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京都旧事:古都尘封的日与夜》这本书收录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织田作之助、坂口安吾、福泽谕吉、宫本百合子、木下杢太郎、菊池宽、北大路鲁山人、柳宗悦、和辻哲郎、九鬼周造、上村松园等13位作家的18篇作品。这些作品以古城京都为背景,记录了西风东渐下的新气象与永恒不变的古都之美:既有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风貌的变迁,又有迷人的街町和私房雅趣、百年未变的祇园名樱与不可思议的京都竹林。充满牵绊与感伤,更有旅游书上找不到的动人文字。
《京都旧事:古都尘封的日与夜》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作者:[日]夏目漱石
译者:侯咏馨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京都作为日本的千年古都,承载着历史车轮下的世事浮沉、人间百态,像一本活的日本史。从古至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文豪也曾陆续造访于此,留下了记录当时的文字。这些既是时代的见证,也为那时的京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京都旧事:古都尘封的日与夜》收录了十余位日本百年经典作家的作品,透过此书,既可以感受到近代京都在时代巨变下经历的沉重与浪漫,也可透过这些文字语言,感知文豪们造访京都时的所思所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他们不平凡的一生。
京都作为日本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不乏文人墨客的身影。昔日京都,在这些人的笔下细腻生动,活灵活现得宛若今日。一花一景,一草一木,皆是动人风情。
生长于京都的女性画家上村松园(1875-1949),笔下的京都柔软可亲。《昔日京都》《京都夏景》细致描绘出了她怀想中的昔日京都。街上女人们梳着日式发型,插上精致的发簪;三味线、净琉璃、民谣、胡弓……是城里四处不时传出的背景音乐。七月祇园祭、八月中元节,清凉又闲适的夏季景色,历历在目。而京都四季当中最诱人的景色,莫过于春樱了,特别是哲学家九鬼周造为之写的《祇园的枝垂樱》。 “在这美神的身旁,我觉得一切皆美,一切至善…… 无论人们多么疯狂,做出多么离经叛道的行为,在这樱树之前,未必是一件丑事。”
哲学家和辻哲郎(1889-1960),则是用“色彩”描绘了《京都四季》。他居住京都十年,回到东京之后,感到东京的植物色调令人生厌。他仔细描写不同季节、不同树木的各种色调变化,例如只是几十棵枫树,就有分成四五种不同颜色的新芽。叶片由绿变黄、由黄转褐或红,到了冬天还有常绿树与白雪搭配而成的美景。京都就在这份平静且低调的冬日景致当中,准备迎接一年之始。
从饮食的角度去探寻京都的季节时趣,则别有一番风味。谈论其这个话题,很难有比北大路鲁山人(1883-1959)更适合的人了。他对“美”十分敏感,自早便显露出才华,拥有美食家、陶艺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等多样身份,因此他对于“食”,追求的不只有滋味,更讲究“美”。而且他自信过人,个性孤僻、桀骜不驯,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鲁山人批评他人毫不留情,说话率直甚至刻薄,所以透过他的文章,可窥知许多异于平常的想法。
出身于京都上贺茂神社世袭神职之家的鲁山人,二十岁之前主要生活在京都,早年曾因家庭而颠沛流离,成名后以食客身份在京都钻研美食。这样的背景让他有机会尝遍京都的各种料理。《京都的石伏鱼茶泡饭》一文中的石伏鱼,是连京都人都鲜少尝过的京都美味,而《夏日小点》一文中的“雪虎”“锦木”“白瓜皮”“鲣鱼中落味噌汤”等,则是简单、地道又质朴的京都小品。
然而在异乡旅人的文豪们眼里,京都的却远不是上述那般亲切柔和,反倒是充满了愁思与牵绊。夏目漱石一生共造访四次京都。《抵京之夕》记载了他明治四十年(1907)第二次造访京都时的见闻及心境。“京都本是个孤寂之处……纵使数至百条,活了千年,京都依然孤寂吧……”时而这份孤寂里,还交杂着漱石怀念已逝故友正冈子规的思绪。
而大正时期的京都,记载在芥川龙之介的《京都日记》当中。这篇文章是他于大正七年(1918)造访京都时写下的见闻。在芥川心中,藏身于京都各处的竹林印象最为深刻。他眼中的京都竹林,不仅无刚健之气,还透露出脂粉气息。即便是有友人和艺伎相伴,他却能感受到喧闹之下难解的寂寥。“我离开东东京以来,在这豪华的茶屋里,首次尝到一股近似旅愁的寂寞情感。”
市面上有关京都的书目不胜枚举,谈及到了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亦或是各色的人和有趣的故事。人们沉醉于其千年时光沉淀下来的从容与风韵,在这里追忆往昔、慢度时光。《京都旧事:古都尘封的日与夜》这本书却另辟蹊径,透过百年文豪的经典之笔,多维度地描绘京都之貌。透过此书,你可以穿梭多个时空,去感受京都的历史、四季、美食。若是对作家的生平经历稍做了解,你便知道这绝不是一本旅行生活类的读物,也不是关于历史的轻科普。其以“京都”为主题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多面情绪和深度思考,值得反复品读玩味,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