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新书速递 |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

2023年05月16日   作者:约翰·怀特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应该由谁来决定这些目的?”“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些简短的问题背后蕴含着有关与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的一系列难题,它们穿越历史,引发了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荡。

分析派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怀特指出,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幸福,还要关注整体的社会福祉。身处社会中的人们有责任思考教育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促进下一代的学习与成长。教育者要以学生的利益为目的,塑造学生的品格,使他们具有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个人规划的行动力。除此之外,教育也应当考虑社会的利益。要尽可能将个人抱负与社会经济整合起来,滋养学生的社会本能和道德理解力,使他们洞悉世界的状况,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能够关注与增进更大社群中的他人的福祉。

然而,对教育目的之看法见仁见智。教育目的是必需的吗?如果不同的目的之间出现冲突,我们又该遵循什么样的优先次序呢?如何将不同的教育目的联系起来?分析哲学的魅力在这样抽丝剥茧的追问与阐述中渐渐显现……

图书简介

《再论教育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 Restated)是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约翰·怀特系统探讨教育目的之专著。本书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既有对不同理论派别对教育目的之看法的精彩解析,亦有对学校教育之目的、不同教育目的彼此如何关联的丰富论述。作者约翰·怀特深入剖析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勾勒出受过教育的人的整体画像,提出了教育目的之实现途径,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加审慎和周全地思考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启发与改善教育实践。

本书收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石中英主编的“约翰·怀特教育文集”。

作者简介

约翰·怀特(John White)

英国当代著名教育哲学家,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著有《儿童幸福与学校教育》《儿童的心灵》等著作。

译校者简介

丁煜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

桑新民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与教育技术学。

怀特教授在书中指出,教育目的是极其重要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发现哪些目的最为人们所接受。让我们跟随这位分析哲学大师的步伐,开始一趟反思性学习与修炼的旅程吧!

精彩试读

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只有一个:“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自然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他们必须根据更宏观的目的确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教师虽然数量众多,却不是我们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类教育者——父母才是。虽然并非所有的父母都将自己看作教育者,他们往往认为只有专业教育工作者才会对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感兴趣,但父母有义务关心这个问题。孩子5岁前,父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者。等孩子上学了,父母对孩子所经历的事情的态度对于孩子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

不仅教师和父母有责任反思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每个公民都应关心这一问题。“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是每个公民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教育问题有许多重合之处。因此,教育目的这一问题对有的人,对教师和父母来说,有着直接的现实重要性,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打造他们的工作或角色的种种细节。不仅如此,它更与我们每个人广泛相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还与另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应该由谁来决定这些目的?”。这里的“决定”(determine)不同于“思考”(reflect on)。任何人大概都可以思考。比如说,我这本书就是一种思考,但我不能因此就宣称我决定了像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所应该采取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内容和教育目的的决定权这两个问题不能分开讨论,因为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蕴含着另一个问题的答案。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教育本身或多或少有些独立事业的意味,它自身蕴含着教育目的。最了解教育目的的人是最了解教育的人,即教师。第二种看法则对教育的独立性提出疑问,认为将教育与更广阔的社会分离缺乏正当理由。教育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和公民,这实际上是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并非每个思考过教育目的的人都持上述观点中的一种。有人两种观点都赞同,他们认为教育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我将教育目的分成两大类,可以起到一定的标识作用,但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多种多样,这一分类过于粗略,无法应对这种多样性。

进一步探究这些复杂的问题要进入实质性的讨论,而实质性的讨论最好在后面进行。在此我将重点关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逐步揭示这个问题对另一问题——谁有决定权——的启示。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理解(或知识、推理、思维)能力本身;而有人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人将“个性”或“个人自主”当作头等重要的事。有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动脑与动手均衡发展、艺术与科学均衡发展;有人则更重视在专长上出类拔萃。还有的人谈到社会的需求,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有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劳动力,或是培养能参与民主生活的有才智的人。有人强调艺术与文化,有人强调道德品质,教育目的多得数不清。上述目的都是教师们熟悉的,有的是他们在培训期间接触过的教育信条,有的来自教学实践经验。

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楚教育目的,否则肯定会影响教育质量。假若不能再依赖传统为教育系统提供一套被大家一致接受的教育目的,教育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统一性就会受到威胁。小学教育一定要与中学教育衔接,中学教育要与大学教育衔接。师资培养机构必须与学校工作保持一致。机构间的合作要求各机构在目标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如果不能依靠传统来保证一致性,那就只能通过理性的讨论了。显然,不仅机构间如此,机构内部也是如此。这也要求集体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不能少于对教育方式的思考。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着手进行思考呢?我们在设法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本文选自《再论教育目的》第1章,收录时有改动。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作者:约翰·怀特

(本文原载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