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邦先生继去年出版了《传奇银钗》之后,今春又出版了《红色玉球》。这两本书皆是只有几万字的“小册子”,堪称姊妹篇。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同是女性,都生活在闽东这块红色土地上,都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传奇人物,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收到《红色玉球》一书,就如阅读《传奇银钗》一样,当晚便手不释卷,一气读完。掩卷之后,悲痛与感动仍然溢满胸膛,久久难以消散。
《红色玉球》是本纪实文学,讲述了闽东福安革命老妈妈潘玉球和她一家满门忠烈的故事。潘玉球1892年出生,因家贫,未成年就被抱送磻溪村刘家做童养媳。她与丈夫刘墨林育有3男3女。长子刘泽民和丈夫刘墨林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潘玉球全力支持丈夫变卖田产,为革命武装筹措经费,并把家作为革命交通站,自己担任秘密交通员。1934年,在短短的32天时间里,丈夫和长子先后壮烈牺牲,她悲愤交加,动员小叔子刘嫩弟参加北上抗日先遣队(后牺牲在战场)。在血雨腥风年代,她屡遭国民党追捕和迫害,二儿子饿死在砍柴的路上。为了生存下去,她忍痛将两个女儿送人当童养媳,并劝儿媳妇改嫁,自己担负起抚养不满周岁幼孙重任。红军主力北上后,潘玉球仍与闽东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尽一个交通员之责,一直坚持到福安解放。
《红色玉球》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潘玉球的一生就是一个值得讲的故事,但要做到把故事讲好并不容易,谁会讲好故事,谁就赢得读者。《红色玉球》出版后,我和本地一些读者交流读后感,共同的体会是“好读”“感人”。我以为,这两个词汇虽然简单,却是对讲好故事的最好评价。为什么“好读”“感人”,我觉得有四个特点。
一、主题突出,构思巧妙。
讲好闽东红色故事,传承苏区革命精神,追昔抚今,不忘初心,让记忆不褪色,让今天更辉煌,就是这本书突出的主题。
在谋篇布局上,作者以小见大,围绕潘玉球这条主线,写一个家庭、一个革命者的群体,以及那段壮怀激烈的革命岁月。即记述潘玉球从目不识丁的裹脚女子,怀着朴素的感情跟随共产党,最终成为信仰坚定的革命老妈妈、铁血丹心的一生。又叙写了这个家庭三位烈士和四位“五老”(指战争年代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英勇悲壮的革命生涯,满门忠烈的传奇故事,并以此融入和描绘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
本书开篇就引人入胜,以倒叙的手法介绍一张潘玉球老屋珍藏了60余载、印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请柬,其内容:
订于一九五一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敬请光临。
毛泽东
潘玉球是作为革命烈属代表接受毛主席邀请参加国庆典礼。那一年全国共邀请了1000名代表,其中500名是战斗英雄代表,500名是烈属代表,刘胡兰母亲、董存瑞父亲等都在受邀之列。这张请柬让读者产生急于了解这位能受到毛主席邀请的革命老妈妈有着什么样传奇的人生。
二、饱含深情,夹叙夹议。
作者饱含深情叙述故事,就如他在“后记”中写道:“我含泪写了玉球在32天时间里,先后失去丈夫与儿子,之后又失去了她很熟悉的她的丈夫和儿子的战友;含泪写了她大儿子泽民被杀害后,头颅被敌人割下挂于城门;含泪写了她媳妇改嫁、二儿子饿死……”文学创作的规律是“只有作者自己在创作中受到感动,读者才会在他的作品中受到感动”。读者在《红色玉球》的字里行间时时感受到作者情感,从而产生“感人”的共鸣。
全书采取夹叙夹议的笔法升华主题。如第二章中的一段叙议:“我曾瞻仰过福安烈士纪念碑,读过一段文字:'……·渴望自由民主幸福的福安人民,以300多个村庄被毁,30000多人被杀害和2000多名烈士英勇牺牲的惨重代价,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读到这组数据时,我的眼前总浮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图景……”
有的叙述丰富生动了情节,如:第十九章描述了1933年夏日的一天,国民党部队突然包围了磻溪村,潘玉球急中生智,将叶飞藏于厨房水缸之中,躲过一劫。作者叙议:“文学作品《沙家浜》,其中表现阿庆嫂机智的'水缸里面把身藏’一句源出于玉球的这个场景,只是将它移植到另一个场景中。阿庆嫂的原形应当就是潘玉球。”
三、娓娓道来,朴实清新。
全书分为38章,每一章2000字左右,或描述一个事件,或刻画一个人物,或议论一个问题,娓娓道来,章章相连,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确实“好读”。
全书文字朴实无华,“清水出芙蓉”。如第六章描述:“1928年,北部山区农民发生反霸抗捐斗争。泽民回到家里,向父母谈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父母亲认真地听着,对农民揭竿而起深表同情。母亲说:'哪家不要吃饭啰!饭都没得吃了,怎么不闹事哟!’母亲的一句话,深深印在了泽民的脑海里。”质朴的潘玉球,质朴的语言,蕴含着深刻哲理,符合人物性格,深化了人物形象。从中也可一窥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底。
四、乡土民俗,色彩浓郁。
《红色玉球》一书虽然重点描写以潘玉球为主线的革命人物,但对产生革命人物的环境,即有着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闽东大县福安,其独特的乡土民俗风情,作者本着“田野调查”精神,予以挖掘、整理和状写,使这本人物纪实文学更加丰富多彩。如:第五章描写潘玉球婚礼,实际上是向读者展示了上世纪初叶,福安农村殷实之家的嫁娶习俗。又如:第十六章描写刘墨林恳请福安中心县委委员施霖为磻溪夜校的农会会员写首歌。施霖想起了流行于闽东地区的《白扇诗》曲调,便写出一首《大家一起来革命》的新歌词,填在白扇诗中。该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很受民众欢迎,流传至今近一个世纪,已成为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欣闻《红色玉球》红五月将在潘玉球老屋举办新书发布会,以此文表示祝贺。
(本文原载于:福建教育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