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一本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辅导读物

2023年04月28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由于大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身心过渡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加之长期身处校园,接触社会的信息渠道主要来源于网络,网络负面热点事件折射的社会不良现象和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能力,不仅关乎网络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就是一本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辅导读物。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立涛 等
出版时间:2023年04月

本书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辅导读物,以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辨析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素养教育的关系,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与演变、现状与问题,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构成、目标、基本规律、影响要素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提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路径,并以案例设计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长效评价机制。本书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实用性,可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精彩书摘:

价值目标:争做优秀网民
(本文选自《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林立涛 等 著)

人无价值不立。推动青年大学生争做网络好青年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新时代网络好青年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具有网络责任担当意识,并坚持积极的网络道德实践,成为在互联网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

01 具有网络责任担当意识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具有网络责任担当意识是优秀网民区别于一般网民的显著标志。网民是网络空间的主体,建设好网络空间需要网民履行好主体责任,要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

新加坡21世纪素养与学生学习成果框架图

在网络环境中,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是否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和态度来衡量其网络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强弱。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民责任感、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人,他们渴望获得尊重、信任和认同,但同时又喜欢张扬个性。因此,一些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社会突发事件等网络热点极易引发大学生的关注,进而在网上进行热烈讨论。应该说,积极参与网络表达,宣传良善,批判谬误,正是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体现。

如果大学生们对国家、社会的大事,对身边人、身边事漠不关心,那才是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缺失。当然,在积极参与的同时,不能只求观点标新立异或任凭情绪驱动,而是要认真判断信息真伪,否则很容易被恶意传播者带入负面传播的圈套内。青年人敢于担当,国家民族才有希望,青年大学生网民敢于担当,网络空间治理才有未来。大学生网民不能去做“沉默的大多数”,而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更要坚决抵制网络不良行为,也要敢于同网络低俗文化及敌对势力作斗争,积极传播正能量,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尽一份力。

大学生也要切实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积极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依法上网,有序参加网络空间治理及相关活动,共同努力建设好网络精神家园。高校要通过培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担当意识,要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转化为其对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和实践行动,不仅要让大学生具备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更要让大学生清楚地把握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清楚地知道如何担当责任及不同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和影响。

02 坚持积极的网络社会公德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互联网为社会公德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载体。网络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网络交往和网络环境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网络健康秩序、保证和谐稳定的基本道德要求。

在网络社会公德中,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是根本。大学生在网络上开展活动要有原则、有规矩、有底线,不仅要自觉做到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非法有害信息,更要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有序参与,依法依规严格自律。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难免存在网络认知和自我管理出现偏差等问题。作为青年网民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积极践行网络道德实践,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做好网民、做高尚网民。

在“后真相时代”及“慢真相时代”,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教育,让其在线上网络与线下生活中保持一致性,教育大学生能够冷静面对网络不良诱惑,明白自己不该做什么;教育大学生能够筛选网络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客观看待网络信息;教育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发声,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做出积极的贡献:高校更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滋润青年大学生网民、滋润网络空间,让主旋律充盈网络空间,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03 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概括而言,网络价值观是指网民对涉及网络事务价值的系统看法,包括网民看待、评价网络空间和网络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网络价值观是在传统价值观或者说是现实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价值观决定了日常行为准则,那么网络价值观则决定了网民在网络上的日常行为准则。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关键之关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发展,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对我国传统思想与社会发展模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各类思潮不断涌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破坏甚至颠覆活动。特别是在智能移动电子设备广泛普及、移动网民规模不断壮大、大学生在其中占比也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来自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理念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极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

比如,网络上一些抵制、悖逆主流社会的愤世嫉俗、消极颓废的内容,容易给人带来轻松、自由和愉悦的感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对其产生极大的认同感,甚至将其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极大地阻碍了正常、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其成为优秀网民,共建网络精神家园。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的方向目标。在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标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目标,教育工作者要围绕这个任务和目标来教育培养学生,大学生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我国的网络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对其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其中,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还不够重视,多侧重网络安全知识的教育,却忽视了大学生网络基础技能和网络安全、法律意识、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教育,总体上存在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缺乏完备的师资队伍等问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既要让其了解网络安全的知识,熟练掌握运用网络的安全技能,也要让其懂得运用互联网技术保护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安全,当他们的个人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时,要知道运用所学知识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不仅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的需要。在大学生中适时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及安全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更有助于健康网络环境和文化阵地的建设,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及国防安全。


(本文原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