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当舞蹈遇上文学——评《舞蹈的少年》

作者:李丽娜   2023年11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别样的中国少年”书系之《舞蹈的少年》,是一部作者只有既历经过严苛专业舞蹈训练又具有广博舞蹈学理研究基础,既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依旧怀揣对舞蹈的纯真热爱,才能写作而成的书。正是作者所独具的作家与舞者的双重身份,打通了文学想象与舞蹈之美的艺术空间,将舞蹈艺术的审美性与专业性巧妙地融入其中。

书中人物角色设定极具代表性,鲁晓趵、凌潇、林大树、郑一男、裕容燕、刘萍萍,这些舞蹈少年的人物性格鲜活生动,语言、神情、动作、内心描写细致入微,形象感、画面感极强,读书过程仿佛在看一部励志电影。向队长、闻雅老师、祖老师(祖奶奶)……他们的身份也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大时代的微光。故事中兼具激烈的矛盾冲突,将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比对,给内心带来极强的冲击,更加高级之处便是在故事里不露痕迹地将舞蹈史论、非遗舞蹈、中外舞蹈专业知识融会一体,既揭开了舞蹈训练的神秘面纱,又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了专业舞蹈知识,可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学与舞蹈的美妙邂逅。

入梦:梦幻虚实之间辨知真爱

凡经历过严苛舞蹈训练的孩子定是都做过书中开篇所描述的那个梦:在梦中,自己身轻如燕,轻轻一跃就到达心中所求的高度;一个起转动势就能转十几圈,而且一甩头就是一圈,除非你想停下来;下腰时轻轻松松就能头顶屁股;后腿直接搬到200度……只有经过切身的体验,才会有如此真实的呈现。这种对舞蹈至高而又切身的追求与梦想,生动鲜活,历历在目,瞬间即可令读者产生共鸣,更让业内同行产生共振。

开篇由梦入境,舞蹈少年鲁晓趵的梦,同样也把我拉回到了少年时期,那个曾经与身体为伴的日日夜夜,那些一起为心中圣洁的舞蹈而不遗余力,憋着劲努力奋战的亲切“战友”,还有那段在青葱岁月追逐梦想的日子,曾经的点点滴滴,像脱缰野马一般涌进思绪,重新燃起了心中的梦想。

入境:情境带入之间习得真知

舞蹈与文学珠联璧合的交融,是《舞蹈的少年》突破之举,也是闪光之处。书中柔性嵌入式地将舞蹈知识串缀在各种情节之间,使读者不仅解码了舞蹈生的学习日常,还在富有波折的故事发展中将人们带入到舞蹈技术和舞蹈理论的学习情境。

精湛的舞蹈表演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对高精尖技术技巧的追求是舞者不惧辛苦,坚强隐忍于练功房的强大动力。书中将舞蹈演员刻苦训练的日常做了细节描写,从专业视角解读了每一种技术技巧的规范度、核心要领、审美性和难度系数。我们似乎看到书中每一位舞者都在汗水的伴随下日积跬步、躬行不辍,日复一日地刻苦、坚韧、执着地练习着,追求着,只为成就心中的舞蹈梦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舞蹈的至高境界,书中将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穿插于各种情境细节之中,悄无声息地为广大青少年普及了专业舞蹈理论知识。

传承是发展与创新的基石,书中对胶州秧歌发源地之行的设计,体现了艺术寻根对舞蹈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村里与胶州秧歌中的角色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儿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大雪纷飞下热血澎湃地观看他们的精彩演绎,浓浓的画面感映入眼帘。

入情:浓情厚爱之间相生相长

书中的入梦、入境都是为了带领我们入情,进入到作者的浓情厚爱,牵引出读者的深情共鸣。作者对舞蹈、对故乡的挚爱实已融入血液之中。书中着重讲到济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百戏陶俑,还有泉城著名景点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除七十二名泉之外,五龙潭西南隅的七十三泉以及男主人公的姓名鲁晓趵,等等,细节之处无不见真情。

窗外,似乎隐约听到闻雅老师在说:“让你们减肥还不听,瞅瞅你们的大跳,甩一地肥油。”“我的小棍怎么不见了?你们再藏,下节课我带一根针过来!”“再做最后一遍,好,不错!再来最后一遍!别天真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遍,加油!快下课了,我们再来最后一遍,绝对是最后一遍!”这些让人哭笑不得又热血沸腾的经典语录,如今依旧在一代代的舞蹈课堂上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是一代一代舞者的永恒回忆。

捧一本好书,品一段流年,悟一生真理。我想,此书不仅仅面向于舞蹈的少年,更适合于所有追逐梦想的少年,舞蹈少年身上那股坚韧执着、甘于吃苦、永不言弃、追求完美的劲头,同样可以使不同经历的读者内心充满激情,滋生出奋力前行的内驱力,在岁月中将美好刻进生命。

《舞蹈的少年》作者简介

王延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别停,别把音乐停下来》《沉默》,长篇小说《奎虚阁》《哭泣的琵琶》,散文集《半生心事》等著作。作品曾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四届《十月》文学奖、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山东省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等奖项。

(本文作者李丽娜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李丽娜

(本文原载于:山东教育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