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研究》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采用历史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回顾和梳理了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德育制度的百年变迁历史,着重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制度环境下国家层面学校德育制度的特征,同时以广西某市百年名校NS中学的德育制度变迁为个案,对该校从民国至今保存的德育制度文本和学校制度生活样态进行分析和描述,概括了NS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特征。同时,本书还从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等方面归纳整理了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国家逻辑、校本逻辑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逻辑,进而提出了建构优良的学校德育制度的建议,以期实现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达成制度育德的目的。该书对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研究----以广西某中学为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倪峥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本书作者倪峥,教育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广西教育科学学科组专家(德育)、广西首届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育工作指导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学校德育、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广西教师教育重点项目一项、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一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项、市级社科重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二项,参与教育bu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学生减负与校外机构治理的课题研究、广西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编写,获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1.研究缘起
制度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来说,根本变革仍有赖于教育制度的变革。有学者认为在教育改革问题上是“制度挂帅”的。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世界教育危机》一书指出:“自从1945年以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 \[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因此,当今教育改革中制度变革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首先就是从体制改革开始的。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就是不断建立制度、完善制度的过程,学校教育就是制度规范后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李家成:《学校教育是“制度”保障下的生活》,《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0期。。《学会生存》一书中曾对“制度化教育”进行了反思,对学校系统的改造与重建充满信心,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似乎已成了一种公认的看法。爱弥尔·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就曾写道:“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每个人,需要遵守社会为维护共同生活的福祉而建立的规范。这种规范虽然是强制的,但是出自人性的,是人实现自我的方式,而不是贬低人性或破坏人性的方式。没有这种规范的控制,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获得为了全体人福祉的更好的治理。”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39页。试想,如果没有学校制度的规约,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就会被打破;就不能保证学校育人功能发挥;课堂纪律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也不可能正常进行,学校教育就不能继续进行;如果没有学校制度的规约,我们就不能培养出一批批社会有用人才,造就今天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如果没有学校德育制度的规约,我们就不能彻底贯彻国家、社会、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爱国精神、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在反思学校德育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的同时,更应该总结学校德育制度特别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有哪些,学校德育制度的道德性和德育制度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我们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研究,更需要微观层面的探索和论证,更需要把学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如果把目光聚焦到微观的学校德育制度,它又是一种怎样的现实存在呢?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学校校训、办学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生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语或图画等等;继续往前行,在办公楼前我们往往会发现教风、学风等标语,在教学楼前我们往往会看到一幅幅排列整齐的年级或班级学风评比栏,里面公示的项目一般会有迟到人数、早自习情况、晚自习情况、早操情况、晚读情况、穿校服情况、班级卫生情况等;如果正好碰到考试刚过,就会有班级、年级分数,优秀学生的表扬名单。随便走入一间教室,你会看到班级黑板上方正中央悬挂着班级的奋斗标语,讲台左边会贴着班规、课程表以及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等。如果是寄宿制学校,在学生宿舍门口我们会看到学生公寓门卫管理制度,进入宿舍,会看到宿舍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作息时间、用水、用电制度……总之,无论我们走入哪一个空间,都可以看到墙上悬挂的各种管理规定(制度),我们会感到制度的无处不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现实存在的“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文本制度。作为学生、作为家长、作为教师、作为学校领导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制度的呢?制度规约下的学校生活又是什么模样?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新特征新要求。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基础教育也在寻求高质量发展道路。2019年至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重大政策文件,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将要发生重大转型,学校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彻底打破只育分不育人的现象。面对急剧变革的制度环境,面对变化着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制度也需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面对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制度现象,我不禁要思考学校德育制度是怎么规定并实现着德育目标,并怎么通过教师、学生来实现的?好的学校德育制度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不同年代的德育制度在当年的学生身上打下了什么样的历史烙印?如何形塑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个体,养成其个体德性?应呈现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而这又如何反过来印证了学校德育制度的变迁?
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中学做教师,年轻的我承担着5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同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刚开始,对班级管理工作毫无头绪,加之我是外省人,对当地语言、习俗都不了解,碰到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真有点束手无策,时间一长,班风学风也受到影响。后来本班搭伴的一位老教师给我出了一个招,在班级试行制度量化管理,把学生一日的行为(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等)全部量化打分,由班干部做好记录,每天公布。这一招刚开始果然很灵,上我班课程的老师都对我说现在纪律好了很多,连那几个上课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乖了很多。可是,好景不长,有些学生对这个办法似乎无所谓了,又原形毕露了,一个月后这种量化管理的办法慢慢失效了。当时我费尽心思,依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治服那几个捣蛋鬼。
尽管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后来当我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头脑中思考的还是: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实行制度化管理,要对事不对人。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不会因为某位领导的更换和调整而发生大的慌乱。尽管如此,我在学校管理中还是碰到一些至今无解的事情。比如学校有一位深得家长和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因为一学期来在学校政教处组织的每月优秀班级评比中获得优秀班的次数很少,在年终评优时就不符合条件,在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中落选了。后来,有人就反映说,学校政教处组织的优秀班级评比就是看那个班卫生做得如何,学生出勤情况如何,学生宿舍被子叠得如何,等等。总之大家对这种评比的办法似乎并不认同。不过,意见归意见,至今学校这方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也依然故我,而且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了。不少班主任也“顺应”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学校重点抓什么,班主任就重点抓什么,因为这些与班主任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后来,我开始了教育学、德育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团队在制度德育的研究中,对学校制度的道德性提出了质疑,对学校学生的制度生活进行了学理上的研究和考证,期望着创新学校德育管理的制度,期待着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的系统建构。作为一个有着较长教育实践经历的研究者,我也开始被卷入,开始了对学校德育制度的思考。我想,单纯地对现在的学校德育制度进行静态的描述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我国学校德育制度放在一个较长的时空里去反思,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校德育制度的问题所在。于是,我把眼光投向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研究,以广西某中学作为典型研究个案,对我国中学德育制度变迁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去积极反思现行学校德育制度所代表的管理话语,去揭示影响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因素、动力和阻力有哪些,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国家逻辑、校本逻辑是什么,学校德育制度变迁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校德育制度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作一些展望。
2.研究意义
胡适曾对制度史有两种看法:“一、单叙述制度的沿革变迁,略论《九通》中所记而加详。这是死的制度史。二、不但叙述制度的历史,还要描写某种制度之下的”学生“生活状态。这才是活的制度史”。 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笔者所要描述的不正是这样的“活”的制度史吗?本研究选择“历史研究”取向,以时间为纵轴,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至今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历史为时间线索,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我国各个阶段的学校德育制度进行主题探究,对制度变迁内容进行梳理,对百年中学德育制度变迁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三方面意义:
在方法上,以制度变迁的主要论域为基本理论依据,采取历史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制度分析、政策分析思路,对我国学校德育制度百年历史变迁中的动因、主体、模式、路径等特征进行阶段描述,揭示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历史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宏观和微观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时代背景及具体内涵,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德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应对的规律性,从而为我们建构新德育制度和改进原有制度提供方向性指导。
在理论上,以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和广西NS中学德育制度百年变迁历史为主线,着重考察国家层面学校德育制度内容方面的变迁,主要是德育制度环境、德育制度价值取向、德育课程制度、德育组织制度、德育教师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变迁;校本层面学校德育制度执行中表现出来的制度生活样态;揭示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国家逻辑、校本逻辑和二者的互动逻辑。这种历史梳理对德育理论自身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契机,也有利于提高德育研究的自觉性。
在实践上,通过对个案学校德育制度变迁历史的梳理,描述德育制度在校本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校制度生活样态,揭示基层学校德育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和路径,为基层学校德育制度变革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