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清代贡院史》:首次从多个学科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清代贡院的历史与文化

2024年10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4年6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清代贡院史》。在这本书中,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清代贡院的历史与文化。书中,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了贡院的概念,追溯了中国贡院的历史渊源,全面介绍了历代贡院的演变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详细讲述了清代贡院的不同的级别和类型,呈现了清代贡院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也说明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书中,还介绍了清代修建贡院的各种途径和贡院建筑的形制,阐述了贡院的人文创造,介绍了贡院的管理制度,也讲述了贡院的考试思想和设置理念。还探讨了清代贡院在近代社会的转变。在这本书中,全面整理了清代贡院的历史资料,从社会、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分析了贡院的状况,研究了贡院的特征。书中提出,“以公益求公平”是清代贡院的基本人文特征。

《清代贡院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毛晓阳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这本书的作者毛晓阳,是著名文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现为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闽江学院“闽都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举学和教育公益文化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博士后项目2项、福建省社科项目4项以及福建省委宣传部中青年人才项目和福建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各1项。出版《清代科举宾兴史》等学术专著3部、《清代宾兴章程》等古籍整理著作2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清代贡院史》是一部断代史研究专著。在这本书中,首次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对清代贡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书中,讲述了清代的殿试场所与乡会试贡院,还有学政试院和县试考棚,介绍了这些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贡院的时空分布,讲述了这些贡院的修建途径、建筑外观和形制,也介绍了贡院里面的亭台楼阁,贡院的管理监督制度和考试思想,还有贡院里面创作的诗词文章。这本书是第一部从整体上对清代贡院进行多学科多视角观照的断代史研究专著。

这本书出版以后,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顾问、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龚延明说,这本书是基于作者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公益求公平:清代科举考场研究”的优秀结项成果,是在结项成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用力精勤,考据精详,视角独特,书中有很多创见,对同类型选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内容全面,讲述了清代贡院历史的方方面面,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清代贡院的历史发展与存在形态,书中也介绍了清代以前贡院的历史变迁。可以说,这是科举学、教育史领域的一部功力扎实的研究专著。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说,《清代贡院史》是当前国内外首部贡院研究的断代史成果。这部著作资料征引丰富、考据精细详尽。书中,在查阅了数千种地方志的基础上,对清代各级各类贡院进行了时空分布的量化统计,而且研究思路开阔,理论视角多元,值得相关学者加以借鉴。从现实意义而言,这部著作有望为当前依托科举考场遗存建成的各种科举类博物馆提供直接的学术参考。   

《清代贡院史》这本书包括十二章。第一章是“绪论”,对贡院的概念进行了研究。第二章是“清代贡院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国贡院的发展历程。书中,从周代的贡院的雏形,讲到了后世的历代的贡院,包括唐五代贡院、宋代省试贡院、辽金元贡院和明代贡院。

第三章是“清代贡院的级别类型”,介绍了清代的殿试场所与乡会试贡院,清代的学政试院、县试考棚,还有清代其他类型的科举考试建筑。第四章是“清代贡院的时空分布”,介绍了清代乡试贡院、学政试院和县试考棚的时空分布。第五章是“清代贡院的修建途径”,讲述了清代乡会试贡院、学政试院和州县考棚的修建途径,还提供了清代台湾科举公益与贡院的个案研究。第六章介绍了清代贡院的建筑形制。

第七章介绍了清代贡院的人文创造,包括贡院的风水堪舆、匾额楹联、亭台楼阁等。第八章介绍了清代贡院的管理制度,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日常管理。第九章讲述了清代贡院的考试思想,介绍了考场规范与考试公平,探讨了考场成本与社会效益。第十章介绍了清代贡院的文学创作,包括清代贡院的记录和诗词创作。第十一章介绍了晚清贡院的近代转型。

大阪公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平田茂树给这本书撰写了序言,在序言中讲述了科举的研究将会走向何方。他在《宋代政治的空间与结构:科举社会的“人际网络”研究》这篇文章中讲到,现在,科举的相关研究硕果累累,而其中的大多数研究都是着眼于阐明科举的制度,因此,科举制度本身基本得到了清晰的说明。如今,科举研究的视野已经逐渐转向了科举背后各种各样的相关的背景因素,尝试着从系统、空间、网络等三个方向推进科举的分析研究。

在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既与制度关系密切,而包含科举制度在内的官僚制度也与政治、社会的结构相互结合并发挥作用。例如,当我们讨论科举究竟如何形塑了中国社会,或者科举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类的问题时,就与系统的研究密切相关。比如,著名学者何炳棣从“社会流动性”的角度指出,正是科举促使社会的阶层、身份实现了大幅度的流动。

而另一位学者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Elman)则运用了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资本”“言语资本”“社会关系资本”等方法概念,指出科举一直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能力,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凭借各种类型的资本,对自己的阶层进行“再生产”的功能构造。何炳棣与本杰明的两种观点,看似互相矛盾,却正正阐明了一个历史事实,科举既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同时,也成为了其再生产的主要动力。

平田教授考察了宋代科举与荐举制的关系,并且尝试透过网络这一侧面,对科举进行分析,而研究的结果表明,具体来说,士大夫阶层在应试科举的阶段,便与家族、乡里、学校、书院等场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发生了深刻的关联;而在中举的时候,又构建起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座主门生”“同年”等考官和中举者之间、同期中举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此后,在官场晋升的各个阶段中,在不断需要推荐人的荐举制的结构运作之下,士大夫们将不停地在同姓、同乡、同学、同舍、同官等各种各样的网络之间选择、取舍,并最终结成属于自己的政治网络。

科举社会深入地关联着多种多样的网络,其中,家族网络与科举之间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何炳棣也进行了研究,而另一位学者贾志扬(John W. Chaffee)提出,由男性系不断扩大的家族组成的宗族,以及通过婚姻关系结合的姻族,二者在科举中发挥的作用,都值得研究者留意。贾志扬的研究也表明,科举与婚姻之间的关联,同样是网络构筑的重要元素,士大夫们也正是通过宗族、姻族向着“中举”的目标展开攻略的。

在对科举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在考察科举社会的空间特征。这里所说的空间,一方面指的是地域空间,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的科举社会的特征,另一个方面,空间指的是与科举相关的人文空间,包括人际关系网络、社会秩序、文化、学术等各项内容。研究者以这一定义为基础,考察学校、书院、贡院等与教育、考试相关的空间,讲述义庄、贡士庄、乡曲义田等为科举考生提供旅费支援的宗族,也介绍乡里组织,期集宴、鹿鸣宴和乡饮酒礼等与仪礼有关的空间,还有支持应考人员住宿的会馆、公所,以及考生们进行交流的旅馆、茶馆、园林、寺庙等等,在具体考察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空间”。

从这样的分析来看,《清代贡院史》这本书是从科举考场中的“贡院”这个空间,展开关于科举的具体考察。所以,这本书中的“空间”并不仅仅指向单纯的物理空间,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文环境,比如,书中考察了科举考场的风水堪舆、崇祀神祇等“人文景观”,还探讨了“考试规范与考试公平观念”“社会效益与考场成本选择”“体恤考生与助考公益观念”等“考试观念”。此外,在这本书中,还讲述了“贡院”管理制度,以及与贡院管理关系密切的乡绅们的活动。在这本书中,对科举的“空间”研究,涉及到了对科举相关人员的研究,可以说是很周详,也很精到。

在这本书中,网罗收集了清代贡院的大量史料,从贡院的“空间”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科举的面貌,角度新颖,观点独特,为科举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野,体现了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

在这本书中,讲述了清代贡院的独特性,书中讲到,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考试,是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前身。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存在时间很长,发展也很规范,对于当代各级各类考试都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在清代,贡院是科举制度具体推行的场所,也是专门为考试而建造的功能性建筑。迄今为止,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清代贡院的这种独特性,也赋予了它独特的研究价值。

书中讲到,“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公平取士是隋唐以来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一贯追求。在唐代前期,把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省试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其场所称为吏部贡院,开元年间以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礼部贡院随即代替吏部贡院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一直延续到宋代。在两宋时期,除省试级别的礼部贡院外,府、州、军等解试贡院也日渐普遍,贡院的行政管理机构性质日益淡化,科举专用考场的特性则日渐明显。

在明代的时候,确立了童试、乡试、会试三级制的科举制度,与之对应的是,除了会试、乡试贡院,童试阶段用于举行府试和院试的学道行署试院也开始出现。到了清代,随着《钦定科场条例》等科举法规的不断完备,与之相辅而行的多种级别类型的科举专用考场已臻健全,不仅会试、乡试贡院和学政行署试院基本完备,由各地士绅捐资建造的州县童试考棚也遍及全国,成为清代贡院区别于历代的一大特色。

贡院是进行科举考试的主要场所,研究贡院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清代贡院集历代贡院之大成,对于研究中国历代贡院制度、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具有典型意义。研究清代贡院史,能够帮助我们通过贡院这一侧面,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形,同时追寻中国历代追求公平、公正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途径。

在这本书中,也讲述了科举制度对于考生的重大影响。书中讲到,“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杀人。”在科举时代,对于众多的考生来说,不管幸运高中还是屡次被黜,贡院都是他们毕生难以忘怀的地方。关于科举考生的考试历程,历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献记载。研究清代贡院,能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进而深入地了解其心路历程。根据众多的同类研究个案,我们便能够全面了解科举考生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群,这有助于了解不同时代考生的文化生态,总结其文化特征。

在这本书中,也讲述了在清代的基层社会士绅阶层中,对于科举考试的积极态度。书中讲到,在清代的科举社会里,随着人们对满清王朝归属感的逐步加深和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全面推行,在清代的基层社会士绅阶层中,积极地奉行宋代大儒程颢的主张,也就是认为“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为了帮助本地科举考生实现赴考梦想,从明末清初开始,各地士绅便不断通过公益捐助的方式,建造县试考棚、学政试院,这一活动在清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那时候,捐纳制度日渐成熟,宾兴、善会、善堂等教育、慈善捐助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在清代贡院的修建活动中,中国传统的公平取士观念和教育公益文化相得益彰,成为科举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讲到,研究清代贡院无疑具有特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科举学的创立者刘海峰先生认为,贡院是中国科举文化的具体象征;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指出,贡院是中国科举考试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实施了1300多年,确实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特有的元素。而要完整认识和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就需要考察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在历史上,贡院是纯粹用于考试的场所。在清代,在全国各地,有过数以千百计的贡院。这些贡院的兴废历程也可以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考试实践提供借鉴。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