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虚荣、自我与爱情 ——阿来、洁尘谈蒲荔子新书《虚荣广场》

作者:林菁   2024年10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10月12-13日,蒲荔子携新书《虚荣广场》于天府书展期间,分别在阿来书房与主会场,与著名作家阿来、洁尘对谈,讨论自我、爱情与成长的永恒话题,也对当下热门的“躺平”“看透一切”等做了一番独到点评。有趣而深刻的即兴交流,引发了在场与线上读者的强烈共鸣。

传神有活力的小说,让人一口气读完

作为蒲荔子(李傻傻)继《红X》之后暌违多年交出的新长篇,《虚荣广场》历经八年十余稿,于2024年8月面世。出版后,小说入选腾讯好书、刀锋好书等榜单,豆瓣评分9.3分,长期处于当当小说新书热销榜前十名。小说以新世纪之初的广州为背景,书写了一群热血又迷茫的年轻人所经历的爱恋和欲望、理想和青春、背叛与坚守,也书写了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所共同面对的困惑、痛苦与蜕变。

在主题为“人终将面对的使命:走向自我”的分享会中,作家阿来表示,现在很多小说写得不好看,《虚荣广场》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好看的书” 。他说,一开篇的细节与氛围,便唤醒了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广州的记忆,“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那样一个环境里去,我觉得确确实实是非常有活力的一本小说”。

阿来还表示,语言是小说最重要的特质,《虚荣广场》的语言“很简洁,但又很传神”,阿来觉得这可能跟蒲荔子曾在南方报业当记者的训练有关,“很多场景用速写式的方式描述,三言两语,准确简练还能传神”,对人物“表面跟掩藏起来的内在,也写得非常准确”。阿来提到,世界上很多著名作家是记者出身的,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斯坦贝克,二战期间就是一位战地记者。

在主题为“先看清我的阴影,再喜欢我的明亮”的活动中,作家洁尘认为,阅读是要有快感的,《虚荣广场》的叙述方式、速度,以及那种掏心掏肺的感觉,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很强烈的快感。“我一口气读完的”,书中充满了“激情、莽撞、天真动人的爱情,迅疾奔涌的叙述,二十世纪初的广州和青春,一去不返、逝去不再的伤感”。

21世纪初中国的年轻人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是《虚荣广场》浓墨重彩的底色,小说主人公周杨、周夏雨都将其视为人生价值之一种,然而,跌跌撞撞中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这么顽固,以为可以拯救别人,最终伤害了我们打算拯救的对象,以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做对的事,却种了恶,坏了事,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了,认为自己的付出十分干净,十分珍贵,却不知道那些只是我们的虚荣” 。

“真实的爱情不是干净的、纯粹的,而是和所有稀缺的美好的东西一样,带有很大的伤害性、复杂性,”蒲荔子即兴打比方道,“就像我们喝咖啡总是希望没有咖啡因,吃肉没有脂肪,睡觉就没有失眠,这种完美情况实际上不存在。当我们渴望非常纯粹的爱情的时候,便会陷入爱情的无能,因为我们已不敢开始”。

在AI高速发展,科技一日千里的形势下,洁尘则认为,人在情感这一方面,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创作中间,难免慢慢地趋向于荒芜。现在的年轻人不谈恋爱,不结婚,不能简单地去评判它,他们可能会更冷静地去审视情感。人到一定年龄会发现,爱情跟永恒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只是一种人生的巅峰体验。但《虚荣广场》能够把人如同飞蛾扑火一样的状态呈现出来,是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这本书里面,你会感受到一个年轻人,怎么样去冲向爱情,我觉得这个就很值得。”

 “这本书里可能更多的给你带来一个标准,看看21世纪初中国的年轻人是怎么去看待爱情的,包括他的行为方式。”

不要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坐标

阿来认为,技术在改变,交互方式在改变,是外在的生活方式在变,但是内在的本质性并没有变化。以《虚荣广场》而言,在急速变化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后,最使我们感动的还是书中人物那种内在的情感,尤其是对自身生命的探寻,对自己在社会上世界上的位置,也就是自我确认的过程。

说到如何探寻自我、走向自我,阿来说: “重要的是不以别人的标准,不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坐标,而是在保持基本生存能力的前提下,在情感上、精神上去追求更丰富的东西,在追求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自我确认。”

对于“怎么看待网上00后说自己一切都看透了”这个问题,阿来笑称,真正看透的人不会说自己看透了,自己大致比00后看得透一点点,当后者看穿了一层玻璃,他大概能看穿三层,“但是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有多少层玻璃,我不敢说看透”。

蒲荔子则说,人们总希望有几句简单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便能简单地概括世界和生活。年轻人有此一说,可能缘于看了很多这类鸡汤,觉得人生就这样了,世界就这样了,但人生的价值,其实在于每个人不同的体验,“所有的道理都需要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去校正”。

作者:林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