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教育学的信仰》:与陈桂生教授的学术对话

2023年09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教育学的信仰》一书集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构成陈桂生教授教育学学术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的建构、教育概念辨析、教育基本理论、道德教育、课程、师资文化、教师行动研究等主题,进行系统地梳理、阐述,进而探讨陈桂生教授教育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研究方法论特点。本文集的编撰,体现以下特点:(一)学术研究与学术叙事相结合,重在说理,与专题相关的活动与故事可以作为例证,穿插其中;(二)以专题通汇不同作品,在尊重陈桂生教授涉及相关主题的原著(原意)的基础上,如实反映、总结提炼相关学术思想,加以结构化、系统化;(三)结合相关主题(领域)当下的教育研究成果,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将陈桂生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置于当时的历史现实中加以中肯评价,凸显陈桂生教授相关研究在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论上的独特性与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四)体现撰稿人自己的学术思考,体现与陈桂生教授的学术对话。

《教育学的信仰——致敬陈桂生先生》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范国睿 主编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本书主编范国睿,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bu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

精彩书摘

陈桂生教授,1933年生人,2023年迎来九十寿诞。作为弟子、再传弟子、好友,本该组织一个敬贺先生九十华诞的庆生活动或学术活动,奈何先生向来“倦迎送,疏检点,绝敷衍”,从不要学生为他庆贺生日,甚至也不赞成子女为他过生日——由此,家人也都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经商议,大家一致同意,由陈桂生教授的弟子、再传弟子、好友,对其学术思想有兴趣、有一定研究心得的同仁,在重新研读、领会先生作品与思想的基础上,分专题撰写专论,与先生展开思想对话,结集出版,以为寿礼,以示致敬,成就一段佳话。文集定名《教育学的信仰——致敬陈桂生先生》(以下简称《文集》),意喻陈桂生教授携众弟子、好友,信仰教育学,追求探索教育学。

2022年7月,范国睿动议《文集》的编撰出版,初步拟定“陈桂生教授教育学思想专题”,供备选参考;张礼永撰《陈桂生教授九十寿诞纪念〈文集〉(暂名)编撰方案(草案)》;经各位同仁磋商、研讨,拟定初案,旋即启动。各位作者在研读陈桂生教授论、著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志趣,确定选题、拟定大纲、撰写文稿;在此过程中,共同切磋研讨,反复修订,形成定稿。《文集》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构成陈桂生教授教育学学术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的建构、教育概念辨析、道德教育、课程、师资文化、教师行动研究等主题,进行系统的梳理、阐述,进而探讨陈桂生教授教育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研究方法论特点。

本《文集》各专论的撰写,力图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术研究与学术叙事相结合,重在说理,与专题相关的活动与故事可以作为例证,穿插其中;

(二)以专题通汇不同作品,在尊重陈桂生教授涉及相关主题的原著(原意)的基础上,如实反映、总结提炼相关学术思想,加以结构化、系统化;

(三)结合相关主题(领域)当下的教育研究成果,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将陈桂生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置于当时的历史现实中加以中肯评价,凸显陈桂生教授相关研究在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论上的独特性与学术贡献、学术影响;

(四)体现撰稿人自己的学术思考,体现与陈桂生教授的学术对话。

陈桂生教授在教育学的领地默默耕耘数十年,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而高产的教育学者,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教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概而言之,涉及:(一)中外教育(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包括西方教育经典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教育学历史与认识论研究等,实际上这构成他建构教育学理论的理论准备;(二)独特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与教育学认知论,这涵盖了教育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教育理论四分法与教育事态四分法等;(三)普通教育学的重建,这种建构又以教育概念的形式化、教育知识的整合以及教育逻辑系统的建构为基础;(四)教育理论的运用与教育实践研究,包括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实话”教育实践、“教育半月谈”、学术通信集与“教育学问对”。

我们在陈桂生教授涉足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可以看到他独到的创见和独特的理论贡献,但他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又似乎并不在于某个观点上的创见,而是对整个教育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性见识,这种见识既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哲学思辨,而是他用经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所获得的逻辑范畴,重新梳理辨析教育的各种史实、现实,进而对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分析,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教育理论研究及其成果体现了理论与历史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本土理论与外来理论结合的特点。可以说陈桂生教授所创建的教育学理论,尤其是他的《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原理》《普通教育学纲要》“教育学三部曲”,连同其中包含的历史的、比较的、逻辑的、具体的分析方法,改变了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面貌,使中国教育学研究面目一新。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济先生在祝贺“陈桂生教育学文丛”出版之际所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百花齐放的教育论坛上又增添了一株鲜艳的新花。”相信,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学研究,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对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收入本《文集》的文章,都是各位作者专为此次敬贺陈桂生教授九十寿诞而作的专论。实际上,陈桂生教授早已以自己的论文、著作,自己的教育学术思想及其独特的论证、表述方式,赢得了青年学子的喜爱,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以至于一些青年教育学人直接以陈桂生教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发表相关论述。这些论述虽非“贺寿”专作,但因其主旨与本《文集》相近,特选录周兴国的《教育学的历史批判与体系建构》,张建国的《陈桂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平议》《陈桂生教育原理研究平议》,刘庆龙的《一个执着的教育学人——陈桂生教授访谈纪事》(遗憾的是,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收录),以及陈桂生教授对张建国《陈桂生教育原理研究平议》的回应文章《教育原理的探求》,同时辑录《陈桂生教育著作存目》,作为本书“附录”,或可与《文集》正文相互印证、补充。

陈桂生教授常言“吾道不孤”。对于《文集》各专论作者而言,写作的过程则是虔诚地“悟”“道”——“悟”陈桂生先生治教育学之“道”——过程,然而,“悟”得几分“道”,既需要先生“批改”,也需要读者评判。但,无论结果如何,各位作者在此过程也都深切体会到与先生对话的“不孤”之魅。所有编委会成员——包括本书作者、陈桂生先生的弟子、参与本《文集》编辑出版的各位同道,在此过程中,走进陈桂生先生的思想世界,自然也倍感“不孤”。当然,我们也相信,《文集》所体现的学术对话与思维碰撞,也会使您——尊敬的读者——深切感受到“吾道不孤”。

为尽可能准确把握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学思想,领略其授业治学六十载之心得,尽量体现“对话”意蕴,我们策划利用暑假与陈桂生教授进行对话。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不确定性,原本打算从简,由范国睿赴丽娃大厦对陈桂生教授访谈,尝试记录他的教育学治学之道;未曾料及的是,陈桂生教授谈兴甚浓,大有不吐不快之意,于是就有了他与范国睿、黄向阳、闻凌晨四人的“教育学问对”。对话过程中,陈桂生教授着重口述了他近十年以来的研究发现,如“教育”与education互译的适切性、“教养”的内涵外延、教育学的逻辑框架,还即兴总结了他的研究所长——长于发问,即教育学的 “陈桂生之问”(The Chen Guisheng Question)。对话间流露出的为人、为学与为师之道,更令我等晚辈受益匪浅,堪称《文集》之外的课堂教学盛宴。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的相关领导,始终关心陈桂生教授,在2022年上海因新冠病毒疫情封控期间、陈教授因病住院期间,前往慰问;始终关心支持本《文集》的编撰出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胡惠闵教授,教育学系王建军副教授、张礼永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尚致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苏娜副教授,虽因故未能惠以专论,但自始至终参加组织本《文集》编撰出版的相关活动,献计献策,惠予资料;陈桂生教授的学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丁静教授、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张俐蓉副主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曾令奇教授等,也对本《文集》的编辑出版予以关心、支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闻凌晨博士在根据录音整理“教育学问对”的过程中,费心费力;在本《文集》编辑过程中,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杜明峰副教授,华东师大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杨文杰博士,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金马妮,协助主编作了大量工作,闻凌晨博士也参与大量助编工作。福建教育出版社成知辛先生始终关心本《文集》的出版,时时鞭策鼓励;郑芳编辑,审读校勘,一丝不苟。对以上所有的关心、帮助与支持,谨致诚挚谢意。

陈桂生教授如淮海之才高,著声名于海内;以石臞之学深,为学子之楷模。谨以本《文集》敬献给陈桂生教授,恭贺先生年登九秩,天保九如;松姿柏质,福海寿山;灵椿晚荣,耆英丰标!

是为序。

范国睿

壬寅冬月十六日“阳康”中 初稿

癸卯春节初八日 改定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