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这部长篇小说三个月内重印两次,让读者“看清楚草木们在暴风中翻滚的样子”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4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第一个十月》是著名作家孟宪明潜心五年创作的长篇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的反特故事。作品塑造的人物群像性格鲜明,特征突出,而故事情节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者看罢,爱不释手。这部规模宏大,86万字的作品,大象出版社从拿到书稿到最后出版,仅用时4个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心得是怎样的?专家学者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百道网通过本文为大家揭秘。

《第一个十月(上、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孟宪明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孟宪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影视编剧、民俗学家,著有文学作品十多部,影视剧本三十余部,专著三部。他的长篇小说《念书的孩子》《花儿与歌声》《双筒望远镜》等作品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斩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要奖项,入选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等重要图书出版工程。

2022年1月,大象出版社出版了孟宪明的新作《第一个十月》。本书以宏大的场景,把读者带回到1949年,与中国共产党的保卫人员一道,抽丝剥茧,捕获特务。一个个谜一样的惊天大案,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为新中国的诞生保驾护航的伟大历史征程之中。

一流作者成就一流图书,截至目前,《第一个十月》入选河南省2021年文艺创作重点工程、百道网2月好书榜,三个月内重印了两次,发行量超过两万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和《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等多位名家为本书撰写书评,邱华栋的书评被新华社读书频道转载,浏览量达到111.5万,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社长和总编辑牵头项目专班,从拿到初稿到出版只用了4个月

《第一个十月》是孟宪明潜心五年创作的长篇力作,它的出版也是大象出版社的一场攻坚战。大象出版社社长汪林中表示,2021年8月,孟宪明把80万字的这部长篇历史书稿交给大象出版社,由于作品扣合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节点,作者和出版社双方都认为,在10月1日即中国第72个国庆日前正式出版,正逢其时。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做出精品图书,是大象出版社面临的艰巨挑战。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影视编剧、民俗学家、《第一个十月》作者 孟宪明

为确保书稿顺利出版,大象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牵头项目专班,编辑、发行、营销、设计、校对、质检等环节组成了出版流程保障团队,专班工作日汇报,随时进行线上讨论,要求环环严格把关。最终,书稿在32天内付印。期间,按照全媒体营销方案,出版社和孟宪明配合,三天录制了35条图书短视频,在9月2日首播,随图书的出版在网上形成热点。此外,这部书稿申请CIP环节,被核为重大选题备案,在河南省局和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该社在两个月后拿到批复文件,2022年1月正式出版图书。2022年2月底,该社还印制了牛皮纸制珍藏版。

《第一个十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的反特故事。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6月15日,聚集了共产党优秀代表和各民主党派精英的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亚洲饭店召开,共商民族前途和国家大事,人民共和国开国在即。败退的国民党集团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向北平派出了大量特务,对共和国的诞生形成了重大威胁。共产党对敌人的行动早有准备,他们同特务斗智斗勇,不怕牺牲,艰苦卓绝,在共和国的第一个建国日前夕,把阴谋炮击天安门、破坏开国大典的中外特务一网打尽。

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月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和典型的历史事件,以生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共和国诞生之际的震撼与辉煌,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与根基。小说分上、下两部,共86万多字,规模宏大;故事以小见大,主题深刻,通过最底层人民的命运发生的深刻变化生动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变迁;作品艺术特色鲜明,采用章回体写作,故事动人,情节跌宕,心理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角度新鲜而独特;全书36章,内含36个谜语,谜语和故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和阅读兴趣。

《第一个十月》以塑造人物群像取胜,在人物塑造上性格鲜明、特征突出。孟宪明塑造了吴邑、罗山、梅东岭、于兵、鲁战凯和孙觅这样一组可歌可泣的保卫干部群像,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保驾护航,挥洒了青春和热血;在新中国宣告成立的那个夜晚,伴着礼花在天空的开放、歌声在城市的飞扬,操劳过度的保卫处长、老革命吴邑同志却“永远地睡着了”,人物形象令人动容。同时,孟宪明还塑造了一群小人物的形象,盗贼、警察、孤儿、厨师……孟宪明广泛关注当时社会底层人物,比如改过自新的小偷“田快手”、快人快语却命运悲惨的紫姐、中情局外围特工军火商人马斯利、一句话带三个“球”的底层特务郭闹闹……通过对底层人物的描写,揭示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伟大历史变革。小说生动描绘了我保卫干部如何依靠人民,抽丝剥茧,破获五路特务一个个谜一样的惊天大案,为新中国的诞生保驾护航。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

文学说到底是表现人的,“我想看清楚草木们在暴风中翻滚的样子”

一位熟人曾经告诉孟宪明,刚解放时的北京,年轻人都不会走路,一上街就扭秧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洋人也不会走路,以前他们趾高气扬,轧死了人都可以不管,现在走路都靠着墙根儿……孟宪明对北京的关注就始于此。后来他多次来到北京,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如果说《三十六声枪响》里我写父辈们对抗战的记忆,写出了老百姓抗日的正义感和合法性,那么《第一个十月》则写建国初期,写出了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感和必然性。因为,几千年的改朝换代,只有这一次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我熟悉下层人。面对风暴,被吹起来的常常是弱小的草木。我想看清楚草木们在暴风中翻滚的样子。”孟宪明说。在书中,保卫处长吴邑、主人公罗山、被捡了两次的孤儿、在延安长大的烈士的女儿,还有那些小偷,田快手、开北方,虽然他们是“下层人”中的“下层人”,但仍然不缺少良知良能,不缺少忠孝节义。

孟宪明对文学的认识是,“文学说到底是表现人的”,在《第一个十月》里,他紧紧地盯着人。虽然孟宪明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故事的曲折与讶异;写了几千年中国很高级的饮食文化;写了天安门城楼硕大壮美的红灯如何制作和张挂;写了共和国成立时的第一面国旗如何绣制并由此引出的惊天大案;写了老北京的民间生活,写了坐狗的,拉车的,送老衣的带子,梅红色的果签……但他知道,这只是表现人物内心与情感的一种手段。他表示,根据他的经验,如果只盯着故事,就算写得柳暗花明,但很难动人;如果盯着人的情感、悲欢,一下子就感动了自己。例如,《第一个十月》中写了四对真真假假的恋情,罗山和孙觅的纯洁是正常的;金小荷对梅东岭虽则有预谋,但小荷的遭遇和真挚还是让孟宪明难过;那个给人做佣的紫姐爱上了特务张广才……他认为,故事是一棵树,高高地挺拔着,而小说的魂灵则是开在树上的花,人物的心灵展现才是花朵。

孟宪明介绍称,这部作品他写得很顺,常常忘了吃饭,半年多就写出了第一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孟宪明所做的几十年的准备全都派上了用场。“我喜欢放稿子,就像我娘蒸馒头,面和好了总要放一放,叫‘醒醒’或者‘赏赏’,然后才能上锅蒸馍。这一放就是四年。”2020年初春,孟宪明开始修改文稿,一遍一遍地改的过程中,他既放松,又有幸福感。今天出版的这是小说的第五稿。

孟宪明对于作品有自己的倔强和追求,他不愿意重复自己,内容上不重复,形式上也努力不重复。“当我发现或者我感觉到可能在重复自己,立即就放弃这次的写作。”《大国医》他用的是药名做标题,精准而诗意;《花儿与歌声》用文字、花草、曲谱三种元素做章节,有音乐多重奏的感觉;《大荷花小荷花》用的是水生博物志的写法;《三十六声枪响》是捕捉了主人公弥留之际混乱的意识活动;这次的《第一个十月》孟宪明也做了个新尝试,他采用章回体来创作。

“章回体虽然是个老形式,但我想试一试这种写法,体会一下先辈们的创作心路;体会一下,这种形式,为什么不被今天的作家所看好和使用。”孟宪明一开始动笔,就发现了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坦露故事。它不像西方的小说,努力地把故事藏起来,章回的目录就把故事告诉了读者,所以章回体要求高级的故事讲述,九曲回肠,险象环生,出人意料,一下子唤醒读者对生活的开拓感和传奇感。孟宪明认为,章回体是对作家故事才能的挑战,不会讲故事,就不要碰章回体。为了增加《第一个十月》的故事性、隐秘性和可读性,他把“有诗为证”制作成三十六则诗谜放在篇首,以增强其章回体的形式感,这体现出了他创作小说的文体意识。

深刻展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现实

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表示,《第一个十月》在三个方面给他留下突出的印象。第一方面,在历史真实的呈现方面,这部作品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小说题材反映了建国第一个十月的样貌,这一选题视角非常好,表达出建国初期的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所以这是一部对国家、对共产党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致敬的作品

《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 郑州分部

从作家的创作来说,本书回应了历史对文学的呼唤,是孟宪明向历史交的一份答卷。吴义勤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1年中国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通过文学书写过去的重大历史主题,是当代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关于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中国虽然有《建国大业》等影视作品,但是长篇小说非常少,孟宪明写出了这段历史的真相,写出了中华人民的精神风貌,写出了建国初期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体现出了一种“大历史观”。

“这段历史对文学来说是一片富矿,我们要用大的历史观、时代观去开掘。要反对对历史的戏说、消解,甚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方式。《第一个十月》这部小说就是对历史的正面书写,是立足史实的正确表达。”吴义勤说。

第二方面,《第一个十月》是一部好看、耐读的作品,它的情节流畅,线索精彩,扣人心弦。小说有厚厚的两本,但是吴义勤拿到手上后两天就把它读完了。“通过这86万字,我觉得孟宪明把握题材的能力、驾驭故事的能力、架构线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都值得称道。”

第三方面,人物塑造成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让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很多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人物是解放军战士,中国建国时期以吴处长、罗山等为代表的天安门警卫队的战士、侦察员和敌人斗智斗勇,作品对他们的形象刻画,以及对他们的智慧、勇气、牺牲精神的刻画非常成功。同时,孟宪明以群像方式刻画了一系列反面人物。一方面是国民党特务和国际特务,这两条线索的坏人角色众多,特点鲜明,而且都很有文学性。“在所有反面人物里面,我觉得最成功的,一个是褚一魁,阴险狡诈,恶到一定程度;还有就是一些小特务,比如老张和哑巴,包括金葵花、金小荷,小说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形象复杂的一面。

2022年4月17日,在《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多个方面研讨了《第一个十月》的创作意义和出版价值——小说深刻展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现实,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让读者感悟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内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是百年大党,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第一个十月》的出版,可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文学表达。

《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 北京分部


《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 郑州分部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认为,孟宪明是中原作家里的民俗专家,多年专注民俗,成绩颇丰,处处不忘民俗学者的身份。几年前,他的长篇小说《大国医》《念书的孩子》《三十六声枪响》里的民俗成分在栽植,今天的新作《第一个十月》依然加入了民俗成分。民间文化一直是中原作家的源泉之一,是孟宪明笔下传统谜语形式和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文学形式的再现。

一路艰辛,一路风景。汪林中表示,《第一个十月》的出版是大象出版社践行精品立社,品牌立社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该社积极打造主题出版的重大举措,未来,他们将继续守牢初心使命,打造更多的优秀的出版产品。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