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2018-2022年)》新书发行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陈华栋主持新书发布。
本届论坛以“价值重构 活态传承”为主题,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对话沟通平台,探索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数字非遗与消费经济、数字非遗与传播效能等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趋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融合和传承保护。
编者说
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开展近20年。在这期间,我国不仅陆续确定了五批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且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于2011年正式启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逐步踏上探索中国数字非遗发展之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给中国非遗数字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选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2018-2022年)》一书的问世,正是对中国数字非遗发展历程进行的系统性梳理与阶段性总结。该书既是薛可教授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成果的整理,又是对近年来中国数字非遗研究与发展的系统性整理,可以帮助对中国非遗和数字非遗喜爱及感兴趣的同仁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数字非遗的发展历程。
具体而言,本书通过十个章节与两个附录从多角度为读者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非遗在数字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成果,整体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数字非遗的概述与理论,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介绍了数字非遗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别、发展脉络、理论框架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非遗的研究,为本书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书的重点内容,依次为数字非遗的留存保护、受众感知、传承技法、交互传播和众创平台,介绍了数字非遗在不同发展阶段已使用、可采用和将引入的数字技术与方法,以及现有的应用实例。第三部分则是关于中国数字非遗在相关领域拓展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包括数字非遗在文创衍生开发、文化旅游拓展及会议展览应用方面的实践,即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内容。最后一个部分即中国数字非遗大事年表和政策法规两个附录,帮助读者厘清中国数字非遗发展的轨迹与脉络。
就中国非遗研究领域而言,本书在多个方面都具有开创性与创新性。首先,在内容上较为周详且系统。关于中国非遗研究、数字非遗发展等相关内容的书籍、报告不在少数,但是多集中在传统非遗的技艺表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数字技术在非遗项目中的应用与展示等方面,鲜有对近年来中国非遗数字传播从宏观角度进行系统化总结的报告或图书面市。而本书刚好是对2018年至2022年中国非遗数字传播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不仅包含数字非遗的基本概述,而且涵盖数字非遗的受众、保护、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内容,更将数字非遗的开发与拓展应用纳入本书体系中,梳理了中国数字非遗相关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且充实。其次,在结构上逻辑清晰且布局合理。该书体系采用由总到分的形式,先是对数字非遗的概念、理论等内容进行概述与综述,再对其具体内容以分章节形式一一介绍,让读者在建立对数字非遗的总体印象基础上,详细了解各环节、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保护、传承、传播等,并且延伸了数字非遗衍生领域,如文创、旅游、会展等。再次,在体例上集教材、专著及报告于一身,是一本具有综合性功能的书籍。该书对中国非遗数字传播进行全方位地梳理、总结与归纳,可以视为一本展现中国数字非遗研究成果的专著,也可以辅助教学成为日常教学中的教材,更是一本反映中国数字非遗新情况、新问题、新发展的研究报告。最后,在写作上兼顾文理科思维,让整本书在整体风格上趋于一致,方便读者阅读。同时,本书也兼顾了学术理论写作的严谨性和案例剖析写作的生动性,降低阅读者因专业背景各异而带来的阅读障碍,让本书更具阅读性、参考性与实用性。
该书的适合人群较为广泛,既适合正在或未来即将开展中国非遗、数字非遗等学术研究的人群,为他们深入研究相关领域问题提供参考;又适合正在从事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传承人及学徒,帮助他们了解当下数字技术给非遗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可能;也适合对中国数字非遗感兴趣的读者,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数字非遗的“前世今生”,加深对中国非遗文化的认知。总体来讲,本书逻辑结构完善、资料信息详实、理论与案例并重,同时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思维的开放性,对现阶段中国数字非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与指导性。
薛可 郭斌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研究报告,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发展现状、发展特色、发展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勾勒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发展轨迹,对非物质文化学、传播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资料,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提供中国学者的智慧。本书适合对文化的数字传播感兴趣的读者和非物质文化、民俗以及其他传统文化领域的学者。
(本文原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