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讲述30多种现代服饰的由来、选择和搭配,让消费者穿出健康和美丽

2024年10月1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4年8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流行的30多种服装和服饰,有生活中常见的衬衫、T恤衫、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旗袍、裙子、大衣、风衣和雨衣等衣服,也有帽子、围巾、丝巾、领带、腰带、手帕、手套、袜子和鞋等身体局部的服饰,还有像发饰、首饰、花边、纽扣、拉链和尼龙搭扣等这样的服饰辅料。书中,介绍了各种服饰的由来,讲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也介绍了不同的款式,讲述了选择和搭配的方式,可以帮助消费者穿出健康和美丽。在这本书中,也谈到了服饰的起源和我国服饰发展的历史,可以让读者在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中,感受现代服饰的潮流和多姿多彩的时尚风格。

《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邢声远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这本书的作者邢声远,著名纺织学教授,长期从事纺织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牵伸理论、气流纺纱、羊绒精梳与制条技术、羊绒精梳与半精梳纺纱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出版的著作有《气流纺纱》《实用毛织物手册》《蝴蝶色彩的应用》等6种。曾经担任《纺织译丛》《北京纺织》《纺织科技报》杂志编委。

《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这本书属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与文化泛读”丛书,是这套丛书中的第13种图书。这套丛书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主编,全国数学史学会前理事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担任顾问。

在这本书的序篇中,概括地介绍了有关服饰起源的学说。书中讲到,人类最早的服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服饰的起源,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他们认为,原始人类最初制作服装是为了防寒保暖,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遮羞,同时,图腾宗教观念和伦理观念以及不同的身份意识,也是导致服饰产生的因素。

在序篇中,还谈到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历史,阐述了服装的构成、功用及发展趋势,探讨了服装的形态审美、色泽审美和风格审美,也仔细地讲解了衣服、服装、时装和服饰等类似的概念的共性和不同的地方。

《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包含上中下三篇。在上篇,讲述了衬衫、T恤衫、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旗袍、裙子,以及大衣、风衣等十四种服装的由来、款式和风格演变,讲述了每一种衣服的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书中讲到,西装又叫做西服、洋装。广义的西装是指西式服装,是相对于中式服装而言的欧系服装;狭义的西装是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西装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因为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人们通常认为,主流的西装文化代表着“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也常常用“西装革履”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如果再配上领带或者领结,就更加显得高雅质朴。西装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男式西装、女式西装和儿童西装三类。

在上篇,还介绍了旗袍。书中讲到,旗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女装,是袍子的一种,富有浓郁的民族韵味。追根溯源,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军队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红、蓝、黄、白四正旗,清军人关后又增添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满族八旗人或旗人,称为“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上都穿长袍,这种长袍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后来,慢慢演变为中华民族女性的常服。在“袍”前加一“旗”字,说明了这一服装的来源。

旗袍是清宫相沿袭的服制,经过多次的改进而演变成今天的各种款式,大多是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并有长短袖之分。袖端及衣襟、衣裙上还要镶嵌各种不同花纹色彩的镶边、混边等配衬,非常讲究。

在《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这本书的中篇,介绍了帽子、围巾、丝巾、领带与领结、腰带、手帕、手套、袜子和鞋等身体局部的服饰。

书中讲到,帽子是头上戴的服饰,用于御寒、防晒,也可以用于装饰和标识。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不仅说明帽子的品种十分繁多,而且说明人们对帽子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

书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帽子,有棒球帽、嘻哈帽、五片帽、渔夫帽、卡车帽、军帽、鸭舌帽、贝雷帽、报童帽、巴拿马草帽、针织帽、软呢帽、圆顶硬礼帽、高顶礼帽、平顶礼帽、爵士帽等等。

在这本书的下篇,介绍了发饰、首饰、花边、纽扣、拉链和尼龙搭扣等六种装饰品和服饰辅料。书中讲到,头发是人体外貌的“门面”。一个好的发型不仅能弥补脸型、头型的某些缺陷,而且还能使容颜增色。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头发的造型是美容的重要内容。现代发型的特点是优美、大方、舒展,合理的发饰与发型配套更能衬托出现代女性美。

女性的发型主要有仿男性发型(又称游泳发型)、短发型、披肩发型和特长发型,而发饰又可分为发带、发箍、发卡和发罩。一个简单的发饰就可以使女性发型增添不少魅力,成为人群中的亮点。

在这本书的下篇部分,还介绍了尼龙搭扣带这种服装辅料。书中讲到,尼龙搭扣带也叫做锦纶搭扣带、魔术粘和粘扣带等。它是由尼龙纺织而成的两种带状织物。其中,一种织物的表面织有许多毛圈,叫做绒面,另一种织物的表面,织有许多均匀的小钩子,叫做钩面。只要把这两种带子对齐后轻轻挤压,毛圈就被勾住。只有从搭扣的一端稍微用力拉,才能撕开。因此,它能起到联结作用,以替代纽扣、拉链等联结材料。

在《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这本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中山装的故事。书中讲到,中山装是以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男用套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它具有造型简约、穿着简便、舒适挺括、严肃庄重的特点。现在,中山装在社会上流行也非常广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是中国男装的一款标志性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由来,众说纷纭。据说,孙中山先生感到西装式样烦琐,穿着不便,而中国式服装在实用上也有缺点,于是萌生了改变现有服装的念头。

一种说法是,1902年,孙中山先生到越南河内筹备建立兴中会时,偶然进入河内由广州籍人士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孙中山先生授意黄隆生设计一款既美观简易又实用的中国服装,于是,黄隆生参考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服,设计缝制了“中山装”。

另一种说法是,中山装是由当时的军装改成的。据说,清末在上海南京路与现在西藏路的交叉路口处,有一家西服店,就是荣昌祥呢绒西服店,店主王财荣曾经一度被选为南京路商会会长。“荣昌祥”做西服,工艺精湛,生意兴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经多次去这家服装店做西服,也很满意。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期间,有一次刚从日本访问回国,带回一件当时日本陆军的士官服,示意店主王财荣改制这件服装,供自己穿用。后来,他要求店主以这件士官服为基样,专门设计一件服装,要求是按中国传统,把领子改成直翻领,胸、腹前各做两大两小有袋盖的四只贴袋,两只小贴袋的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称为笔架盖,意指要重用知识分子。店主将这一款式成样后,孙中山先生试穿,果然合适而又美观,十分欣慰。因为该款式是孙中山先生自己设计的,所以,店内职员便称这一款式为“中山装”。从此以后,中山装一直流传到现在。 

改制的中山装既非“唐装”,更非“西装”,但是含有中国传统服饰的底蕴,既美观又大方,既严肃庄重又随意祥和。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全国各地,而且在海外华侨中广为流传。

早期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节。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款式,也就是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钉有5粒明扣,后背整块无缝。上衣前设有4只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厘米到2厘米)。

中山装的裤子有3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是在西装的基本形式上又糅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稳重大方。

总体来说,中山装做工精细考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4只口袋要做到平服,丝缕要直。 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作为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端庄,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为礼服,又可作为便服;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为礼服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稳;而作为便装穿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所不同,作为礼服穿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

《服饰的故事:历史与文化》这本书可以供服装设计师、服装生产者和销售人员参考,也适合历史文化爱好者阅读。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