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高克勤:传薪者——上海古籍往事

作者:木之秋   2019年06月2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上海古籍出版社自1956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出版传承中华文明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著作,对新中国影响深远。在《传薪者——上海古籍往事》一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社长详细描述了这段历史。

《传薪者:上海古籍往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高克勤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坐落在幽静的瑞金二路,自创建之初便肩负文化普及的使命,出版传承中华文明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著作,对新中国影响深远。在《传薪者——上海古籍往事》一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社长详细描述了这段历史。六十多年过去,经过一代代编辑的努力,上海古籍出版社成为极具社会效益的老牌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 高克勤

群英荟萃:“三驾马车”“四大编审”

1956年,李俊民创立古典文学出版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1958年为统一规划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古典文学出版社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重组,名称改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下简称“中华上编”)。从古典文学出版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已走过60多个年头。在高克勤看来,得以立社,是因为有李俊民这么一位特别爱好、重视古典文学的创建者。

1986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高克勤一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因熟悉出版业掌故,被业内誉为“学者型编辑”。2018年,高克勤荣获“中国十大出版人物”奖。

高克勤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时,该社一共有6个编辑室,文学占3个,文学编辑占编辑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老社长李俊民特别爱好、重视古典文学,用人注重看学术成就,尤其珍视人才,网罗了一批在古典文学方面颇有专长的编辑。从古典文学编辑组延续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有前总编辑钱伯城及王勉两位先生。钱伯城先生今年已经97岁高龄,是《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里最年长的作者。王勉先生晚年用“鲲西”之名,在《读书》《万象》上发表了很多文章,谈学术、艺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位领导李俊民、戚铭渠、陈向平被称为“三驾马车”,裘柱常、吕贞白、刘拜山、于在春四人被称为“四大编审”。

值得一提的是,陈向平是李俊民的副手,抗战时在《东南日报》编副刊时发现了一个中学生人才——金庸。后来金庸自述,说他走上文坛的第一个老师就是陈向平先生。

这些老编辑、老出版人从事编辑出版时间很早,进社之前就在做相关工作,比如裘柱常、刘拜山早年就分别做过上海新闻报馆和《大公报》的编辑。“中华上编”期间,这些岁数大、资历深的老先生,是编辑室里的执牛耳之人。

《陈寅恪文集》:一流学术书的成书过程

《陈寅恪文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经典学术著作。图书出版于1980年初期,但是出版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陈寅恪先生是清华国学院的导师,著作不多。他写了很多文章,但所出专著只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三种。

这三本书在1949年以前完成,最早由岭南大学印刷。1950年左右,交付给一家文学古籍刊行社印刷,但印刷得并不好,错别字较多,陈寅恪就想重印,于是联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因为陈寅恪的学生陈守实和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相识,便向出版社传达了陈寅恪的想法,从此就有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故事。

从1956年到1965年十年间,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陈寅恪来往的书信有十几封之多,收录在《传薪者——上海古籍往事》,反映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陈寅恪反复洽谈稿件出版事宜的过程。此外,该社还收录了十几封陈守实的来信。

无论是陈守实,还是编校《陈寅恪文集》的陈寅恪另外一位学生蒋天枢,都对陈寅恪非常崇敬,将出版的事宜想得很周到,包括书的版式、繁体字、稿酬等。

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领导经常去拜访陈寅恪,和陈寅恪结下深厚的友谊,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得到了陈寅恪的信任。在陈寅恪的第一本书《元白诗笺证稿》出版后,又经过好些年,他的论文集终于初步理定。稿子交到出版社后,向上报批一直没有通过,后又因为因故被搁置下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蒋天枢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寻问陈寅恪的书还是否能出版,得到出版社的肯定答复后,蒋天枢把陈寅恪散落的稿子都整理好后交由出版社出版。

高克勤曾经通过文章披露了“中华上编”与陈寅恪先生商讨其著作出版的往来书函,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随后也发表文章,讲述中华书局在约稿上做过的尝试和努力,徐俊表示,他非常钦敬“中华上编”前辈的胆识与果敢,从中也能体会到当年京沪两地出版环境的差异。

足以可见,当时的环境下,要出版陈寅恪的书,社里的老前辈需有很大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勇气。现在《陈寅恪文集》由三联书店出版,但从出版的角度来说,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最先出版。

高克勤表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辈一直坚持“学术归学术,不应该受其他因素影响。”要出版一流的学术书,便要选一流的作者,于是在《陈寅恪文集》出版后,继续出版钱钟书、胡适的文集。在特殊年代,胡适也没有正名。如今,无论是陈寅恪、钱钟书、胡适,都成了学术的热点,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肯定已经超过了1949年以来很多曾经炙手可热的人物。

多年后,高克勤曾在文汇报发表陈寅恪和古典文学出版社交往的文章,陈寅恪的女儿陈家三姐妹看到后,便专程从广州赶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找到他。虽然《陈寅恪文集》已经交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但陈家三姐妹希望尽可能出齐父亲的文集。2009年,正值陈寅恪逝世四十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唐代政治史略稿》的手稿本作为纪念,用线装本的样式出版,并将他和古籍出版来往的信件也影印在后,陈寅恪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这样一种形式再次结缘。陈家三姐妹说,这是陈寅恪著作中印得最好的一种。

出版时间最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高克勤介绍,虽然中华书局起步于1912年,历史悠久,但其前40多年性质与商务印书馆类似,是一家综合性的出版机构,1958年明确为古籍整理专业出版社,开创了其在古籍整理方面的辉煌。从专业古籍出版的角度来说,“中华上编”和中华书局是同时起步的,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视文学。其实从1958年开始,两家就有了明确分工,“中华上编”专做文学,中华书局以语言、文字、历史、哲学为主。1978年以后,两家共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仍旧以文学为重点。因此,“中国古典文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立社之本。所以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恢复成立后,就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李梦生先生说,“我们看着这套书长大,编着这套书老去。”

早在1956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到后来的“中华上编”期间,一直不间断在出版古代文学名家典籍,如钱仲联集释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马其昶校注的《韩昌黎文集校注》、萧涤非整理的《皮子文薮》、邓广铭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等,现在已经形成了140余种的规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已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最长、学术含量最高、最能体现精品特色的一套大型丛书。

作者是图书质量的第一保证,他们无疑都是建国以来各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历史学家邓广铭、文史大家瞿蜕园、哲学史家王蘧常等等。另外,在普及读物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典基本知识丛书》《中华活叶文选》《二十五史新编》《唐诗三百首新注》等,影响了整整一代古典文学爱好者。

坚定历史使命,注重社会效益

六十多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良好的信誉树立起了上古品牌,在上海出版业近年来的社会效益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出版社的社址从康平路到绍兴路,再到瑞金二路,在出版社的办公楼内,来过很多影响过新中国历史的人物,特别是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出版家、学者;也有很多影响过新中国历史的著作在这里成书,特别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著作。

作为古籍专业出版人,高克勤清醒地意识到肩负的文化普及的使命,正因为一代代编辑的长期坚守形成的众多积累,才会不断产生出传世精品。致力于高品位、系列化、多层次的古籍普及类读物的编辑出版,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又一大特色。

回首过去,高克勤说,六十年的奋斗业绩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新的征程出发的起点。在未来的岁月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坚守古籍出版专业,承担起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尽到出版人的责任。 

(本文编辑:安宁)

作者:木之秋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