺出版作品

在报刊专栏中,碍于篇幅有限,在美学呈现方面往往无法做到创新突破。但在书籍中,精美的设计和插画却变成了另一重转译密码,将节气的神韵精准传达。插画师袁小真的画作不同于以往那些“国风”书籍中的“高冷”插画,而是以温暖为基调,以“游鱼迸冰”定格立春生机,用“水獭祭鱼”诠释雨水温暖,用“银杏鎏金”展现小雪诗意。

高林如说,她之所以确定请袁小真来为这本书绘制插画,是因为曾看到过一组郑州二十四节气的图画。画中那现代又充满回忆的感觉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打动了她。题材吻合、画风契合,这位合作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成稿后,书中的插画看起来很“显眼”,高林如却并不担心会“喧宾夺主”。在她看来,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耐心和专注力都有所下降,大多数人并不太愿意从一开始就沉下心来去看一本纯文字版的书籍。有冲击的插画恰恰能率先抓住人们的目光,先吸引,再引起好奇,最后将注意力引回到书籍。同样,如今出版业兴起的“纸数融合”,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反哺”纸质书的新方法呢?

纸质书是文化传承的基石,“纸数融合”、多措并举则是打开传播新维度的密钥。《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选题立项之初,即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方向,以打造涵盖纸质图书、音频、视频和文创产品等多维度的综合出版形态为宗旨,实现出版的深度融合。

2023年11月,编辑团队在进行创意碰撞时,忽然迸发灵感,可以为这本书制作一部动画短片!高林如开始频繁出入郑州市图书馆,翻阅书籍、反复比较与思考,为动画匹配诗词成了她工作中的一大挑战与乐趣。每句诗词既要紧扣书稿内容,彰显季节特色,与章节标题相得益彰,又要与动画内容和谐。在关于春分的诗词挑选时,考虑到立春篇副标题“花明柳暗”已经勾勒出了春日的景致与色彩,结合插画、动画中放风筝的画面,以及篇末风筝线图元素的点缀,最终,她选中了不仅能捕捉到节气的物候活动,更描绘了春日的生机与孩子们的欢乐的两句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动画对于节气特征记忆有着强化作用。当目睹文字经由设计排成漂亮版面,继而转化为生动的图片,进而再被赋予动画与声音,感觉我们就像是艺术家与魔法师的结合体,用创意与技术的力量,为书稿中的场景、角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视觉内容的传播,也更容易打破文化的隔阂,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最终,动画被制作成了中英双语版,春季的动画部分已经陆续完成,并通过和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的合作对外输出。后续动画也在紧急制作中。《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的音频版则已经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

文创方面,出版社请到了多次荣获“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樊响,将“质朴实用”理念融入布包、手账、小方巾等文创产品,让节气符号悄然渗透日常生活。“潮流驱使我们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必须去关注更多当下用户的偏好和选择。”

对于这些创新,高林如在编辑手记中给出了最佳解释:“我们要让读者看见的不只是节气,更是中国人感知世界的方式。”

作者:张洁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