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100多年前,梁启超非常关注教育和青年。当时,他在多个场合讲演中提到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自救。这些讲演放到当下,对年轻人也大有裨益。于是,100多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书中梁启超金句频出,观点犀利。百道网专访本书责编刘海滨,解读梁启超其人和他的三十场讲演。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梁启超 著,彭树欣 选评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智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中国这种饥荒,都闹到极点,但是只要我们知道饥荒所在,自可想方法来补救;现在精神饥荒,闹到如此,而人多不自知,岂非危险?”——这是梁启超对一百年前的90后、00后所发出的呼吁。他的话也适用于当下的年轻人。
2021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本书全面收集梁启超关于教育和青年主题的讲演稿,时间跨度为1914年至1927年,共30篇。
总结梁启超的思路,虽是针对中国教育和青年的现状,但放眼于世界范围和人类文化进程,指出中国文化的特长在于心性修养,恰恰可以救治现代性的弊端,根除教育的弊病,“即此一分家业,我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无二的至宝”,我们应当好好继承,不但“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并可以救他们西人物质生活之疲敝”。使得青年开阔心胸,树立自信,进一步向传统经典的自家宝藏中寻求修身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的责任编辑刘海滨是如何结缘梁启超的?梁启超的这三十篇讲演,是想向青年们传递什么?梁启超的精神在今天有哪些意义?百道网专访了刘海滨。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责编刘海滨
由“修身三书”结缘梁启超:他是个非常“年轻”的人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并不是刘海滨首次策划梁启超的相关图书,他和梁启超的结缘开始于几年前。一天,刘海滨的老朋友,长期致力于梁启超思想及儒学研究的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树欣和他闲聊。彭树欣谈到,通常大家对梁启超的印象是“广博”与“多变”,例如他又搞政治又做学问,而且个人命运、学术思想、政治主张一直变化;然而,有一个研究视角一直缺乏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那就是梁启超始终未变的修身之学。
梁启超
修身之学是什么?刘海滨认为,它所指的就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做人为本”,“修身”两字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刘海滨在彭树欣的介绍下,发现梁启超的修身之学是贯穿其一生的线索,值得做文章,于是两人开始策划“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2016年,他们二人合作的《梁启超修身三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分别是《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是梁启超编订、整理的关于修身与教育的参考书。
在出版《梁启超修身三书》之后,刘海滨和彭树欣顺着“修身”这一思路,计划继续充盈“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他们特别关注梁启超生涯后期——从他1912年自日本回到中国,到他去世前约17年的时间里和教育相关的思想内容。1912年到1917年,梁启超担任民国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务,同时展开演讲等和教育相关的事务。1917年,梁启超退出政坛,此后便专心投入教育事业,传播修身之学。梁启超生涯后期的教育事业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部分。
2020年5月出版的《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是“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的第四本书,全面收集了梁启超给儿女的书信、家庭讲学文录、自述和对亲人的怀念等内容,完整体现了梁氏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而在学校教育上,一方面,梁启超一手筹划和组建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另一方面,他非常投入地在全国各地通过演讲的方式教育学子们。“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的第五本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就收录了梁启超倾注全部热情的三十场讲演,他讲了教育的出路,讲了青年的自救。
在策划“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时,刘海滨对梁启超最深的印象是“年轻”二字。他表示,梁启超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功成名就,十分繁忙,但是从《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和《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中看出,他是一个心态年轻,对时代保持高敏感度,对世界保持着敏锐的觉察和多方面兴趣,时刻精神焕发的人。“而这种长久的‘年轻’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梁启超提升精神境界的修身之学。”刘海滨总结道。
演讲目的:唤醒青年的自觉,让他们拥有文化自信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是70后梁启超,越过80后的“新青年”对90后、00后“新新青年”的苦口劝诫,良心呼吁。刘海滨表示,梁启超在这些演讲中主要想跟青年们说两个要点,一个是唤醒青年的自觉,一个是建立文化自信。
梁启超认为,当时的教育走“偏”了,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精神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未来社会人才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会导致一系列青年自身的成长问题。梁启超痛切感到彼时教育的弊病,他每到学校讲演,则号召改变学校“贩卖知识杂货店”的现状,创造新学风,即学习知识培养智慧之外,还需要修养人格、锻炼身体,此对应于儒家讲的智仁勇,用现在的话说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梁启超建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希望平衡知识和精神两方面的教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的风气也已经完全向知识化、技能化转变,这种风气一时难以改变,这让梁启超深感自己势单力薄,前路漫漫无期。梁启超认为青年是不能等的,他们不可能等学校都改造好了,再去接受教育,不能等别人来救自己,而是必须学会自救,也就是唤醒自觉。他觉得,如果青年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方法进行精神成长,那即使在这种不太好的环境中也能成长为很好的人。
另一方面,梁启超在演讲中还指出了青年进行精神成长的方法,即传统文化当中的修身之学。梁启超极力赞美儒家和大乘佛教,取其会通,认为儒佛“共同目的,都是愿世人精神方面完全自由”,教人将精神的自我束缚解放净尽,“顶天立地,成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基于贴近时代生活便于着手的考虑,他在演讲中则会更多介绍儒家的方法。
梁启超在讲演中常以先贤作为楷模激励青年,指出他们都是以修身之学为根基,有精神的成长和成熟,才会有事业的成功,例如他推崇的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以及他早年最得意的弟子蔡锷。最后,梁启超表示,当你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之后,就自然会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当你的人格挺立、精神充足后,就有了自信,自然而然也会有文化自信。
救救精神饥荒!一百年后梁启超的声音依然振聋发聩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于2021年4月出版,据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本书的影响力指数达到1210。刘海滨指出,青年和教育一直是大众非常关注的社会话题,可以说,这本书的影响力较高除了因为内容好,还在于本书在策划时期就遵循了和时代相结合的思路,具有话题性。
“你会发现我们现在和教育相关的‘鸡娃’‘空心病’‘知识焦虑’‘躺平’等网络流行语,在这本书里都有对应的解释或解决方法。书里的问题依然是我们现在关注的焦点,梁启超的声音跨越了一百年,如今听来格外温暖、振聋发聩。”刘海滨说。他举例,当下的“知识焦虑”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知识不够,而是因为精神的空虚。这正应验了印在《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腰封上的梁启超的这句话: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在本书的《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这篇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中,梁启超严厉批评了现代美式教育所造成的“精神饥荒”的状态——“忙”,从生忙到死,使人变成消化面包的机器或供给宇宙间物质运动的燃料,从而丧失了人的精神价值、人格尊严,使人无限地苦闷、彷徨和失望。如今社会更是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一片繁荣,但造成了人的高度的“忙”以及情绪上的“烦”,丧失了生活的悠闲和精神的快乐。“故梁启超的批评似乎更是对我们当代而发,他提出的人生观或许能为我们忙碌而迷茫的人生提供一个指南。”本书编者在题解中如是说。
除了《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让刘海滨印象深刻,特别推荐阅读的还有《蔡松坡与袁世凯》《最后的谈话》《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这几篇演讲。其中,《蔡松坡与袁世凯》是梁启超在清华大礼堂做的演讲,梁启超从生动地比较蔡锷(蔡松坡)和袁世凯这两个人入手,分析“护国运动”的胜利,即武力弱小的一方蔡锷之所以战胜武力强大的一方袁世凯,本质上是因为蔡锷的人格修养达成的。刘海滨表示,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观察现实,从为人处事、修身的角度获得借鉴,受益匪浅。
蔡锷(蔡松坡)
《最后的谈话》是梁启超生病住院前不久,和清华研究院学生同游北海公园时的谈话记录,话语比起演讲稿来得更亲切。本篇中梁启超回顾了自己在清华研究院的三年经历,并抒发了一些内心感慨,体现了梁启超如孔子一般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中,梁启超系统讲述了王阳明的学问和人生经历,特别是王阳明的精神。“我个人有哲学背景,从专业角度来说,我认为把这篇放在现代学者的专业论文当中比较,它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领会王阳明的学问和精神,总结他的修身方法上,现在的研究也未必超过它。而且与哲学论文相比,这篇演讲稿更通俗易懂,并且结合了自身体验,富于情感。”刘海滨这样赞叹道。
除了三十篇内容深刻、丰富的讲演,本书的亮点还有彭树欣的介绍图书背景的导读,以及刘海滨亲自写的一篇名为《哀鸾孤桐上,清音透百年》的代前言。这篇前言深入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本书在梁启超一生中的地位,以及本书中众多演讲的大时代背景,语言白话、生动,有助于读者理解梁启超的精神和他所传达的思想。前言的题目改自伟大的佛经汉译先驱鸠摩罗什大师的一句诗——“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刘海滨觉得这句诗体现的不流凡俗的精神和梁启超的精神十分契合,而他又结合一百年后的当下这一时间点,将“九天”改成了“百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所以刘海滨未来的编辑出版工作还将立足于传统文化。他喜欢把传统文化和当代读者关联起来。“就像《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我希望做出更多接通传统的源头活水,同时把传统文化资源变成现代读者能够读得懂而且用得上的书。这就是我这些年来和以后做书的总体思路。”刘海滨说。
(责编:肖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