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多语种讲中国文化”:外研社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2023年05月16日   作者:李伟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想要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如何用地道的语言清晰表述中国文化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助力不同语种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在国外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教材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要求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提出了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的目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立项启动的“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的出版,就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沟通,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非通用语种人才需求的增加。作为语言类的专业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力度,至今北外已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的教学,可以说,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已是北外学科发展的重点工作。而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教材建设又是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内中国文化非通用语读本较为稀缺。北外在梳理已出版的教材时发现,尽管非通用语种教材建设已打下一定基础,但在教材体系、品种、数量及质量上与北外打造’多语种教材方阵’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老挝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李小元,陆慧玲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在以往的非通用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对象国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的培养。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后果,即学生外语能力强,对中国文化精通,但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显著不足。认识到这一现象的一些专业教师开始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精读课”“翻译课”等课程之中,也有部分专业开始开设“外语讲中国文化”或类似课程,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特别是缺乏适合的教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编写一套适合不同语种使用又能满足非通用语教学需要的中国文化教材迫在眉睫。2019年,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洲学院、非洲学院联合向学校申请的2020年度“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多语种讲中国”系列教材获得立项,“多语种讲中国文化”是其首个子系列。

 “多语种讲中国文化”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已经获批开设的101种外国语言中选定了35个语种,外加供各语种编写者参考的中文母本,共计一期21个语种(含母本《中国文化述略》),二期15个语种。选择这些语种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积极相应“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土耳其语、马来语、菲律宾语等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二是本着“创优”“补短”的原则,或者根据师资情况选择基础较好的语种,如北外保加利亚语专业创立已有60余年,是我国水平最高、师资最强、层次最全的保加利亚语人才培养基地;或者选择之前没有中国文化类教材的语种,如阿塞拜疆语、阿姆哈拉语等。

《中国文化述略》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文铮,董成龙,罗静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外研社和北外通力合作:北外作为编写教材的一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可能保证内容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通俗易懂。外研社作为出版方,则尽心尽力做好出版方面的协调配合工作。

立项初期,北外为每个语种都安排了一位教师担任负责人,之后由负责教师组建编写和审读阵容,并与相关责编确定人选。责编做的工作主要是协调合同、稿期,提供相关资料,把控编写和审读进度等。

为了增加内容的准确性,北外还上了第二重“保险“:每个语种同时配有至少一位以该语种为母语的外语专家(或者汉学家)作为共同编写者或审订者,不仅对翻译水平进行把关,而且根据该语言使用国的国情对教材内容提出建议。例如,在《老挝语讲中国文化》一书中,中文母本有:“隶书……书写时线条和节奏变化明显,很多字中都出现了夸张的波磔一笔。”作者向外语专家请教,发现“波磔”二字在老挝语中无相应的概念或者说法,因此将“波磔一笔”改为“独具特色的一笔”。

除了各个语种具体的编写者和审订者,该项目还由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教授亲自担任总主编,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非洲学院院长李洪峰教授、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林温霜教授和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文铮教授担任副总主编。他们的参与彰显出北外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在整体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韩国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汪波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用外国语言讲中国文化,意味着要用外国语言逻辑和学习逻辑进行内容的编排。“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在内容的编排上也用了很多心思。首先,这套书读者定位明确,是面向国内的外语学习者编写的,意在培养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所以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难度不能太大,要以不太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为基准拟定,这样国外受众容易接受。

其次,多种图书的主体课文统一编排,拓展板块灵活处理。这也是该系列在内容编排上的创新之处。主体课文均翻译自中文蓝本,即独立出版的《中国文化述略》。中文蓝本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外语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外语水平、对象国特点等因素,力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外语专业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的需求。

拓展板块则是各语种教师在中文蓝本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调整、补充,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延伸阅读”“文化名人简介”“中华文化双语词表”“思考题”等板块。林温霜教授以《保加利亚语讲中国文化》为例解释了拓展板块灵活设置的好处。《保加利亚语讲中国文化》面向的是保语学习者,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跨文化思维的拓展提升都是编写过程中重点考量的因素。在该书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拓展板块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主要是对一些跨文化交流中受关注度较高的文化关键词进行外文释义;“延伸阅读”的材料选择则以对象国作者撰写或翻译的文本为主,给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某一个具体文化概念、作品或现象提供参考,同时也是在正文宏观性表述之外对相关主题的延伸与补充。

《保加利亚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林温霜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如此一来,在框架总体相同、难度大体相当、标准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既能够保证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得到传递,又能够为不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阅读材料。

目前为止,“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中已有22本出版。外研社从项目统筹、专家指导、编辑参与三个层面加强流程管理,最大程度了保证了系列丛书的顺利出版。北外方面,由欧、亚、非学院院长进行统筹协调。自项目启动以来,共召开了6次项目组会议和多次分册讨论会议,首期完成的分册为其他项目组成员讲解经验和心得,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外研社为本系列配备了教育部、国家语委重点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文史哲专家,随时与每个语种的作者就教材中的文化关键词如何翻译进行研讨。在编辑层面,从立项起就为每个语种分配责任编辑,并由其中一位编辑担任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各语种的出版事宜。责编从合同签订环节就开始与作者建立联系,并全程帮助作者解决遇到的困难,把关书稿的内容编排、格式体例、排版质量等。个别文字特殊的语种(如柬埔寨语、乌尔都语)需要作者亲自指导排版员进行修改,责编也会居中协调。

《柬埔寨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李轩志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乌尔都语讲中国文化(“多语种讲中国”之中国文化系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周袁,阿姆娜,穆纳瓦尔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的出版,无论是从教育研究和出版价值上来看,还是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是落实国家对教材建设的指示,做精品教材。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体系完善的相关部署,推动北外教材建设,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北外加强顶层设计,

先后出台《北京外国语大学“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和《北京外国语大学“101工程”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本套书的出版也是北外落实两项计划的重要举措。

二是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号召,有效弥补了全国高校非通教学领域“中华文化失语症”的重大缺失,使国内培养的学生能够用所学外语正确、清楚、较有深度地表述中国文化。

此外,“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亦可作为海外各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教材,发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功能。同时,将来输出到国外,还可作为外国大众的普及性读本,通过图文并茂,难度适中的材料,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文化,使国外民众“读懂中国”。

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杨丹校长在丛书序中指出的:“希望借助本系列教材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成为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和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亚美尼亚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亚美尼亚]玛丽·克尼亚江,贺阳,刘可心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印地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李亚兰,魏汉(印度)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对于系列丛书后续的出版工作,外研社的项目负责人也总结了三个要点:

一是增加与教材配合的阅读材料的搜集。该系列教材的编写涉及到中国文化内容较多,很多内容缺乏相应的拓展阅读的文本,同时也涉及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策略等问题,难度较大。所以出版社会配合编写者寻找尽可能多的辅助文本,以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要做好与中外方作者的沟通工作。前两年受疫情影响,与外方人员沟通的难度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语种的出版进度。后续出版过程中,与外方相关专家通力合作尤为必要。

三是在实践中继续打磨教材。本系列的总主编赵刚教授以“非通用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为课题,成功申请了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本项目将基于“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的建设成果,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20个非通用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新建或改造。在授课中发现的教材疏漏,会在教材修订中及时进行修正。

目前,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外,该系列教材目前已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等诸多院校的认可,被用于阅读、翻译、文化等课程。这些院校普遍评价教材“难度适中”“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正确、清楚地用外语表述中国文化。这套书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如《马来语讲中国文化》受到了来自马来西亚各界的好评,被称为“中马文化交流的重要书籍”。

《马来语讲中国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韩笑,张苏华,苏莹莹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作者:李伟

编辑:佟书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