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23年3月,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埃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心理学》(第10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是这本书出版三十年以来的第十个版本,距离上一个版本中文版的出版已经过去了8年。此次全新推出的《社会心理学》,是他以近90岁高龄对该书进行的第10次修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会长张建新表示,这本书的再次出版,将成为2023年中国社会心理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
《社会心理学(第10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 埃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蒂莫西·D.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塞缪尔·R.萨默斯(Samuel R. Sommers)
译者:侯玉波 曹毅 等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阿伦森,当代社会心理学领军人物,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享誉内外,2002年当选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是美国心理学会130年历史上全部三项大奖的获得者: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定律“阿伦森效应”的提出者。
“社会心理学本身分成两派,一派叫作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另一派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派主要强调宏观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但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派强调个人,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社会心理学》多个版本的译者之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侯玉波说,阿伦森毫无疑问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之一。一个学者,能写书与他做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向大家推广,还是有差别的。阿伦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研究型学者,他通常以问题取向做研究。他研究的课题涉及重要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服、认知失调、偏见、人际吸引等,而这些研究都属于社会心理学中非常经典的研究。他的著作反映了他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形成对整个社会心理学认识的体系。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阿伦森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并对图书内容进行及时修订。
《社会心理学》多个版本的译者之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侯玉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大学期间,侯玉波就接触到了阿伦森,在学习过程中对阿伦森及其研究工作逐渐熟悉起来。阿伦森在科学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前沿,在教学、写作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侯玉波认为,应该把阿伦森的研究、他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让读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1993年,《社会心理学》第一版正式出版。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阐发深奥的理论,围绕着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例,来阐述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从个体行为到人际关系,再到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为读者全面介绍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阿伦森曾在某次访问时说起他小时候遭遇的种族歧视经历,这些经历和问题最终成为他社会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素材和基石,也使得他一直致力于使用心理学改善社会环境,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在全书之中,成为本书的另一大特色。
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最近的一个版本是第8版,第9版没有翻译出版。这些版本中,侯玉波都是译者之一。侯玉波表示,本书最早的版本,以及之后的修订版均由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心理实验室,即他和学生一起参与翻译。此次的第10版,侯玉波及其团队几年前就已经着手相关工作,希望为读者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他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翻译引进第9版,“我对照了一下第10版和第8版的内容,第10版和第8版的内容在理论体系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增加了很多新的文献,针对一些新的、热门的话题进行了调查解读。第10版版块更丰富、趣味性更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诸如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影响、自尊、人际吸引、亲密关系、 侵犯性、偏见等话题。因此我当时判定第9版不会有太多新的变化,所以集中呈现在第10版中。”
《社会心理学》(第10版)的最后三章,阿伦森专门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很多新的学科,包括心理学一些新的分支,都能在心理学领域找到相关性。如社会心理学和健康,社会心理学和人类的幸福,社会心理学和司法实践等等。“可以说,这本书的这些内容都是别的书所没有的,是独具特色的。”侯玉波如是说。我们在最后的成书中看到,全书新增了“热门话题”版块,紧跟社会趋势和热点;更新了“试一试”版块,理论联系实际;新增了“小调查”“思考题”版块,鼓励创新阅读与批判性思考;新增“问题回顾”和“自测”版块,巩固核心知识。同时还随书附赠核心概念手册、16章译者音频导读、配套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第10版)内页
从事过多年心理学研究,翻译过众多西方心理学书籍的侯玉波,当下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
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离不开西方,因为这一概念最早是从西方引入,中国心理学界是以西方研究者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展开研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心理学知识也主要以西方为主,大学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研究成果。但侯玉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社会心理学被引进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内学者处于拿来主义阶段,做研究都是把国外做的研究成果拿来讲,并且讲的“眉飞色舞”“很有意思”。还有些学者亦步亦趋,跟风国外学者的观点,轻易就能将这种跟风观点的文章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但是,这样的拿来主义,脱离中国实际的研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对解决国内的问题没有实质性帮助。
“社会心理学的书很多,我们能够从中学习、了解很多社会心理学知识,但这些知识能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也是需要我们未来,尤其是我们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考虑的事情。”
中国现在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学者深入研究。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心理,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国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能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行指导,指导我们必须立足于我们的问题。因为只有立足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实践。”
阿伦森做研究,一般是从社会问题出发,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停对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提供理论解读,通过社会心理学,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说,侯玉波希望从这本著作中能够获得方法、获得理念指导,鼓励国内学者将自己的社会心理研究做得更好。
基于这些认识,从1991到2002年左右,侯玉波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主编国内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虽然最初以西方的框架为基础,但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变化。如,侯玉波认识到文化很重要,于是专门增加了文化心理学。国内社会心理学的很多成果都是和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再如,中国人看重健康,侯玉波便将健康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更新在书中,人类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在第四版出版的时候,还增加了积极心理学内容。纵向来看,侯玉波编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在不断地迭代更新,目前已经出到第四版。
“我希望我们从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中能够学到阿伦森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做研究不是说做得多么有意思,或者说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故意卖弄一些技巧,而是说我们所做的研究,对我们中国社会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这个很重要。”近些年,侯玉波有意识针对国内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付诸实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族隔离一直是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来这种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偏见发生了变化,侯玉波认为,这种变化与阿伦森在他的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进行关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无关系。这是阿伦森著作中对于克服偏见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好的证明。
在《社会心理学》(第10版)的新书发布会上,侯玉波以当下的时代环境与阿伦森小时的经历作了对比解析,“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们通过网络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负性情绪。在这里,侯玉波指出,这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可能是保持低调和敬畏,这可以让我们远离这个时代的网络暴力。”
“在我看来,心理学很有趣,心理学的理论也很有活力。北京大学开设的心理学课程,经常受到欢迎。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我觉得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我们要认真地、真诚地把这些知识向学生介绍,让学生能够从这些知识中获得对他们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如果对他们来讲一点都没有用的话,我想他们也不会去学。”
侯玉波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大学毕业多年的学生,向他表示,从心理学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在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工作中意识到,在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光有能力,别人并不一定喜欢你,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有很多重要的技巧,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别人就喜欢你。
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第10版)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社会心理学家。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环境里,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受影响、如何影响别人、为何与某个人坠入爱河、为何讨厌一些人,以及为何对别人漠不关心等问题都非常好奇。”这本书能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书中的内容能帮大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读者学习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工作生活都会有提升,这也是心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社会心理学》(第10版)发布会上说,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用途是让人幸福。社会天性不是勾心斗角的小技巧,而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如何为社会带来价值,是社会心理学的至高境界。
作者:佟书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