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精选重要藏家藏目,反映时代收藏缩影

2023年04月26日   作者:范景中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初编)》由范景中、陆蓓容编著。初编收录中国古代重要、稀见书画稿钞本10种,精选版本,原貌影印,每种冠以解题。既往书画文献的调研、整理与出版工作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未经刊刻的稿钞本,或复本较少、流传不广,或孤存天壤,不易得见,成为亟待整理开掘的宝库。将稀见的书画稿钞本文献汇集成编,不仅可为书画研究提供更多宝贵依据,亦是对珍稀史料的积极保护和有效传播,是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初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范景中 陆蓓容 编著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目录是学问的门径之一。它以分类的方法编列每一领域中的著作。如有解题,还会绍述各书内容、传承与版本优劣,以考镜源流的功夫,作辨章学术的事业。一个进入新领域的探索者,本来像在云深而路滑的山林中跋涉。借助目录,也许就得到了定位系统,拥有了牢固的登山杖。

自《四库全书》子部有艺术类以来,近代的丁福保、周云青《四部总录·艺术编》,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现代的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等,都是中国书画研究的基本目录。编制它们,未必是多么高深的学问,却是以经年累月的投入,来成就度人的金针。有了它们,我们离学问的殿堂就近了几分。从前,旧学的余脉未绝,工具书的价值不言自明。所以上述各书的序引与弁言,大多从学术史着眼,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文献的目录学史,以及收录内容不断扩张,门类体例持续完善的过程。

左图右史是古人的理想。美术史研究者似乎天然地与这种理想有缘,他们在图像与文献两端都孜孜以求。不过,永恒的变化才是历史的常量,时世推移,常带来前人意想不到的新局面。过去,铭心绝品每每深藏于世家贵游之宅,甚至天禄石渠,人莫得见。青壮之年的董其昌春风得意,可他学习绘画技艺和画史传承之初,尚且要“于长安好事家借画临仿”;后来声望日隆,一次次叩开江南收藏之家的门户,这才通过郭忠恕、赵孟頫向上寻溯,直至找到梦寐以求的王维。借助实物来建构艺术发展的脉络,曾经是这样一条碍崄的长途。

二十世纪,利用幻灯片放映作品图片,成了美术史课堂教学的常规办法。数字化的浪潮之下,公私收藏渐渐开放,找图、识图和用图,已经是当代学者的基本功。即使朝夕静对、烟云供养的清福不再,我们读碑帖、看字画的便利,毕竟远远超迈于前贤,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局面。基于作品的知识宇宙,几十年来堂庑始大,它一定隐然撼动过我们的想法,洗濯了看待往昔世界的眼睛。

不过,读书仍然很不容易。那当然已经不是宋濂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辛苦,也不是翁方纲买不起《式古堂书画汇考》,要向友人告借以查阅的艰窘。在图像越发易得的时代,书籍的调查、编目、影印、整理以至在线公开种种事业同样不甘落后。许多传世甚尟的珍秘之本,现在已垂手可得。可是我也隐隐忧虑,目录之学提供的定位系统和登山杖,显得不再那么可贵了。从前是条目可见而书未必易觏,如今则是置身于不断增长的知识世界:相信作品的宇宙自有其运行规律,也许会束书不观;离开文献的宇宙,也许会遇一异书,便取之为作品传承的证据,而不及在往昔世界的情境之中,读出它细微丰富的万千气象。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抑图像而抬高文献,更无意评骘各种范式的高下得失。无论怎么计算,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史都不到百年,只堪称刚刚起步。昔贤在书山中苦旅,总有些著作不得目验,仅为知见,解题中难免有影响之词。旧邦深沉,淘洗不尽,又使今人有幸得见了更多的片羽吉光。在目录书的帮助下搭建起知识结构,又在图像公开、古籍普查的时代获得新的认识,持此见解,回来打基础、树梁柱,也许能建立起知与行的循环,渐渐地让两类基础史料彼此发皇。丹楹刻桷不敢想望,但愿可在人文知识的沃野之上,造一间风雨不侵的美术史小屋。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的愿景,不外如是。书有常见稀见之别,比之刻本,稿钞本的流传更艰难,时时在失坠的边缘。可是,无论什么时代,艺术的从业者与爱好者总是荒江老屋中人。有心写作又有力付梓,实是二难并的美事。晚明以来,书画著录之书渐渐流行,康熙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著作规范。可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付梓(一六九三)近七十年后,它的前驱之一,张丑初撰于泰昌天启,续订于崇祯年间的《清河书画舫》,才有了第一部刻本。这是艺术文献的常见情形。更多的知见著录、笔记杂纂与家藏目录,都只是数行残墨一线孤存。甚至是几代读者孜孜钞录,以为嘘呵,才让我们有幸得而读之。

这类书过去未能刊印,或出于收藏家的谨慎,或因为文字简略,也可能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失落了详细的作者信息,无法在知识宇宙中落定生根,让读者不知拿它怎么办才好。因此,前面说及的那种图文互证,以考流传式的做法,有时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想,也许可以试着变专精的探研为泛览流观,在并置比较之中衡量各书的分量,揣想它们的写作意图。读一部书茫然,参酌几部也许就略有所得,且能对它们作出初步的评价。这就像一座城市的地铁建设,不相交汇的零星线路无济于交通困局,可形成了路网就自然畅达。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斟酌着选出书目,又摸索着为各书撰写解题。这些解题零星介绍了一些美术史经典故事之外的人物,提出了一些琐细的认识,以表达对前贤工作的敬意;攻过箴阙,则有赖于读者。

要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究竟如何理解书画,需要在灵活的眼光下,谨慎地驱遣想象力:既根据作品宇宙中习得的经验,承认那是一个鱼龙混杂、真赝交织,令人目迷的世界;也从眼前的文献条目之中,看到每一种价值判断都无法完全统摄的渴慕之情。那也许就是使艺术生生不息的力量。每一代人都在观念与现实的互动中生活,并以行动参与其中。于是认识会流动,名迹的定义会变化。文献宇宙告诉我们:每一个层面都是历史的,应当试着描述和解释它们。

即使一连串的账单,一连串的名称,也会静待后人的解释,有时还是同情理解性的解释。将近一千年前,欧阳修为《华岳题名》写跋尾感慨道:“自唐开元二十三年,讫后唐清泰二年,实二百一年,题名者五百一人,再题者又三十一人。往往当时知名士也。或兄弟同游,或子侄并侍,或寮属将佐之咸在,或山人处士之相携。或奉使奔命,有行役之劳;或穷高望远,极登临之适。其富贵贫贱、欢乐忧悲,非惟人事百端,而亦世变多故。开元二十三年丙午,是岁天子耕籍田,肆大赦,群臣方颂太平,请封禅,盖有唐极盛之时也。清泰二年乙未,废帝篡立之明年也。是岁石敬塘以太原反,召契丹入自雁门,废帝自焚于洛阳,而晋高祖入立,盖五代极乱之时也。始终二百年间,或治或乱,或盛或衰。而往者、来者、先者、后者,虽穷达寿夭,参差不齐,而斯五百人者,卒归于共尽也。其姓名岁月,风霜剥裂,亦或在或亡,其存者独五千仞之山石尔。故特录其题刻。每抚卷慨然,何异临长川而叹逝者也。”身为伟大的史学家,欧阳修面对一长串题名,为我们留下了同情理解性解释的典范。

我们关心往昔的观众,所以前期刊印的书籍以著录与笔记为主,上文所述的感想也是由这些材料谈起。后来得读戴熙的杂录,访知了何绍基的藏目,华喦的诗稿,深感创作者的光荣与梦想也不仅托于毫素,且载在缥缃。清初以来,画谱之书风靡一世,那关乎绘画技艺的教学传承模式。这一类著作也偶有稿本传世。这些书时刻都在系念牵萦之中,假以时日,希望它们都能在《丛刊》里化身千百。现在,我们能看到《丛刊》的出版,全靠陆蓓容艰辛漫长的上下求索,她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书籍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一位满眼诗材的人,能从看似寻常的著录里读出诗意,于行间的留白处想象风情。她读书,无论读什么,最后总会变成诗;就像奥维德写诗,无论写什么,最后总会变成诗(sponte sua carmen numeros veniebat ad aptos, et quod temptabam scribere versus erat.)。

作者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艺术与文明》《〈艺术的故事〉笺注》,译《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主编《美术史的形状》等。

陆蓓容,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主要关注明清书画收藏与创作问题。


作者:范景中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