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06年前后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刻,也是长江沿岸自然和人文景观发生巨变的一段时间,中国艺术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彼时的行走,让我们看到变化中的中国——下游当代和先进的社会发展对比上游原生社会的落后与宁静。21世纪,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我们频频思考人类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人类的幸福究竟如何定义时,高翔和旅克的长江行走绘画笔记《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令人于后疫情时代,沉入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近期,随着本书的出版,百道网专访了《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作者高翔和责编尹然,探究作品的意义——艺术如何参与现实世界的建设和创造,以及编辑如何创造有阅读价值的艺术文本。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旅克·理查德 等
译者:高翔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中国艺术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Luc Richard),出于偶然的机遇,相约从上海出发,沿江逆流而上,探究长江为什么如此迷人。为了最大可能地选择贴近这条流经中国最广袤地域的河流、了解当地人生活的路径,高翔和旅克沿途采用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搭拖拉机等各种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他们画沿途所见,写下各自感悟。高翔沿途绘有二百余幅色粉画和36篇日记,旅克写有10篇游记。
长江从东向西贯穿中国全境,是中国第一大河,它的每一刻变化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国家的缩影。时隔十六年,高翔和旅克的长江行走绘画笔记《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问世,该书由活字文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人文品牌“纯粹”共同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选编156幅色粉画和两人共计47篇旅行笔记。画家段正渠认为《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严肃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瞬间定格。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作者 高翔
在书中,诗人于坚评述“高翔画劳动者、流浪者、信徒、拖拉机、酥油、寺院,、菩萨、公路上的儿童、牛、蘑菇,通向不明之地的道路、故乡……朴素,真诚,赞美也忧心忡忡。高翔是一位诗人,他画了现代朝圣者和他们的处境,这些朝圣者乃是生活世界的朝圣者,守护着一种古老的生活:劳动,敬畏,相爱。”
“连日下雨,等了三天,终于搭上一辆矿老板的小巴车前往巴塘。这一路最壮观,却也是最凶险的。在一转弯处,路彻底断了;塌方的石块塞满公路,工人正在处理现场。”在这停留的四个小时,高翔画了4幅色粉画,其中一幅有两个骑摩托的,在垂直得峭壁上,两个戴着眼罩和披着长头发藏族人骑着摩托飞奔过来,在一座座高山得映衬下,场面显得格外辽阔、雄伟,很吻合当时作者惊心动魄的心理。
最凶险的路
高翔表示,在长江旅行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和同伴旅克观察和看待事物方面很相似,譬如水电站的一台破旧机器,理塘普通藏族餐馆牦牛肉饼和酥油茶,这些大家往往忽略的事情,会被他记录下来,生活在发达工业城市的旅克同样也关注这些。
这四个月诗意旅行,作者高翔感受到落后、封闭的上游山村人民自给自足,乐观积极的原生态生活风情。譬如,在偏远的瓦卡村,天蒙蒙亮时,作者离开瓦卡,金沙江变得愈发狭窄,此处很是偏僻,来往车辆极少。在一处垂直的峭壁旁边看见两个工人打着赤膊蹲在地上,忙着修理老水泵机;靠岩壁搭着顶歪扭的帐篷。在中下游,高翔发现当地人思想开放,经济发达,人民为追求优质的生活不停地奋斗着,弥漫着工业气息。譬如,在南京长江大桥,作者仔细端详着栏杆上嵌着的每一幅铸铁浮雕。这些浮雕记载着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多为工厂、造船厂、铁路等画面。其中一幅描绘的是农业机器正在耕出整齐的犁沟,旁边的工厂浓烟滚滚,四周的景色全淹没浓烟中……
高翔与司机扎西德勒从得荣到中咱的路上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高翔说:“长江就像一块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在这片广阔的流域,我看到了最时尚奢华的城市街区,它们是那么的现代和先进;我看到了幸存的老街和小城镇,仿佛回到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另一种生活;而在偏远的地区,我看到了用水牛和马耕地的村落,继续着农耕时代的田园宁静,它们又是那么的落后和传统。或许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长江一样长期存在着地理、时空、社会体系、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或许这种在同一流域并存的巨大差异,正是长江的迷人之处。”
活字文化编缉:尹然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这本书里的内容创作于2005年至2006年,16年后,当年的绘画和文字才集结成书,以图文书形貌编辑出版,对于为什么选择现在出版?责编尹然说:最早看到这个内容是2018年,那时候还是将其作为一本艺术画册来对待的。但随着期间自己工作的调整,以及外部社会的变化,这本书搁置了,但也是经这段时间的沉淀,发现了这本书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于是从最早的艺术画册设定,调整为艺术人文书的编辑构架,从以画为主到将文字与绘画并置为图书的两条编辑线索。设计上的图文互为,使本书的可读性得到提升,扩大了受众范围。这么做之后,发现艺术性反而得到凸显。
责编尹然说:“图书市场曾经流行过一段关于旅行的素人绘本,多是对旅途的手账式记录,而《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截然不同,这里面的绘画是纯艺术性的,它的每一幅写生都是完整的创作,涵盖了更多的可读赏的信息。”
高翔在甘孜县城小饭馆
作者高翔书中的这部分写生作品居于具象和表现之间,丰富、准确,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一直有观点,写生绘画比摄影更真实,因为里面有时间,有更多的人的思考参与的内容。摄影和文字无法呈现。可能这个角度牵扯比较专业的视觉艺术领域,但尹然想特别强调的是,读这本书,建议大家多在画面上停留——用眼睛去看画面中的每一笔道、每一块颜色、每一抹晕染,感受属于艺术语言的逻辑和生动。
此外,尹然在编辑中为书中两位作者的行走线路增加了地理位置的说明。高翔和旅克的旅途是按照长江流域下中上游展开,他们踏足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游,比如瓦卡村、白松、中咱、德格、石渠等,很美的名字,考虑到很多人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可能会对这些地名缺少方位感,为此尹然做了一个百科式的地理注释,方便读者对行走线路和地区、地域有一个方位参照。
“艺术何为?”是于坚老师在《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的序言最后写下的一句话,尹然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她说这句话概括了高翔和旅克 “长江之行”的关键所在。于坚老师感慨当代艺术从2008年至今,一直和金钱挂钩,很多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屡创天价,很多作品主题投机、创作围绕“市场”展开,忽视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 “艺术何为”的问题。2005、2006年正值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高翔在这个时候与一名法国记者用文字和画笔考察长江,凸显一个艺术家的职业自觉——艺术不仅只是提供入眼的美好图画、茶余饭后的八卦新闻、拒人千里之外的阳春白雪,艺术的价值更在于能够参与真实世界的运行。艺术应该补充文字和其他表现形式触及不到和不够的地方,艺术要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长江之行,艺术家用画笔描述了正在发生的现实细节,经由色粉笔速写的人文景观——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珍贵的与文字史料同等重要的记录。我想,艺术的价值正在于此。
能否保存不同时代的印迹
对于艺术内容的编辑成书,尹然说,每一件绘画作品背后都有故事,即是内容可以深挖的人文属性。这需要编辑具备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编辑能力,和艺术家一起回翻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只有当编辑了解艺术家、熟悉这些远超已有书稿的信息资料,才能把优秀的艺术内容以恰当、新颖的方式呈现准确,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正是有价值的出版行为。
回到“长江”的编辑,尹然也是在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中一步步发现文稿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长江作为中国文化的两支大河流域之一,许倬云先生曾在著作《万古江河》里写道,中国文化由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构成,一个是黄土的中国,一个是长江的中国。两条大河所孕育的文明有很大差异,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平原,沿岸居民靠天吃饭、艰苦求生,心态保守;而长江流经流域丰富,支流复杂,地理形态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沿岸居民心态轻松活泼,相较于黄河流域的居民,他们不害怕迁移,对待变化比较勇敢,头脑也相应灵活很多……而这些内容,全部都在高翔描绘的画面里找到,高翔画逐水而居的南方人,“朴素,真诚,赞美也忧心忡忡”……
高翔的写生之旅呈现了长江的地理人文变迁,其中的时代偶然性和必然性昭示了中国社会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关系线索,一趟对于个人来说的冒险旅程,暗含了如此复杂和深层的社会发展逻辑,也许有人会在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便能感知,有人尚需导读之后慢慢品味。尹然相信只要读者用心观看,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人、看到事、看到历史、看到艺术、看到文化、看到时间……经由看到、读到,在后疫情时代思考当下,体会和作者行走长江时追问的同样人生命题:存在的意义。未来取决于今天,就像编辑为这本书写的内容介绍:“‘传统与现代’ ‘文化与文明’的矛盾与冲突发生的前夜—— 一个危机中的世界,一个变化中的中国。”世界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因为我们曾经获得、曾经失去,未来何去何从,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答案。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的营销工作持续开展之中,尹然表示,广西师大社·纯粹制作了毛边书,印刷完成时专门请高翔做了钤印签名版。作者也刚在故乡昆明做完一场新书分享会。接下来活字文化计划与作者高翔一起联系美术专业院校,暑假之后将进入校园开展讲座活动。近期,为这本书活字文化还有一些视频物料的编辑组织,尝试由这本书开启一些艺术专业领域的话题交流。我们期待也相信这本书拥有长长的销售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