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6日
作者:内尔·诺丁斯 等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要求。而在当今多变多元的信息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学生更应具备审慎思考、明智行动的方法和能力。对于我国教育教学实践而言,著名教育思想家内尔·诺丁斯教授和女儿劳丽·布鲁克斯合著的《审辨式思维与道德承诺:美国课堂中的争议性话题教学》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提供了一些认识、方法、策略上的有益启示。

本书认为审辨式思维是一种理智的德性,要让道德承诺指引审辨式思维,用审辨式思维影响道德行动,培育学生的理性、情感和品德,最终促进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增进合作。本书主要探讨美国课堂上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探索那些对于美国社会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但又充满争议的具体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与道德承诺,使学生形成明智的道德认识,以道德行动增进个人幸福和社会福祉。
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维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策略,解释如何通过带领学生探索争议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与道德承诺。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美国,主要议题以及书中大量案例也都取材于美国社会与美国学校教育,中国社会、中国教育未必有完全一样的具体情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中国读者可以思考怎样培养具有道德的、能够进行审辨式思考的个体。
精彩书摘:
当今世界,审辨式思维是大多数教育的主要目标。它通常被表述为一个中立、质疑、分析的过程,并且很多人认为它主要的用处在于赢得争论。但审辨式思维最好被看作对意义和理解的专门探寻。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它探究词语的意义、词语如何连接以传达句子的意义、句子如何给段落带来意义,以及段落如何在更长的篇幅中表达意义。我们对所听所读展开审辨式思考,就是我们试图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的解释与理解。
审辨式思维运用在公共领域的主要目的,在于思考并评价由争议性问题导致的争论。这需要对意义和理解做连续不断的探寻,其目的并不在于赢得争论,而在于理解基于不同立场的各种说法,或许,还能进一步找到共识的核心以便开启合作。运用审辨式思维旨在为增进健康的人类关系、强有力的参与式民主生活做出贡献。民主制度下的公民必须能有效地沟通,我们的学校应该培育这种能力。
我们的方法,或许可以叫作开放系统法。我们不从一组定义、规则或具体的学习目标开始,甚至不详细说明拟讨论的话题。如果我们真的要发展学生的审辨式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给他们机会去提出问题、挑战标准答案,偶尔我们还可以改变课程的既定方向。
道德的重要性显然将贯穿本书研讨的始终。但我们仍将在第一章讨论道德根源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在最后一章论证审辨式思维必须由道德承诺(moral commitment)来引导时再次予以强调。遗憾的是,我们社会中很多精于审辨式思维的人利用他们的技巧以牺牲不幸者的方式获益。探寻意义和理解的审辨式思维既可以被好的目的也可以被恶的目的利用。所以我们希望审辨式思维的培育与对于道德承诺的严肃讨论同行。同样,道德教育不应当被看作一门单独的课程,所有教育都应当在道德教育的指导和渗透下开展。
这本书最核心的主张是:审辨式思维必须有道德承诺作为指引。第一章将讨论道德根源的问题。很多哲学家曾主张理性(reason)是道德的主要根源——“知善即行善”。而我们普遍认同的另一些人则指出,是情感(feeling)或激情(passion)激发我们的道德行动,理性只是用来指导具体行动的。尽管我们并不建议采用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我们仍然由衷支持在所有教学内容中培养品格。具有审辨式思维的人必须能有效地思考,但如果这种思考是为了促进共同利益,则必须由道德承诺所引导。
作者:内尔·诺丁斯 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