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吴小龙:“大雅”小雄心,通过诗焕发世界和生活的可能性

作者:吴小龙   2024年12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11月16日,以“品牌赋能出版——创新·创意·创造”为主题,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组委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百道网携手在广西南宁联合举办“2024出版品牌影响力大会”。

此次大会上,与会嘉宾交流和探讨了品牌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品牌的垂直深耕、融合发展、IP拓展与跨界探索,展现了从引进到原创,从国内到国际,从图书出版到创建社区平台,全面塑造品牌、传播品牌,以及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出版方与用户共建品牌、共同成长,打破传统产业圈层,探索品牌出版新生态、新模式等的经典案例与实践经验。

为了让更多行业人士了解到不同出版机构出版品牌建设和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进一步关注品牌繁荣的行业意义、探讨出版企业的品牌化发展路径、了解出版品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百道网陆续刊发了本次影响力大会上的嘉宾致辞及主题演讲内容,也收获了来自业界的肯定和反馈。接下来,百道网还将摘编本次大会发布的《2023/2024出版品牌影响力报告》,将出版品牌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展现出来并加以分析探讨。

201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精心策划许久的人文出版品牌“大雅”诞生。这是一个略显小众却又不乏野心的计划。从短期看,品牌从小众的诗歌出版切入,避开了出版竞争激烈的大众细分市场,为自己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由诗歌而文学进而向人文社科逐步拓展。

在本次大会上,广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大雅”品牌主理人吴小龙回顾了品牌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再一次回答了“为什么要做诗歌出版”这个问题。以下是吴小龙演讲全文。

广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吴小龙做分享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特别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珍贵的机会,向大家介绍我们关于“大雅”的想法和做法。

“大雅”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子品牌,2013年开始筹备,2015年正式出版,到目前已出版10年时间。这个品牌是一个综合性人文社科品牌——涉及政治、哲学、社会、艺术等出版版块,不过,“大雅”最初的出版切入点,以及后来的出版特色和重点,是诗歌出版。

引子:诗歌,就是淬炼语言和生活

很多出版人说,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所有的出版都是小众出版,那么,诗歌出版无疑是小众中的小众。那为什么要做诗歌出版?十年来很多同行问我这个问题。2013年我们筹备这个品牌的时候就有同事问过,我们当然有一些出版策略上的考量,但当时我只给她读了一首爱尔兰诗人希尼的诗《铁匠铺》。希尼曾在一个访谈里谈到这首诗,他说这首诗是写一个铁匠在他的黑屋子里淬炼马蹄铁,但它也是写诗歌本身,诗歌,就是淬炼语言和生活。我觉得希尼说得特别好,后面我一直把它当作“大雅”出版的一个初心。

为什么我觉得它这么重要?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就是我们所有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理解、认识,包括表达,其实都离不开语言。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这个世界;即使世界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认识它。世界的丰富性和层次,取决于我们语言的层次。因此,语言的可能性,就是世界的可能性、生活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当然是极端重要的。而语言的最大可能性,语言的理想,就是诗歌。——通过诗歌,探索语言的可能性,进而焕发世界和生活的可能性,就是“大雅”诗歌出版的初衷。

十年来,围绕这个初衷,我们在很多方面一步一步,做了很多努力。

一、中国当代诗出版,让读者感受现代汉语的活力

我们的第一个努力是推动中国当代诗的出版,目的是让中国读者感受我们自己正在使用的语言的可能性。当代诗是现代汉语最为灵动也最为有力的一部分,用的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出版当代诗,当然首先是尝试总结百年来中国新诗取得的成果,但更重要的动机,是想通过这种努力让普通读者认识到,我们正在使用的语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包括口语,认识到它的魅力、空间,它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国内诗歌市场相对有限,2015年至今,我们出版的中国当代诗不是太多,但我们也以“大雅诗丛”系列,持续推出了十多个代表性诗人,覆盖国内老中青三代诗人。2015年,我们出版了第一辑,包括《赞颂》《生活隐隐的震动颠簸》《和一个声音的谈话》《时光之踵》《花台》五种;2018年,我们出版了第二辑,包括《看电影及其他》《哪吒的另一重生活》《洞中一日》《最简单的人类动作入门》《风暴和风暴的儿子》五种;今年,我们最新推出了第三辑,包括《雪人的冬天》《刚坚事》《啄木鸟来访》《悲歌与列传》《根器》。

虽然出得不太多,也不快,但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节奏,一直在持续。我们奉行长期主义,希望以此成为中国新诗的见证者,参与到现代汉语可能性的生发中来。同时,我们更期望以中国当代最好的诗人和诗歌,触动读者的神经,以及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新感受。

二、外国诗出版,向读者呈现世界大师的语言奇观

国内当代诗之外,“大雅”一个重点出版方向就是国外诗歌系列的出版。大家知道,中国新诗的发生离不开国外的诗歌,从百年前到现在,中国新诗的成长也一直深受国外诗歌的影响。我们把外国诗歌出版作为一个重要的板块,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引进诗歌,让中国诗人持续不断感受国外诗歌的刺激和营养,从而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借助世界大师的影响力,对诗歌有更多的认知,希望读者至少能够间接地通过翻译,感知世界其他语言。

目前,“大雅”已经出版了英、美、法、德、俄等多个国家几十位诗人的作品。我们出版的第一个系列就是“大雅诗丛”国外卷,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注重所收录诗人的广泛性和诗集的代表性,注重多“点”开花。另外,我们在诗歌出版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诗人系列作品的出版,围绕一些诗歌大师,将他们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做全面的引进出版,做深、做透。比如爱尔兰诗人、诺奖得主希尼,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伟大的两个诗人之一休斯,圣卢西亚的诺奖诗人沃尔科特,美国自白派创始人洛威尔,现代派创始人威廉斯,等等,我们都推出了他们的系列作品。这方面,我们注重聚焦一个“点”做成一个“面”,希望国内读者,对这些大师的诗歌艺术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除了诗人的个人作品系列化之外,我们重点关注的,就是诗人的生活、诗人的碎片化感受,我们出版了他们的日记、书信、访谈等,包括我们即将推出的大师传记系列。作品固然好,但很多读者往往难以理解,我们把诗人的传记、访谈、日记等翻译出版,不是希望塑造偶像,而是希望拉近读者与诗人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生活,进而感受到诗人的人格,从而与自己发生关联,让诗歌变得“立体化”。

三、推出诗歌解析作品,让读者深入诗歌的内部

我们做了不少努力,不过还是有很多读者说,诗歌是朦胧的,仿佛不可理解的才叫做诗。这其实是一个悖论。我们想告诉读者,诗歌是可理解的,而且是可学习的。所以,我们做的另一个重要的努力,就是推出了系列诗歌分析作品,以此帮助读者接近诗歌,进入诗歌的内部,而不是局外旁观。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就是那些渴望理解诗歌的读者,通过阅读我们出版的作品,能够全面更新对诗歌的认识。这些诗歌分析作品,我觉得为此提供了真正的可能。

这方面的出版,主要有“大雅文丛”“哈佛诺顿讲座”,此外还有几个零散的系列也收录了一些诗歌分析作品。尤其值得介绍的是,我们重点引进、打造的一个系列“文德勒诗歌课”。作者海伦·文德勒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一位诗歌分析大师,她被誉为具有“铁血战士般的战斗力”,是一位“力量型的诗歌读者”,遗憾的是她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去世了。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诗歌解读,诗人解读。她大学学的是物理学,她说她的目标,就是让诗歌像物理学和数学一样清晰、具体。这其实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引进了她十多种作品,这里面有一些作品,包括她对叶芝、济慈、莎士比亚等名家大师的解读,其实国内出版了很多他们的作品,但恐怕很难说对他们读懂了几分,而我相信,文德勒这个系列,会让读者对这些诗人有崭新的认知。

四、与诗人面对面,让读者现场感受诗歌

老实说,我们上面所有的努力,出版的所有图书,有时候对不少读者还是有隔的——它是一个纸上世界,死的世界,因此是与生活有隔的世界。它们和现实“隔了一层纸”,为了“捅破这层纸”,从逻辑上来说,我们做了最后的努力。

我们知道楷模有时候不能太抽象,不能变成一个符号——抽象符号与人是无关的。诗人在很多人看来就高高在上,但如果他就是一个就在你旁边呼吸、说话、欢笑,活生生,甚至是有局限的人呢?这就不一样了,抽象变成了现实,符号有了血肉,你和他成为同类,这就变得可以企及了。这是真正的模范效益。对此,我们所做的,就是推动读者和诗人面对面,借助图书的首发、分享、座谈、研讨等,邀请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与读者见面,拉近诗人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与诗人近距离地交流与互动。当然,这个努力,与其说是希望分享诗歌观念,不如说更多地是希望让读者现场感受诗人的呼吸和心跳。

这种努力我们一开始就在做,2015年“大雅”第一个系列出版时,我们就在北京、南宁做了一些分享活动。诗歌活动一直在持续。今年,“大雅”出版第十年,我们也做了“大雅十年”诗歌活动月,在北京、上海、南宁,我们邀约三十多个诗人,做了一系列的活动,线上、线下,多平台直播,效果不错。

总之,从十年前我们开始做“大雅”,出版原创诗歌,引进西方作品,诗歌解析作品,图书系列化,包括推动读者与诗人面对面,等等,在理解诗歌的逻辑上所做的诸多努力,都是围绕十余年前的初衷:我们希望帮助读者一步一步地理解诗歌,走进诗歌的核心;进而通过诗歌,理解语言的可能性,而理解语言的可能性,其实就是理解我们生活的可能性、世界的可能性。此时,你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可能就会得到刷新。

做“大雅”这些年,我们有短期目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更新读者对语言,进而对世界、生活的理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做了十年,这十年对我们来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对这个目标来说,我觉得可能未来二十年三十年还不够,或者有可能,它是一项永远值得做、长期做,却永远无法完成的工作。我记得兰登书屋的创始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每个受人尊敬的出版人都要出版诗歌”,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出版人加入到诗歌出版中来。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作者:吴小龙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