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史思互动——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17册出版!

2022年06月0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作为杨国荣著作的汇集,比较完整、具体地展现了作者迄今为止的学术历程。本文节选自《哲学:思向何方》,并对此作品集进行介绍。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哲学的意义

哲学的意义与人的存在无法相分。在其现实性上,人的存在主要展开为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成己即认识人自己、成就人自己;成物则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二者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处境,理解哲学的意义,难以离开人的以上存在处境。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包含不同的视域。大致而言,这里可以区分知识的进路和哲学的进路。在知识这一层面上,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说明主要侧重于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对象,其特点在于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相对于知识的进路,哲学对世界的说明和把握首先以跨越知识界限的方式展开。以特定的领域、对象为指向,所达到的往往是彼此分离的存在形态。然而,世界在被知识分解之前,并非以这种相分的形式存在。真实地把握世界,相应地不能仅仅停留在分解、分化的层面,而是需要跨越知识的界限。在这里,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知识的视域。

人与世界的关系既涉及“是什么”,也关乎“应当成为什么”,对世界的理解和说明主要与前一问题相联系,对世界的成就则进一步指向后一问题。在成就世界这一层面,“应当成为什么”所关切的,主要是世界变革的价值方向:成就何种形态的世界。从总体上看,知识性的进路更多地体现于在事实层面追问“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层面的“应当成就什么”则并不构成其题中之义。尽管知识也与特定对象的变革相联系,但它主要在技术的层面、经验的环节方面牵涉相关问题。比较而言,哲学则不仅关注世界“是什么”或“何物存在”,而且也从价值之维关切世界“意味着什么”以及世界“应当成为什么”。在“应当成为什么”这一层面,问题涉及的首先是成就世界的价值方向。哲学既关注人的理想和需要,也关切变革世界的价值方向,由此,哲学也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某种引导。

与“成就什么”相关的是“如何成就世界”。知识固然也涉及“如何做”的问题,但它主要通过对特定领域和对象的把握,从经验或技术的层面为实践方式和途径(“如何做”)的确定提供依据。在这一方面,哲学同样不同于知识性的关切而涉及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论或方法论。孟子曾提及“得天下有道”这一意义上的“道”,便关乎实践的方式。事实上,中国哲学中的“道”既表现为存在的原理,也与存在的方式(如何存在)相关,后者在人的存在过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引向如何做,“得天下有道”中的“道”所涉及的即以上论域中的“如何做”:“得天下”关乎政治领域的实践目标,其中之“道”,则体现了政治实践的方式。从哲学的层面考察实践过程,首先涉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实现某种价值目的或理想之时,不能不择手段,或者说,不应以目的的正当性为手段的不正当性辩护。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手段的不正当性,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成就世界的过程以一般的价值理想化为具体的实践蓝图为前提。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价值理想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蓝图在化为现实以前,属“当然”,“当然”本身则需要基于实然(现实存在)和必然(存在法则),作为当然的实践蓝图与实然(现实存在)以及必然(存在法则)的如上关联,是考察“如何成就世界”这一问题时所无法回避的。进一步看,价值理想的实现过程,同时关乎一般的原则或一般原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两者的这种关联既使实践过程具有“合理”的性质,也赋予这一过程以“合宜”性。传统哲学所谓“理一”与“分殊”的交融,便涉及以上关系,其中渗入了实践的智慧,后者同样与广义的“如何”相关。

广而言之,在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哲学本身又内含不同的进路。首先是“以物观之”。这一进路的特点在于从“物”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它所指向的,主要是对象和世界的本来形态。相应于此,“以物观之”主要以世界实际是什么为关注之点,其侧重之点在于对世界的观照,而不是对世界的变革。与“以物观之”相对的是“以心观之”。在理解世界这一方面,“以心观之”趋向于对象向“心”的还原。这里的“心”可以取得不同形态,包括感觉、理性、直觉、意志、情感,等等。从“心”出发理解世界,固然涉及对世界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地着眼于观念层面的构造,而不是对世界的现实变革,所谓“以心法起灭天地”便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在“以心观之”中,对象向心的还原与世界的思辨构造,往往相互交错。20世纪初,哲学又经历了所谓语言学的转向,与之相联系的是“以言观之”。“以言观之”注重的是语言中的存在,它固然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但其关注之点主要在于我们言说对象时所运用的语言,语言之外的存在,往往处于其视野之外。与上述基于物、本于心、诉诸言的进路相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联,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后者具体表现为“以事观之”。作为中国哲学范畴的“事”,广而言之也就是人之所“作”或人之所“为”,亦即人所展开的各种活动,包括知和行。“以事观之”的前提是区分本然世界和现实世界。本然世界尚未与人发生关联,现实世界则是对人呈现多样意义的存在,它形成于人的实际活动,而人自身则生活于其间。“以事观之”,意味着走向以上论域中的现实世界:在肯定通过“事”而扬弃世界本然性的同时,它也基于“事”而赋予世界本身以现实的品格。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概述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作为杨国荣著作的汇集,比较完整、具体地展现了作者迄今为止的学术历程。

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到20世纪末,主要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主;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这一时期,作者更为注重哲学的理论思考。以 “史思互动”的观点来看,前一阶段主要关乎“史”,后一阶段则首先涉及“思”。当然,“史”和“思”是始终互动的:前一阶段也包含了对历史的理论性思考;同样,后一阶段并非与历史的关注无涉,两个阶段虽各有侧重,但非严格分离和对立。

杨国荣早年主要研究王阳明的心学,研究的进路既涉及王阳明心学本身,也关乎其历史的演化,收入《著作集》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可以视为其结果。王阳明的研究结束后,作者对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的实证主义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体现于《著作集》中《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一书。稍后一段时间,作者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入手,对从孔子到现代新儒家的儒学演进过程作了整体的考察,《著作集》中的《善的历程》以及稍后的《孟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视为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前一书(《善的历程》)大致延续了王学研究的进路,即主要从历史的脉络进行考察,而不是关注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或特定时期。之后,作者再度转入王阳明的研究,这次考察的重心是王阳明哲学本身,而非其历史衍化过程,《著作集》中收入的《心学之思》这一书名也体现这一特点:尽管对象是历史上的人物,但是对其考察更侧重理论的关注。此书之后,作者曾对中国近代的科学主义进行了考察,这一工作可以视为此前对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延续,其成果则是收入《著作集》的《科学的形上之维》。

近代科学主义的考察结束后,作者以“历史的进路”为主要侧重点的研究工作就大致告一段落。此后,其关注点转向理论性思考。首先考察的是道德哲学或伦理学,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则体现于《著作集》中《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一书。与“伦理与存在”这一书名相应,作者对道德哲学探索的特点在于不是就伦理学而谈伦理学,而是在道德形上学的视野下展开思考。但是,与康德哲学的道德形上学不同,作者所理解的道德形上学与人自身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关性:作者试图回到人的现实存在、现实关系(包括伦理关系)中进行考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比较而言,康德更多是从先验哲学的前提出发,进行形式层面的阐发。

在此之后,作者又转向了更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问题,后者体现于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研究,其结果主要体现于收入《著作集》的《道论》。该书在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标题是《存在之维》,从中不难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其副标题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这一副标题有其特定含义:如所周知,实证主义和20世纪初西方分析哲学兴起后,形而上学一直被视为没有意义的理论形态而备受冷落。后来在分析哲学中虽然也呈现形而上学的某种复兴,但仍主要停留在语言分析的层面上。他们所指向的并不是语言之外的现实存在,而是在言说“存在”时面临的各种问题,总体上没有超出言说过程本身。后来哈贝马斯提出“后形而上学思维”,其前提是将现在的时代视为“后形而上学时代”。作者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终结的,在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时代”,作者们依然离不开形而上学。在作者看来,重要的并不是要不要形而上学,而是如何理解形而上学。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代的形而上学作了区分,首先是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和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抽象的形而上学,主要表现为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以来对存在的各种思辨性考察,其特点是在人自身存在之外观照世界,离“器”言“道”,离开“过程”谈“存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确实是需要超越的。从近代哲学来看,不仅分析哲学对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评,而且海德格尔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抨击。同样,作者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也意味着与传统形而上学保持距离。大致而言,在这一方面,作者着重作了二重超越:一方面,联系“人自身存在”考察世界、从“过程”中思考“存在”、即“器”言“道”,由此走出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超越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全面否定,亦即扬弃离“道”而言“器”。作者的《道论》一书主要便体现了以上进路,书中所阐述的形而上学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同,主要抓住一些核心问题,包括如何理解存在、如何考察世界这些基本问题,并联系人自身的存在去理解人生存于其间的世界。

当然,作者对道论、对道德哲学的理论性思考,始终没有脱离历史的视野。事实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考察,作者都试图以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演进为背景。同时,在研究对象方面,也没有脱离历史的视野。在形而上学的研究告一段落后,作者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入道家哲学,主要是以庄子为中心。之所以选择庄子,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作者早期对历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儒家和近现代哲学,对道家这一本土哲学的重要系统缺乏具体的考察。同时,研究道家和庄子也可以看作是“史思互动”的进一步深入。收入《著作集》中的《庄子的思想世界》,大致体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此之后,作者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世界”。“意义”是20世纪以来不同哲学思潮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如何理解“意义”方面则有不同进路。作者对“意义”的讨论不限于抽象的语义或其他思辨层面,而是从“意义世界”这一角度入手,这种考察同时结合了中国哲学“成己”和“成物”的传统。如所周知,分析哲学对“意义”的考察主要囿于语义层面,其侧重之点是“语言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人们在谈论对象和存在时的语义,包括可能出现的言语错误,由此,甚至将哲学理解为一种语言的“治疗”工作。在这方面,分析哲学同样没有越出语言的界域。现象学则由注重意义的内在赋予(意识赋予)而引向生存意义(海德格尔)的关切,这种生存意义又主要与精神层面的体验(烦、畏等)相联系。与之不同,作者认为,“意义”离不开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归根到底展开于“成己与成物”的现实过程,对“意义”的把握需要回到人成就自己和成就世界的过程,事实上,“意义”本身最终也来源于“成己与成物”:离开了这一过程,便不存在“意义”的问题。对意义世界的以上考察,集中体现于《著作集》中《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一书。

“成己与成物”同时包含行动和实践的指向,作者后来转向人的行动和实践的考察,也与之相关,后一方面的研究,大致接续了作者之前基于“成己与成物”对意义世界生成的思考。作者对“意义世界”的讨论同时是对当代哲学的回应,同样,对行动的考察,也与当代哲学具有相关性:事实上,对行动的考察,便构成了分析哲学的重要方面。当然,如何理解人的活动,也有不同的进路。分析哲学的讨论没有离开语言之域;作者则更侧重于回到人的现实活动过程中去理解行动,并将行动的考察与“实践智慧”联系起来。对人的行动和实践智慧的系统研究,主要展开于《著作集》中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

以史与思的互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交融为进路,除了以上比较系统的专题性研究之外,作者而从不同角度、层面对相关问题作了考察,这些考察首先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尔后又汇结为多种文集,收入《著作集》中的《历史中的哲学》《再思儒学》《认识与价值》《哲学的视域》《政治、伦理及其他》《哲学:思向何方》诸书,可以视为其多方面的体现。总体上,在《杨国荣著作集》中,专题著作与论文集彼此交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进路。

《道论》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66-4

本书以形而上学为视域。作为对存在的一般看法,形而上学本身可以区分为抽象的形态与具体的形态。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往往或者趋向于思辨的构造,或者致力于在语言或逻辑的层面作形式的推绎,这种进路的共同趋向是疏离于现实存在。走出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意味着回归真实的世界。在其现实性上,世界本身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具体的存在。本书致力于敞开和澄明存在的多重向度,这一指向同时体现了具体形上学的进路。

《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59-6

道德哲学以“善如何可能”为其题中之义。从终极的层面看,道德所指向的善,总是落实于人自身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善如何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存在的完善何以可能。本书通过考察善的多重意义以及道德与价值、伦理和义务、德性和规范、知善和行善、言说和存在、形式和实质、道德与幸福等问题,展示了对道德之域的形上沉思。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64-0

无论从观念的层面看,抑或就实在的形态而言,意义世界都既涉及人之外的对象,又关联着人自身之“在”。与对象世界和人自身之“在”的以上联系,使意义世界同时包含形上之维,而从成己与成物的层面考察意义与意义世界的生成,则意味着扬弃意义世界的抽象形态而赋予它以具体的历史内涵。在这里,意义的发生与人的现实存在处境(首先是广义的知行活动)相互关联,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认识人自身与改变人自身的历史过程成为意义世界生成的现实前提。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73-2

《哲学:思向何方》《政治、伦理及其他》《庄子的思想世界》《伦理与存在》《善的历程》

人既因“行”而“在”,又与“行”同“在”。广义之“行”的展开涉及多重方面,并受到实践智慧的内在制约。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体现了说明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实践智慧也为实践过程的合理展开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认识与价值》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47-7

人的存在过程无法回避认识与价值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认识既以敞开世界为指向,也包括对人自身的理解,价值则首先涉及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一方面,广义的认识不仅以认知为内容,而且也关乎评价,后者与价值具有切近的联系。另一方面,价值向认识过程的渗入,则使认识一开始便不仅仅涉及本然的对象,而是与人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在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知识与价值难以彼此分离。

《政治、伦理及其他》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62-6

本书以政治哲学、伦理学、哲学理论、儒家哲学等为论域,所思所论既关乎哲学的不同方面,也展现了对相关问题的独特理解。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既涉及理论的探索,也需要回溯历史,本书的研究,同时体现了以上二重视域。

《哲学的视域》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69-9

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视域。“视域”既渗入了多样的观点,又蕴含了考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后者具体表现为经验与超验、技与道等分野。以智慧的追寻为指向,哲学的沉思一方面以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为对象,从而具有普遍的品格,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个性化追问。作为对世界较为一贯、稳定的看法,视域不仅包括认识论意义上对世界的理解,而且也涉及价值观意义上对待世界的态度。

《哲学:思向何方》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63-3

本书以哲学的理论和哲学的历史为考察对象,其具体内容涉及对哲学自身的本源性追问、伦理问题的考察、中国哲学以及中西哲学关系的反思、儒学的再思考。哲学对自身的追问不仅围绕何为哲学、哲学何为等问题展开,而且体现于对哲学自身走向的思考。由哲学理论和伦理问题转向哲学的历史,便涉及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问题。宽泛而言,理解中国哲学与理解广义的哲学无法分离,“何为中国哲学”与“何为哲学”也构成了在逻辑上彼此相关的两个方面。

《历史中的哲学》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49-1

作为历史中的哲学沉思,以往出现的各种学说、体系,同时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理论或学说。也就是说,它们首先是哲学,而后才是哲学史。就中国哲学而言,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其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内涵,当它成为历史考察的对象时,则又开始获得了哲学史的形式。在哲学与哲学史的以上演变与互动中,历史上的哲学系统本身也呈现了哲学与哲学史的双重身份,并取得了历史中的哲学这一具体形态。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65-7

本书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儒学的内在文化精神与主导原则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天人之辨为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书考察了儒家对力命、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以及道德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的理解,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儒家价值追求目标的人格理想。通过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为轴心的价值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本书同时展示了儒学的多重理论内涵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意义。

《再思儒学》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46-0

儒学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儒学?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论题。儒学既有其相对确定的内容,又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变迁、衍化的过程,从而不同于凝固、封闭的体系。儒学的这种开放性,也使之在今天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对儒学内涵的以上把握涉及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的合理定位,并在更广的视域中指向现实存在的规范和意义世界的重建。

《孟子的哲学思想》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48-4

孟子的历史影响首先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在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又从不同方面对其加以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学思想取得了更为完备的形式,并趋于成熟。当然,较之孔子,孟子更多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内圣之境,而儒学的内圣走向,也由此获得了其历史的源头。

《庄子的思想世界》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72-5

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从哲学系统看,庄子的思考涉及性与天道的各个领域;在言说方式上,诗意地说、思辨地说、逻辑地说等在其哲学中彼此相融。本书以史与思的统一为进路,在分析庄子哲学的内在主题及理论张力、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其思想脉络的同时,又注重在总体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品格。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70-5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学曾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具体而言,从认识发展的逻辑行程来看,王学究竟提供了哪些环节?它何以能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为何在王阳明以后,王学又展开为一个“一本而万殊”的演进过程?它何以在清代一度沉寂以后,又能再度复兴于近代?对王学的历史回溯,一再地指向上述问题,本书也以此为考察的对象。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杨国荣 著

978-7-5760-2371-8 

本书以王阳明心学的内在理论意蕴为指向,具体阐释了心学之中心体与性体、本体与工夫、言说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存在与境界,以及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等重要的哲学论题,并深入地探讨了其中涉及的普遍意义。在考察理学和更广层面儒学的历史衍化过程的同时,本书着重于探讨心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所体现的视域转换以及与之相关的深层面哲学问题。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71-2

实证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自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西学的东渐,实证主义亦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流派。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中西实证论无疑存在一系列共同特征并有其相近的哲学史意义。然而,中国近代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文化传统与西方近代又有着重要的差异,它使实证论思潮在东渐之后,不能不发生某种折变,对思想与社会的衍化,也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历史影响。

《科学的形上之维——

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

杨国荣 著

978-7-5760-1250-7

科学主义可以看作是哲学观念、价值原则、文化立场的统一。在哲学的层面,科学主义以形上化的世界图景和实证论为其核心;在价值观上,科学主义由强调科学的内在价值而导向片面的人类中心论(天人关系)与技治主义(社会领域);在文化立场方面,科学主义以科学化为知识领域的理想目标。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过程中,科学主义同样构成了中国近代一种引人注目的思想景观,后者包含多重历史意蕴。

【作者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近20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共17册,第一辑包括《科学的形上之维》《历史中的哲学》《孟子的哲学思想》《王学通论》等8册。 

第二辑现已出版,包括《成己与成物》《道论》《伦理与存在》《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善的历程》《心学之思》《哲学:思向何方》《政治、伦理及其他》《庄子的思想世界》9册。

编辑:佑生

(本文原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