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佘江涛专栏】佘江涛不仅对出版行业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对音乐也有独特的品味和欣赏。本文是他对序曲和随想曲的赏析和感悟。百道佘江涛专栏文章来源于“佘江涛的江和涛”,作者佘江涛。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江涛
第一部分 序曲
(一)格里高利圣咏
1.目前能听到的最早西方音乐是各种地域的基督教圣咏;
2.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罗马教会圣咏和各种基督教圣咏(主要是高卢圣咏)的融合;
3.采用格里高利圣咏之名是因为这位教皇在七世纪对罗马教会圣咏进行了汇总,实际上这一圣咏是格里高利和其之后罗马教会圣咏的汇集,共计3000余首;
4.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音乐文献可追溯的源头;
5.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的合唱,所以又称素歌plainchant,有别于后来的复调合唱;
6.好不好听,自有耳朵和灵魂回答,格里高利圣咏网上资源很多;如果觉得传统的格里高利圣咏枯燥,自己也不是圣咏的原教旨主义者,可以选听英国当代格里高利合唱团的曲目,它们是传统格里高利音乐风格和现代创新的结合。
(二)中世纪世俗歌曲
游吟诗人troubadour的音乐是可以听到的最早的西方世俗音乐。12、13世纪游吟诗人不同于19世纪的流浪歌手,大多出自名门贵族。高尚理想爱情、美女偶像崇拜是音乐和歌词的主题。将这些世俗歌曲与格里高利圣咏混听会能让人体会到中世纪精神世界的二元性,以及任何时空的人都存在的身体和灵魂的二元性;并部分修正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开始的对中世纪世界单一的黑暗描述,这一描述对恩格斯影响甚大,并通过恩格斯对我们认知西方中世纪影响巨大。
(三)J.A. Schmeller在1847年收集出版了中世纪拉丁语与德语的抒情诗集Camina Burana,许多诗歌都在中世纪被吟唱。这些诗歌深藏在巴伐利亚修道院内,历经数世纪不为人知,它是目前所知保存最为完整、也最具艺术价值的中世纪诗歌集。其中对10世纪末到13世纪初狂放生活的描绘,以及世俗感情的宣泄令人震惊,使人不得不对中世纪有新的观感和遐想。卡尔·奥尔夫把其中的24首诗配上音乐,成为20世纪最令人颠倒神魂的合唱与管弦作品——Camina Burana。
(四)来自德国宾根的希尔德加是12世纪最具有个性的、单声部圣咏的作曲家。不仅在中世纪独树一帜,而且她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也是稀有的、十分重要的女作曲家。不过在中世纪出现这样一位杰出的女音乐家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她的音乐是仙乐,和当地最好的雷司令葡萄酒匹配。
(五)复调音乐脱胎于单声部合唱音乐(主调音乐),从9世纪简单的奥尔加农开始,一路走来,进化的形式、众多的作曲家和曲目,只有行家才能列数,但它发展到16世纪的帕莱斯特里拉那里,可谓登峰造极,见到了自己的喜马拉雅山。帕莱斯特利拉是那个时代的贝多芬。他的《教皇马塞利弥撒曲》是珠穆朗玛峰,其中的《慈悲经》Kyrie是珠穆朗玛上的第一缕阳光。the Tallis Scholars合唱团在演唱中世纪复调音乐上无人可及,为听众挖掘了大量复调音乐的宝藏,当然它演唱的此曲绝对首选。
【佘江涛推荐书书单】点击链接查看:http://m.bookdao.com/mybook.aspx?id=146212
第二部分 随想曲
第一首:莫扎特 《忏悔者的庄严晚祷》 Vesperae Solennes de Confessore, KV339的《赞美我主》 Laudate Dominum。最柔美的线条表达无比的虔诚。莫扎特在其中展现了其歌剧优美的旋律,同时独唱与合唱交响辉映,并大胆地使用和声技法,这在他之前的韩德尔或巴赫的宗教合唱作品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三十年前第一次听见新西兰女高音卡拉娃演唱此曲,耳朵就被彻底击溃了。
第二首:维瓦尔第《经文歌》(motet)的《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 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它在众多的维瓦尔第的圣乐中属于旋律最美的,除织体和和声之外,旋律不亚于莫扎特的《赞美我主》,尽显巴洛克时期威尼斯的妩媚。常听此乐,贪婪、虚荣、恐惧、嫉妒之心可以有效抑制。
第三首:韩德尔《弥赛亚》的《他降临的日子谁能承受》,《哈利路亚》就不推介了。弥赛亚中的美妙旋律和优秀版本比比皆是。新教圣乐旋律充满市民气息,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许多旋律容易上口,在传播上比天主教圣乐更能打动广大人心。
第四首:巴赫《圣诞清唱剧》的第一天第一首《欢乐吧!狂喜吧!让这些日子充满荣耀》。在巴赫大量的cantata(康塔塔,小型合唱曲)和几部大型宗教合唱曲(清唱剧、弥撒曲、受难曲)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市民投入而虔诚的宗教生活,但巴赫写得那么多,宏伟或柔美的曲子比比皆是,完全是一位体现“辛劳在我、荣耀归主”精神的新教音乐家。目前巴赫圣乐版本最好的是艾略特·加迪纳的和卡尔·里赫特的。前者写的巴赫传《天堂城堡里的音乐》以及所拍的巴赫专题音乐片也非常有影响。传记中文版已经出版。
第五首: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Stabat Mater的第一曲。18世纪初的佩尔戈莱西在世26年,能写出如此不朽的名曲,可以想见当时意大利的音乐氛围和作曲家不凡的天分。
第六首:阿莱格里《求主怜悯》Miserere。复调音乐精华甚多,17世纪的杰作是阿莱格里《求主怜悯》。九声部的织体让灵魂缓慢上升,无法坠落。莫扎特的k.85《求主怜悯》深受其影响,孟德尔松认为此声应是天堂来。据说莫扎特幼时,进教堂两次听此乐,过耳不忘,回家就记下了总谱。一部伟大的作品就这样从封闭的教堂里泄漏出来。估计莫扎特入天堂第一所见,就是阿莱格里。似乎美国电影《变脸》最后复仇一段也引用此曲,成了替天行道的声乐背景。此曲优秀版本甚多,是复调音乐中的popular music。阿莱格里作此曲时处于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初期,他属于作曲风格保守的罗马音乐学派,为保守阵营提供了不朽杰作。
第七首:莫扎特《c小调弥撒曲》的《慈悲经》Kyrie。合唱和女声交相辉映,合唱部分雄浑有力,完全没有莫扎特的味道,两分四十五左右之后进入的女声的柔美唱段是典型的莫扎特歌剧咏叹调,到了五分钟左右,女声的线条发展到美崩的极限。
第八首: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第五乐章。合唱和女声交相辉映,合唱部分作为背景衬托,把女声从暗的背景突出出来,犹如伦勃朗的油画。《德意志安魂曲》写了11年,此第五乐章是勃拉姆斯母亲去世后两年完成的,也是最后完成的乐章。死亡也可安详和美,只要有信仰。
第九首: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第二乐章。坦然向死而生的力量来自信仰。“凡有血气的,都如衰草,所有他的枯荣,都如草上之花。草会凋残,花会谢落。”最有超越生死说服力的合唱曲。
第十首:加布里埃尔·弗雷《安魂曲》的《仁慈的主》Pie Jesu,此曲是最柔美的女高音圣乐,想不到死亡的恐惧。
确实庸俗,用十和十的倍数来选所谓的必读书籍和必听音乐。其实清单应该是没有限定的、自然的,它是一条长河。十之后再加五首。
第十一首:根据塞缪尔·巴伯的《柔板》Adagio改编的《羔羊经》Angus Dei。巴伯是一曲成名和永垂的典范,此曲是20世纪最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味道的极品。
第十二首:罗西尼《圣母悼歌》Stabat Mater。罗西尼到四十岁已经如日中天,似乎无事可做。这首曲子让他再上新峰。它与威尔第《安魂曲》是19世纪意大利宗教合唱的双峰。此曲第二乐章男高音咏叹调《她那颗哀伤的心》,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威武雄壮,富有戏剧性,让人仿佛聆听罗西尼歌剧男高音的演唱。
第十三首:巴赫《b小调弥撒》的《荣耀经》Gloria第一曲《荣耀归主》。五声部辉煌交织,动态十足,螺旋上升,只讲述一个信仰:辛劳在我,荣耀归主。
第十四首:莫扎特《安魂曲》的《末日经》Dies Irea,又叫《震怒之日》。此曲力拔天地。一切在黑暗中挖空心思的、在凌晨时狂犬飞奔的、难眠于算计他人的、分裂于补偿自身残缺的、沉湎于伤天害理的人都终得恶报,不是此生,终归来生,接受末日审判。这里能一下听出莫扎特愤怒的呐喊声,他撕碎了他一生的温柔。
第十五首:莫扎特《安魂曲》的《降福经》Benedictus,凡行善有为者、辛劳有功而荣耀不归己者、敢于罪己者都将得到赐福和安息。此乐章和前面一首推荐的《末日经》形成鲜明对比。
(责编:肖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