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佘江涛专栏】巴赫在世的时候只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家,作为作曲家他默默无闻。出版的作品甚少,即使出版也难以动销。他作为演奏家越是得到人们的注意和赞扬,作为作曲家就越受到争议。百道佘江涛专栏文章来源于“佘江涛的江和涛”,作者佘江涛。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江涛

巴赫在世的时候只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家,作为作曲家他默默无闻。出版的作品甚少,即使出版也难以动销。他作为演奏家越是得到人们的注意和赞扬,作为作曲家就越受到争议。这和古斯塔夫·马勒的命运何其相像。
尽管巴赫采用了意大利优美的咏叹调旋律,并借意大利音乐的简洁、平稳抹掉了德国音乐的棱角,但他没有充分更谈不上完全接受意大利音乐,一直保持着德国粗犷的风格。他在当时崇尚那波利柔美曲调的音乐界不为人知,名声远不如今天仅小有名气的台勒曼。意大利式娇媚的音乐,甚至花哨、肤浅的歌剧音乐在当时的德国甚为时尚,人们对严肃的音乐趣味十分轻视。特别是巴赫过世后,他受到了更为严重的轻视。在当时新的艺术风格中,他的复调音乐是在卖弄学问,他的宏伟艺术显得沉重,令人难以承受。对18世纪的听众来说,巴赫四个儿子——威廉·弗里德曼(最大的也是最受宠爱的)、卡尔·菲利普·艾玛努埃尔(发展奏鸣曲式的)、约翰·戈特弗里德、约翰·克里斯蒂安(被称为“伦敦巴赫”,最有才华的)——的名声远超过他。他们纤巧的洛可可风格更符合当时流行的艺术趣味。直到1801年巴赫的键盘乐圣经《平均律钢琴曲集》出版,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佘江涛推荐书书单】,点击链接查看:http://m.bookdao.com/mybook.aspx?id=146212
音乐史让丰富广大深厚的巴赫复活。犹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他的音乐成了后人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他过世后的几十年,他的儿子和学生都还牢记着他。浪漫主义时代与巴赫的激情、他的半音和声、庞大的结构、复调音乐的澎湃气势和壮丽辉煌建立了联系,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都为巴赫的复活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唱诗班指挥、室内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兼指挥。他作为一位管风琴大师的名声由此传开。在此期间他的创作体裁是比较全面的:管风琴曲、新教和世俗的康塔塔、室内乐、室内管弦乐。
1717—1723年巴赫在柯腾为爱好音乐的公爵利奥波德王子提供世俗音乐服务。因为王子是加尔文派,礼拜仪式只用简单的圣咏。这是他一生最悠闲自在的日子,创作了不少奏鸣曲、键盘独奏曲、组曲、协奏曲,洋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1720年太太玛丽亚·芭芭拉过世,这使巴赫突然意识到自己要继续创作宗教音乐,把心里深刻的信仰表达出来。
1723—1750年他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音乐指挥,也是莱比锡大小教堂的音乐总监,并成为圣托马斯合唱学校的教师和音乐督导。巴赫看重的是音乐总监和音乐督导的职责,而市政当局要求他扮演好唱诗班指挥和学校教师。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巴赫。这一时期他写作了200余首新教康塔塔以及大型的新教受难曲、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其中倾注的戏剧性和情感力量得到后来几代人的共鸣;他还写作了最伟大键盘独奏曲《哥德堡变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他完全回归自我的内心生活和精神需求,潜心完成他一生的总结工作《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
巴赫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位辛勤的劳作者,完成工作任务;也是一位辛勤的劳动者,完成“心”的任务。他是17世纪的古斯塔夫·马勒。
(本文编辑:肖歌;编助:安安)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