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这位中国历史剧最强编剧,对人性与孤独的把握令人叫绝!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4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刘和平是国家一级编剧,也被称为历史剧“最强”编剧,花城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了囊括他四部作品的《刘和平作品集(精装典藏本)》。著名作家、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在给这套文集的推荐语中说:“刘和平既是绝活艺人,又是精神旗手。他的剧艺叙事好看且耐看,给历史复盘,为人性还魂,深刻剖示世道兴衰之谜,传承着一种美学上日见稀缺、却必定历久弥贵的风骨与诚恳。”

《刘和平作品集(精装典藏本)》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刘和平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刘和平生在一个戏剧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舞台剧编剧,母亲是舞台剧演员。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以及饱读诗书的熏陶积淀下,结合自身对历史的敬畏心与独到的文化创作视角,刘和平在对待历史题材创作的态度上,一直带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因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史和哲学史都下过功夫,刘和平的作品内涵丰富,往往让观众观赏之后,回味无穷。

2022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刘和平作品集(精装典藏本)》,囊括《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和《北平无战事》四部经典历史剧原著小说、剧本。其中,《大明王朝1566》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被历史学界公认为是“对历史学的研究和阐述已达到史学研究的前沿”;《雍正王朝》讲述的是雍正皇帝成功改革以郡县制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与自耕农制度之间巨大的矛盾;《北平无战事》是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原著小说,讲述中国命运转折关口的史诗巨作;《李卫当官》讲述的是出身卑微的李卫凭借他的机智与歪才在朝堂争斗与理想之间开辟出一条另类的成长之路。

刘和平一直在写历史题材电视剧,他认为,这离不开我们国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厚的历史叙事资源,离不开悠久的重史传统。在对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现和对历史人物的重新阐释中,历史剧往往寄托着后人对历史的感悟、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和复杂人性的关照、揭示。每一代人都在重新解释历史。随着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人们都会对历史人物和当时发生的人与事有更深层的了解。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一段话,让刘和平感触极深:“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了解之同情,这就是刘和平的历史观。他表示,研究任何一个阶段的人和历史,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然后站在“同情”的角度,不要轻言批判和否定。“此外,不要简单地说什么时代发生了哪些事情,而应该更多地去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思潮,这样才能更接近于历史的本质。”他说。

刘和平的作品魅力源自何处?其创作理念是什么?他是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让史剧做到格外“真实”的?

国家一级编剧 刘和平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在大河文化中探寻个体责任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可以把人类的文化分成三大历史文化形态,分别是大河文化、海洋文化和草原文化。大河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内向型的农耕文明,所以中国就是典型的大河文化,而且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都以大河文化为代表,并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春秋时期,中国大一统之前,曾经有两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有话语权的贵族们有贵族精神,没有话语权的中下层的人有骑士精神。如果用两个字说,贵族精神表现就是“礼”:讲礼,讲规范;没有话语权的人讲“义":义气、道义。而在大一统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家哲学和儒学精神作为大一统汉王朝的国家哲学和国家精神。这是一种维持中华民族生存了两千多年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培育出了士大夫精神,特别尊重知识,特别尊重人才,以读书人的思想为国家的思想,以读书入的行为作为规范大家的行为。而所谓的士大夫精神可以概括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刘和平所言:“在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这个民族在逐渐丢掉几千年来大河文化留给我们的历史精神遗产,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许多中华民族的传人不愿看到的……”所以,刘和平的这三部作品都是以大河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历史文化形态。

《雍正王朝》往前推进剧作的每一个情节,从治理黄河水灾、追缴国库欠银、九子夺嫡、改革税收政策、推行摊丁入亩法、八旗议政等等都是建立在传统农耕文明这个大前提之下的。而雍正皇帝本人作为一个满人皇帝,却以儒家文化治国,重视科举,重用汉臣,特别是对张廷玉的重用,都凸显出雍正和清朝对于人才和知识的尊重,从该剧中也能看出刘和平对于大河文化士大夫精神的体现和传承。

《北平无战事》所处的历史时期则是在鸦片战争裹挟着工业文明敲开中国农业文明大门后,中国文化进入快速转型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解放思想的洗礼,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也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人理事国之一,俨然一副世界大国的姿态。但中国的国情实际上仍旧停留在大河文化和农耕文明下的状态,名义上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实际上是军阀割据,一人独裁,整个中国仍然处于家天下的状态,政治方面是蒋家独大,国家财政大权是孔宋两家把持,而国民党党务机构则有陈家两兄弟掌控。同时在剧中方孟敖的贵族精神和骑士精神的展现也正是几千年大河文化下结出的丰硕果实。

《大明王朝1566》里就更为贴切地抓住了大河文化历史文化形态下的特征,在情节方面,编剧刘和平对于这段曲折离奇的历史细致的描述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大逻辑下的。剧中两个推进剧情发展的最重要的事件:“改稻为桑”政策和胡宗宪带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事件就鲜明地展现出了大河文化在面对海洋文化冲击时拼命反抗的状态。而剧中海瑞则是大河文化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士大夫精神最形象的代言人,他刚正不阿,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明王朝1566》剧照,倪大红饰演严嵩

在刘和平心中,虽然个体在时代的大潮下不过是沧海一粟,显得十分无力和被动。但是即使在一个无力的时代,只要依然还有人身体力行去坚持表达那些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出的优秀民族精神,那么也许就能够让整个时代产生一丝撼动,更能够让整个民族为之自豪。这不仅仅是一种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更是对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的至高赞赏和追求。刘和平的剧作强调的并不是简单直接的道德水平,更不是讨论是非对错,而是在探寻着更为深刻和广阔的责任。

坚持以“人性”为纽带的大历史观,以历史精神关照社会现实

美国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说过,“文化领域的真实功能,在于把具体世界里的诸般现象以镜像的形式反射在自身之上。这些形式包括虚有其表的假意类同,批判讽刺的尖锐控诉,以至于透过一种乌托邦式的创楚痛斥现存世界之腐朽。”历史剧的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地试图去干预历史真实,从而寻求更好的艺术效果,来体现艺术真实。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历史题材剧作中寻找和把握到一种历史精神,一种能够让当下的我们把历史同新时代的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的精神,从而让当代人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而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充当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然闪闪发光的普泛的人性,一个优秀的历史正剧文本应该以此作为历史与现实“对接”的纽带。

可以说,“大历史观”就是指从个体人物的人性入手,建构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从而用历史的科学精神来关照社会现实,并传承历史精神。

《雍正王朝》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将镜头聚焦到胤稹这个改革者的人物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改革者。胤稹眼前需要面对的是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各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虽然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形式,需要他付出超人的精力和智慧,才有可能完成改革的重任。而且即便他完成了改革的重任,因为他打破了现有的秩序以及得罪了大多数的既得利益者,很大程度上也会让他遭到人们的误解,甚至会臭名昭著。刘和平着眼于胤稹的内心世界,突出了胤稹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从而让当下正处在改革时代中的观众有了更多的共鸣。

这得益于刘和平坚持着“大历史观”的理念,将当代人的所思所想和时代逻辑融入到了古代的人物身上,使历史人物雍正走出了概念的躯壳,获得了鲜活的生命。这让更多的观众对历史上的雍正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让处在当下改革时代的人们会对当代的改革家多一丝理解与认同。

《大明王朝1566》同样也是因为刘和平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才得以在观众心中引发强烈共鸣,获得高口碑。这部剧通过表现“三大权力交锋”来折射嘉靖、海瑞和内阁成员的“困境人生”,通过一个王朝的兴衰来抒发当今文化转型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正如刘和平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有助于今天重新认识历史。嘉靖二十七年不上朝还能紧握军政财大权,这种体制的背后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本质,时代要求研究它。”《大明王朝1566》通过表现人性如何在权力的网络中彰显或扭曲,从而大胆质疑和无情拆解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家国不分”的权力体制。同时也通过塑造海瑞精神这把利剑借古讽今,表达出对于当下缺乏海瑞精神的痛心,以及强调海瑞精神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大明王朝1566》剧照,陈宝国饰演嘉靖

在《北平无战事》当中,刘和平依然没有忘记关照社会现实,剧中的追查北平贪腐案情节就映射了当下的时代和社会贪腐现象严重的问题。而刘和平在剧中核心要凸显的便是方孟敖和梁经伦身上的中国传统骑士精神,这也正是基于他在创作上的“大历史观”理念。正因为刘和平秉承高屋建领的“大历史”观,在“大历史”背景上描绘一个濒临崩溃的政权如何自救以及为何无法自救,才让《北平无战事》脱颖而出。

塑造的人物都是孤独者,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批评家谢有顺认为,“文学是个体叙事……对于我们这个长期被历史总体性支配的民族来说,如何把个人从‘群众’中拯救出来,使之获得个体的意义,这是文学的基本使命之一。”刘和平在自己的剧作中始终坚持探究复杂人性,到了后期,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关注的面也越来越广,不再仅仅局限于探讨大人物,而是把眼光放到了一些可能无法在历史上留名的小人物身上,从他们的身上探讨人性的复杂——这样其实更有说服力。

例如,《雍正王朝》里的胤稹并不像其他影视剧那样,把胤稹脸谱化成英明神武的贤君或者是弑父杀君篡改遗诏的腹黑人物,在刘和平笔下,胤稹会故意装病逃避康熙委派给他的追查刑部冤案的工作,也会秉公执法追缴户部所欠银两;他既会对一个侍女乔引娣流露真情实感,也会在明知道年秋月另有所爱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这桩政治婚姻;他既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改革先驱,也是一个独断专权的强硬领导。

同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被塑造成了一位圆形人物,他知人善用、抵御倭寇、惩治贪官,但同时他也独断专权、迂腐狡诈、迷信方术,是一个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而海瑞在剧中虽然看上去是一个“道德境界的孤独者”,道德完美,没有瑕疵,但实际上刘和平笔下的海瑞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的自私、狭隘和不懂变通,看到他在感情生活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在《北平无战事》中描写的方孟敖就更是充满着复杂人性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该剧中除了描述了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在北平和平解放事业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外,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一批身处特殊战争年代下的中共地下党员、爱国师生代表和国民党各方势力代表。他们称不上是英雄,没能名留青史,但个个都是有血有肉,都值得被尊重和铭记。

再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刘和平对于复杂人性的把握也是越来越准确。《雍正王朝》一剧中,雍正的对立面是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他们以权谋私、煽动朝纲、犯上作乱等,“八贤王”美名的背后尽是见不得人的无耻勾当。通过这种正反对比更衬托出雍正的正面形象,形成非常明显的二元对立关系。而在《北平无战事》中,刘和平没有继续再沿用如此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将影视作品中传统意义上被直接定性为反面人物的国民党方面的人物角色都描写地有血有肉、绘声绘色,所以剧中有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国民党人员,有如军统出身的马汉山这样重情重义的贪官,也有像北平警察局局长徐铁英这样老奸巨猾一心谋私但也照样出尽洋相的大反派,更有像梁经伦这样为报知遇之恩不惜双面卧底的经济学家,和曾可达这样誓死效忠为国为民的理想主义者。还有方步亭、何其沧、方孟韦等,他们虽然都在国民党内担任重要职务,但都没有助纣为虐,个个忧国忧民、有情有义。

可见,刘和平的剧作一直坚持探究复杂人性,并且逐渐深入。他既做到了尊重历史,妥善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又通过不断挖掘人性层面的闪光点让人物更饱满,让观众更易产生共鸣。刘和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塑造的人物都是孤独者,自己创作时进入到一个孤独的状态和境界,才能与这些孤独者对话。”无论是《雍正王朝》里的雍正,《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与海瑞,还是《北平无战事》中的方孟敖、梁经伦、蒋经国等,他们都是十分孤独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刘和平在经过对历史人物深刻思考后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

刘和平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是在把握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形态的基础之上,表达对现实社会和复杂人性的关照,以及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而这,其实就是刘和平推崇的陈寅恪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文除了花城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外,还参考周泽宇的文章《“孤独者”:刘和平历史正剧人物形象研究》,薛莎莎、李宇清、刘延霞、张晓博的文章《刘和平访谈录:传统文化仍是我们的精神命脉》,钟一的文章《编剧刘和平的坚守与底气》。)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