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交互主观性研究——以汉语、英语为例》一书系统梳理了语言学界现有关于交互主观性的研究,并且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出可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的交互主观性概念和分析维度。主要以语言事实为依据,以交互主观性为分析方法,用汉语和英语的例子来解释有关理论和观点。
《语言的交互主观性研究——以汉语、英语为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于东兴
出版时间:2023年01月
于东兴教授在2021年完成译著《欧洲语言探秘》后,又在2022年完成了《语言的交互主观性研究——以汉语、英语为例》一书,可谓捷报频传。于东兴教授在与新冠疫情战斗之余,仍能超额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令人钦佩。
本书的选题“语言的交互主观性”,旨在说明人类如何通过“交互主观性”认识客观世界,以及如何通过“语言”体现“交互主观性”。前者强调作为观察世界的个体虽然具有“主观性”,但作为群体存在的人类在使用语言时离不开“交互主观性”。后者强调人类语言是“关于世界的本体表征+认识方式”的组合,不仅仅体现个体的“主观性”,更体现群体基于“交互主观性”的共识。
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看法,形成不同观点和理论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类文明的发展最后还是通过语言,促进群体的共识和统一行动,这是作者在本书中贯彻始终的宏观目标,即交互主观性的功能远远高于个体主观性。
作者指出,关于人类交互主观性的研究至少涉及四个方面: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和社会学,并一一做了介绍。以哲学为例,作者对经典哲学家有关形而上学和诡辩术均有论及。在认知科学方面,作者主要通过介绍认知神经科学来理解身心功能系统和社会认知技能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传统认知理论和演化心理学过程中,重点放在镜像神经元,诠释主体对他者运动行为的直接形式和理解。对被观察行为的具身模仿,既是一种实证行为描述,也是一个试图涵盖并解释上述所有现象的理论框架。主体通过再次使用自身的思维过程来理解他人,从而产生社交互动意义。在语言学方面,作者指出,现代语言学以往偏重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实际上,语义才是语言结构形成的决定性要素,是语言形式依附的基础,是语言运用的依据和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主要采用了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理论。
为了深入研究交互主观性,作者较多地应用认知语言学和具身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这是需要的。鉴于认知语法关注语音、语义和符号,认知语法框架也可以描述为意义和形式的符号化匹配。作为功能语言学研究者,我本人非常赞同作者对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观点的论述,如人际概念必然包括至少两个社交意义上的互动者,语言的功能便是“制定建立社会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建议,对互动主观性的研究,主要抓住视角、共情、认识情态三个方面。“视角”是说话人之间的参照系,第一人视角和第三人视角要涉及第二人视角,才能产生互动。对“共情”的研究,作者在区别共情和运动模仿、情绪感染、想象投射、换位思考和同情心的基础上提出,作为语言分析手段的共情,可分为三个方面:情绪感染、情感交互和认知交互。“认识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判断。作者认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现实世界的交互实践方式,涉及具体的事件和行为,目标是解决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判断。
作者对与“认识情态”有关的“事件”和“行为”做了界定。作者在强调真实性是事件的考量关键后,指出行为一方面是事件的必要过程和构成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人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具体呈现。两者的区别在于时间状态,已经发生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事件,而正在发生的行为则必然形成一个事件。
人类语言作为重要的社会惯例或制度之一,其原型结构特点为:(1)引领式。以演讲和授课为例,表现为与话人一方对谈话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其效果决定于谈话另一方的积极融入还是态度敷衍或抵触。(2)交流式。话语双方遵循同一个主题,在同一方向上共同努力,可达成有效沟通。(3)对抗式。谈话开始时,双方坚持各自立场,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各自放弃原有立场或各自保持自我认同。
本书的副标题为“以汉语和英语为例”,其用意是用汉语和英语的例子来解释有关理论和观点。读完书稿后,我认为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首先,作者早就提到现代语言学重视对意义的研究,而汉语语法恰恰是以意义为主,必然要举汉语例句佐证。其次,作为中国学者,作者最为熟悉的是汉语,可以理解。第三,在具体讨论有关交互主观性的各个特征时,作者对“就”与“才”,“呀”和“呢”,“吧” “我” 和“客”,功能副词“还” “也” 和“及”,以及“可以”、把字句等逐个讨论,英语例句只是陪衬。最后,在党和国家的战略政策指引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正在走向世界,这方面的研究也为汉语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由于本人所知有限,只能对本书主要内容做一简单介绍。于东兴教授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国际水准的研究课题,在于他高超的外语基础和对语言学理论的掌握。具体说,单是于东兴教授在国内外已出版的译著就有5部,其中1部为中译英。在教学上,于东兴博士先后执教于丹麦奥胡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目前任上海杉达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还兼任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在研究方向上,他主攻教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这三方面的优势正是他出色完成本书的功底。
作者:胡壮麟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