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好书”得主吴钩再推新作,从大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

作者:梁翌   2023年09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提起王安石,很自然会想到王安石变法。

这场变法从酝酿时起,直至今天,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例如王安石变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君臣联手“割韭菜”,还是一场追求富国、强兵的变法?抑或是导致了北宋灭亡的原因?还是说那是一场带有近代性质的改革?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推出的新书——《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正是这样一部全面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厚重著作。该书的作者吴钩是一位深耕宋史领域多年的青年学者,著有备受欢迎的“吴钩说宋”系列,其中《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被CCTV评为“2018中国好书”。

《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钩,新民说出品
出版时间:2023年08月

为什么替这对君相立传?

关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下简称《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创作意图,吴钩表示,宋神宗是他钦佩的宋代君主,他在位期间的熙丰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之一。这场变法的导演王安石,则是一位“三一流”士大夫——一流的文学家、一流的学问家、一流的政治家,即便是大诗人苏轼、大学问家司马光、大军事家王韶,论“综合成绩”,恐怕也要相形见绌。《宋神宗与王安石》希望通过讲述这对默契君相的跌宕人生,以全面重述那场激荡11世纪、争论至今的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历来争议不断,否定者认为变法导致宋朝底层百姓备受盘剥,北宋也因此断送了立国以来形成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优良传统;赞扬者则认为,这场变法的一些举措体现了许多近代才出现的国家经营之先声,是宋朝站在近代门槛上的表现。

吴钩持后一种论点,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国家主动开启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这一观点与学者梁启超、黄仁宇等人认为的宋代具近代气质的说法是暗合的,近代学者陈焕章也感慨:王安石是近代性的体现者,“如果他的计划全部得以贯彻施行,那么,中国早在一千年前就应该是一个现代国家了”。

内忧外患,王安石如何破局?

《宋神宗与王安石》从北宋第六代皇帝、神宗赵顼继位说起:1067年,20岁的赵顼接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这个王朝内因三冗问题而深陷财政危机、国穷民困,外有辽国、西夏等势力虎视眈眈。

改变局面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财政危机。司马光、张方平等保守派主张循旧路,节流到底。唯独王安石,从开源的角度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大纲,深深吸引了神宗。于是,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围绕富国、利民、强兵,逐一推出变法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生等诸多领域,尤以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颇具颠覆性,体现了近代才出现的国家经营思想。书中对这些变法举措的出台、推行、争议作了极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但变法挑战时代传统,极大地损害了权贵利益,引发满朝官员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抵制。书中细腻还原了保守派与变法派间火药味十足的攻防战,生动展现了北宋治国精英的群体面貌——既有宋神宗、王安石的积极进取,也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保守乃至迂腐。

新作新在何处?

市面上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著作众多,想写出新意并不容易。吴钩表示,为避免跟前人的叙事重复,他购买并阅读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同类著作,然后发现大多数作品都把论述重点放在了对这场变法的评价上,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仅作鸟瞰式、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相关人物的互动,尤其是关于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以及围绕变法展开的新旧党之间的冲突、论辩和争斗等细节颇为欠缺,而这部分的内容,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过虚构的历史小说。而这一点缺失,正是他可以浓墨重彩予以描绘的空间。

吴钩表示,历史书写,包括为历史人物立传,最重要的是讲清楚历史事实,而非急于灌输写作者的史观、立场和评价。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将重点放在讲清楚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如变法派与保守派如何博弈,博弈的结果是什么,王安石做了哪些事,没做哪些事,他的对手又做了什么事。

为了探寻那段历史的原貌,吴钩在动笔之前,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相关文献,书中仅直接引用的史料文献便超过150种,涵盖史官记述、笔记小说、当事人日录文集、奏书汇编等。吴钩在使用这些文献的时候,十分注意辨析文献记录的真伪,因为新旧两党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可能截然相反,他会参考不同文献记录与表述,试图互相印证,以尽量厘清事实。

因重点放在讲故事、还原史实上,本书的画面感和可读性便显得极强,其阅读感受正如作者自述:众多同类书像是政论片,本书则更像是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片。

四大精彩看点

本书首先是塑造了宋神宗与王安石这对默契十足的君相。

王安石固然满腹才华,却也槽点满满。他性格执拗,不好附庸风雅,处事多直抒己见、讲求实际、追求效率,这样情商低、不合群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书中简要地回顾了他得罪众多重臣、名流的过程,如张方平、唐介、范镇、韩琦、苏轼等。可就是这样一个在职场上容易被打压的人,为什么短期内能晋升为大宋宰相,开启变法大业?

他凭什么吸引皇帝,赢得后者最深刻的信任(曾公亮曰:上与安石如一人)?而当他们组成搭档、开启变法后,面对满朝权贵铺天盖地的质疑与谩骂,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他们的心态、行为受到何种影响?会怎样应对?书中追溯了相关史料,翔实地刻画了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尤其是王安石,这样一个“位极人臣,却不贪权位、不恋美官、不慕虚名、不爱钱财、不图美色、不为享乐”,晚年还将仅以栖身的房屋捐出做功德的人物,他的追求何在?他的执拗是为了什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从他主导变法的表现,我们能看到他的务实与坚持,他对国家与百姓的赤诚,在遭到政敌攻击、世人误解时的豁达与从容,他对亲朋好友、后生晚辈的真挚提携。藉由这些描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位千古争议人物“刚愎自用”标签外更真实的一面。

本书第二大看点,即全面展现王安石变法何以激荡11世纪,点明宋代文明何以迷人。

变法引发满朝争议,其实争的是如何处理财政危机。旧党以司马光为代表,认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即蛋糕只有那么大,官府拿多了,民间就拿少了。他们主张节流以解决。

新党则以王安石为代表,认为“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即可以通过扩大生产来做大蛋糕,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创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大同局面。这是一种开源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理财思路的论争与辩驳贯穿了全书。

变法的具体举措更反映王安石的理念认知远超时代。最典型的莫过于市易法,它强调市场力量,鼓励工商业,发展海内外贸易,甚至打造出了11世纪的“托拉斯”,旗下囊括诸如淘宝式购物平台等系统。诚然,国家这种放下身段、追逐利润的行为,一反过往士农工商、商为末流的姿态,引发了传统士大夫的集体反感,但也产生了一种示范效应,以致自两宋开始,经商风气日益浓厚。

重视商业,就会诞生各种相应的机构、制度,去支持和保护商业的运行,现代文明也就应运而生。书中对这些充满现代感的举措如何出台、执行过程出现何种问题与争议、执政团队如何应对等,作了详尽的介绍。而这历史舞台上变法的导演——王安石和宋神宗,所代表的,恰恰是中国的进取和创新精神。今天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宋代文明,也得益于这种精神的浇灌。

本书第三大看点则是北宋文官群体围绕变法上演的攻防战,他们的反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古往今来改革浪潮冲击下的众生相。

神宗时代,名士满朝,诸如苏轼、苏辙、司马光、欧阳修、曾巩、程颐、程颢等,都名重一时,但为什么王安石无人可用?他呕心沥血主导的旨在追求富国、利民、强兵的变法,为什么被攻击为“害民之恶政”?

面对变法,北宋的士大夫精英分裂成新、旧两派。其中旧党的组成尤其复杂,他们有如司马光、范纯仁这种难以认同王安石理念的正直士大夫,有如文彦博、杨绘这种既得利益被触碰的地主阶级代表,还有王族、后族等权贵集团参与博弈。他们刻意放大变法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造出一起起颇有影响力的事件,诸如东明县民上访事件、指控王韶妄指闲田事件、《流民图》事件,构成对变法此起彼伏的攻击。

这场由北宋精英群体倾情上演的政斗大戏,也集中展现了古往今来改革障碍重重的各种因素。其中,非但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争斗,也有新旧时代观点的激烈碰撞。正所谓“改革难,不仅难在利益之协调,更难在理念与时代契合”。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悟到一些变法成功的秘诀:最顶级的学问、思想与能力?老板与同僚的鼎力支持?稳定、不受干扰的外部环境?

作者和编辑团队还精心制作了“王安石变法主要人物图卷”。图卷清晰划分众人所属阵营、人物主张、性格特征,以及其参与的重大事件,历史舞台上的纷繁人物,一览无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变法的诸多细节:旧党人物众多,彼此间关系盘根错节,而新党阵营则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等等。

思考历史

此外,书中也介绍了王安石和当时名流交往的许多内幕。例如与王安石对峙半生的苏轼,他们是如何结仇的?各自如何看待和对待对方?晚年苏东坡与王安石真的握手言和了吗?本书的研究颇令人耳目一新。

在全书的最后,吴钩就王安石变法的争议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比如,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它的时代意义为何?它是不是指令经济?王安石是否热衷于钳制言论?王安石变法存在种种争议,但在看吴钩看来,王安石是近代化的先行者,他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描述:“近代化的历史就好像是一条时光燧道,西洋人打开了燧道的一扇门,晚清人与东洋人跑进去,跑着跑着,却发现前面居然有一位熟悉的先行者,那就是宋代的王安石。”

史如明镜,照鉴古今。但何为历史?如何写史?如何读史?如何用史?《宋神宗与王安石》这本书,应该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别样启示。


作者:梁翌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