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江苏文库》是我国目前规划中规模最大的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2016年启动,计划十年内出版3000册,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以十年为期,如何保证它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它的工作机制是怎样设立的?作为重大学术出版工程,它的学术性如何保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小青近日接受百道网专访。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姜小青
2016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指导并牵头,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十年之功,集“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个方面构成文脉工程基本内容,其最终成果将呈现为纸本规模达3000册左右的《江苏文库》。《江苏文库》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编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所属相关出版社承担出版。2018年12月,首批成果86册问世。
在《江苏文库》六编中,“文献编”,拟收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代表性著作5000种左右,采用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每种书撰写提要置书前,以影印方式出版。“精华编”拟精选江苏籍学人在中国各种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意义、产生较大文化影响的著作300部左右,以当代学术标准加以整理。“史料编”,以现有行政区划为主,拟收录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相关地方史料类文献2000种左右(时间下限1949年前),分类编排,影印出版,撰写书前提要。“方志编”,拟收录江苏历代古旧方志600种左右,以省通志、府县志及专志分类编排,影印出版,撰写书前提要。“研究编”,收录当代学者江苏历史文化等相关研究性著作。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小青近日接受百道网专访。姜小青表示,如此设置,是希望对江苏历史文献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溯源文化脉络,在中国文化、学术谱系中定位江苏文化。姜小青曾任凤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15年,主持过数十项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出版,并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正在主持江苏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库》编辑出版,他向百道网介绍了《江苏文库》编辑出版情况。
百道网:请您为我们描绘当下各省修典的情况。
姜小青:盛世修典是我国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历史上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编修最著名。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了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的整理研究工作,到二十世纪,各省次第修典,整理各地文脉。1991年,广东《岭南文库》出版工程最先启动。2006年,湖南省着手700册《湖湘文库》工程,并已全部完成;同年启动的还有山东省的《山东文献集成》,200册亦完成。2010年浙江省启动《浙江文丛》,已出版500册,计划出版800册。此后,湖北省《荆楚文库》、四川省《巴蜀全书》、山西省《山西文华》都纷纷开启,并陆续出版。福建省《八闽文库》近日也已启动,据我不完全了解,全国现在大约有十七、八省正在编纂省一级的大型地方文献丛刊,有学者说,地方文献研究或将成为“显学”。
这些新编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书,从出版形式看主要分两种,或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后排印出版,或对文献扫描复制后撰写提要影印出版。从内容上看,大多收录本地籍或长期寓居此地学人的代表性著作,时限上起先秦下至近代(1911年或1949年),并结合本地文化特征。在丛书设置上,从实际出发,各有特点,有的以著者全集或文集为主,有的以专书为主,如《山西文华》还设收录壁画等“图录编”,另外还有设“研究编”的,收录包括现当代学者的地方文化专题研究著作。
百道网:江苏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大省,自古人文荟萃,学人辈出,典籍众多。《江苏文库》的编辑出版如何续前人文脉并有所创新?
姜小青:今天新编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应该充分借鉴、利用、吸收前人在这个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我们做这项工作,既有开创性,也是在前人肩膀上的一种历史延续,是一种文脉传承。
在广泛调研上述各省大型地方历史文献总集基础上,《江苏文库》形成以“摸清家底、编纂古今经典文库、研究江苏文化发展史、梳理历史人物思想、打造江苏文化名片”的编辑出版思想。编纂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本地有哪些与将要实施项目有关的历史积累,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江苏学术界、出版界在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地方文献方面,一直持续不断努力,形成一大批成果。江苏不仅有《文选》《全唐诗》这样大型文献编刻历史,当代更有匡亚明先生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周勋初先生主持的《新编全唐五代诗》等大型项目组织、编纂经验和出版成果,为我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确实提供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
凤凰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也有两项相关选题一直延续至今:第一项是江苏学人文集,前者已出版了包括《金圣叹全集》《袁枚全集》《冯梦龙全集》《范仲淹全集》等,同时列入出版计划的还有《惠栋全集》《孙星衍全集》《曾朴全集》等。第二项是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的出版,江苏省人民政府1998年拨专款100万元资助整理出版的《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第一辑,包括《太湖备考》《至顺镇江志》《过云楼书画记》等20种。
我们在规划《江苏文库》六编时,确定了“书目编”,就是希望厘清江苏籍学人历史上(1912年前)的著述家底,以及历史上记述江苏相关内容的著述,同时对江苏目前所藏(主要指公藏)古籍文献进行全面普查,并分别编纂出版《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江苏典藏书目》。这在国内同类项目中似乎还是第一家。
百道网:“精华编”在选目上是否会与其他各编重复,其选题思路有何独特之处?
姜小青:《文库》“精华编”,采取了与多数省“以人立目”不同的“以书立目”编纂原则,不以“全集”或“文集”为主,而是按传统四部分类,着眼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著,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结合江苏历史文献存续实际,另一方面也是对已出版项目进行总结后确定的编选原则。凤凰出版社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江苏学人文集”出版规划,一直延续至今,有一批成果,如果沿这个思路设计“精华编”,相对而言比较省事,不仅有较多现成成果可以利用,还有不少选题已正在实施,可以在较短时间使《文库》出版有一定规模,减轻编纂、出版压力;但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采用“全集”或“文集”编纂整理方式,规模较大,少则几册,多则几十册,根据《文库》总册数规定,“精华编”最终只能在600册左右,这样一来,入选人数相对就会比较少,初步估计,大约只能在70—80人左右,这对历史上的著述大省,不但存在取舍难题,而且代表性问题也难以解决。
据本次文献普查成果《江苏艺文志》(增订本)统计,江苏历史上(1912年前)有著述记录的作家近3万人、著作8万多种,现存世著作也达5万余种,这还不是最精确的数字。因此,我们借鉴《中华大典·文学典》“求精”编选原则,并结合实际,采取“用弘取精”,专注于名著,专注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典范价值的江苏文献,不搞地区平衡,按照这样编选原则,大约有200多位学者的重要著作人选,较好地解决了选目“量”与“质”关系问题,也突出了“文脉”要义。
百道网:《江苏文库》拟用十年之功,完成3000册,这应该是目前我们所知最大的地方文献丛书整理研究出版工程。要保质保量完成,关键是什么?
姜小青:《江苏文库》编纂从1996年开始,两年多时间里已经获得首批成果,取得预期阶段性成果,这得益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作为政府主导的地方文化工程,此类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出版,因涉及单位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经费投入大,统筹、组织、协调、保障工作尤其重要。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设“工作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其中,“工作委员会”主任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共同担任,全省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委员,并设“工程”办公室(设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日常统筹协调事务。
仅举一例,《江苏文库》各编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都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繁重教学科研任务,如果承担的项目,不能与各自学校绩效考核对接,难免在工作安排、人员留用、经费使用等方面会有后顾之忧,为此,江苏对承担项目的主编单位,以省级社科重大项目委托的立项方式,并滚动资助,将《文库》项目纳入各单位考核范围,从而解决了编纂人员上述后顾之忧。南京大学、凤凰出版社为此都成立了专门编纂、出版部门,安排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了专职研究、编辑人员。
百道网:“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是如何运作的?
姜小青:依靠专家学者、遵循学术规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编纂出版大型地方文献丛书,作为地方文化工程,各方参与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许多地方文史工作者,更会从各自熟悉领域建言,这是丛书编纂非常有利的条件。但同时,编纂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本身也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学术工程,关系到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久,这就要求更宽的学术视野、更强的学术能力以及更多的学术资源;同时,文献编纂,还必须严格遵循文献学基本要求与规范。由于工作性质,大多数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地域性特征明显,但领域相对较窄。
因此,《江苏文库》在最初组建各编学术团队时首先明确,文献编纂,必须由学养深厚的文献学专家主持,故形成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科带头人领衔、全国众多高校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团队,同时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究“细微”,与专家研究“精深”相结合,在能够比较好地保证了《文库》学术性同时,兼顾到各个方面积极性,利用好有利因素。
以《文库》“文献”“精华”“史料”三编“拟收书目”、“提要样稿”论证为例,不但编纂团队数易其稿,还以三级论证的方式,一是分别在南京、徐州召开了包括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论证会,二是在南京召开了十余次由省内高校专家学者参加的论证会,三是分别在扬州、镇江、常熟召开以地方文史研究工作者为主的论证会。期间,出版社还将“拟收书目”连同意见反馈表,分寄江苏所属13个地级市相关部门听取意见(不少意见后被采纳)。这样做,学术上有保证,众多资源得到利用,各方积极性被调动,为《文库》编纂打下较好基础。
正是有这样认识,《文库》编纂完全遵循学术工作基本规范,从组建学术团队、开展文献普查、确定拟收书目、制定编纂体例、论证提要样稿、确立整理原则、印制图书样本等基础工作做起,看起来花了两年多时间,也投入了一些经费,但项目质量基础可以打得牢固一些。
百道网:编辑出版《江苏文库》,江苏在工作机制上有怎样的特点?
姜小青:三千册的《江苏文库》,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为防止文脉工程有头无尾,江苏在三个机制上予以保证,一是工作领导机制,《江苏文库》采取“工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由江苏省社科规划办以省级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形式,委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分别编纂,并由“工程办”与凤凰集团、凤凰出版社签订委托组织编纂三方协议,由凤凰出版社具体组织实施。二是学术编纂机制,依靠、尊重学者,按学术规律办事,学术上由学者把关负责,凤凰社与各编主编签订以年度编纂工作为目标的出版协议,按“实施方案”明确每一年任务、目标及完成时间。三是经费保障机制,经费采用年度预算制,即每年初根据编纂出版任务,编制所需经费预算,报“工程办”批准后,统一拨付到出版社,再由出版社根据各编任务完成情况,依编纂出版协议分批拨付,专款专用,并有严格的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这样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务实的工作机制,很容易走向两极,要么好大喜功,图“量”不求“质”,成为没有学术意义的“面子”工程,要么有头无尾,久拖无果,成为“烂尾”工程。
百道网:运作周期长、涉及面广的这种大型学术项目,您认为有哪些经验是最值得和同行分享的?
姜小青:做好基础性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术规律,文献编纂,特别是实施周期长、规模大、涉及面广,甚至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地方文献编纂,基础性工作不能马虎,切忌只有大框架,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就匆匆上马,这样容易造成编纂中的随意性,也不可持续。
《江苏文库》编纂,从文献普查开始,首先对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江苏艺文志》进行增订(这项工作从2014年先行启动),要求所有书目标注著者、版本、存藏信息,不但订正原有讹误,还新增辑著者1600余人,共达2万9千多人、8万3千多部著作,这是江苏历史上著述情况最新最全一次摸底,为《文库》编纂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在上述基础上,于2016年辑录、编印出8册《江苏作家现存著述目录》,作为《文库》编纂资料。再者在5万多种存世书目中,“文献编”“精华编”以传统四部分类法遴选、论证拟收书目,并对所涉书目基本做到目验。虽然这项工作花了两年多时间,但为后面编纂打下了基础。
百道网:在组织实施《江苏文库》的过程中,碰到的挑战主要有哪些?如何应对呢?
姜小青:新编大型地方文献丛书,作为集体项目,不同于自主研究课题,大家统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必要的。但由于这类项目规模相对较大,实施周期长,涉及单位、人员多,进度不好把控,质量也会参差不齐,完稿时间很难统一,文献获取需要收藏单位配合,特别是同类文献分藏不同机构等,更难以“步调一致”。如何保证项目在较长出版周期中保持相对统一,不至于出现“五花八门”现象,如何在分年、分批、分辑出版要求中,解决文献分类、分册、编号、方便查找等问题,如何对一些在学术上有分歧的问题,包括收录原则、收录标准、时间下限、作者界定、行政区划、整理方式、出版形式等,进行统一规定,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属于学术问题,有的是工作方法问题。
此外,如何处理已有出版成果的问题。现有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编纂中,都会碰到如何处理拟收书目中已经有整理本的问题。据我观察,目前正在编纂的此类丛书,大多数采用出版社之间版权转让或与整理者直接签约获取,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避免不必要重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整理本已出版很长时间,没能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加以修订,甚至原有的差错也没有改正,就直接编到“丛书”中,有的或因版权转让困难,不能取得高质量整理本,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项目的学术性。《江苏文库》“精华编”涉及到数百部文献整理,也存在同样问题,我们要求主编在确定拟收书目时,需标注有无整理本,如有,需标注三项:建议进行版权转让、需在哪些方面修订后再版、需重新整理。由于这项工作刚刚开始,还会有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如通过版权转让的整理本整理方式不一等,如何处理。
三是如何解决好出版质量与进度的问题。这是此类项目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从出版社来讲,做这样项目需要政府经费资助,从财政经费管理规定,大多要求当年资助当年出版,一般来说,经费越多,出版要求,包括数量也越高,这对大多数出版社来说,一年出版几十种都能保证质量的古籍整理著作,难免压力过大,质量也很难保证。有些省以省内多家出版社共同参与编辑出版,看似解决了进度、数量上的问题,但由于古籍整理专业性特点,一些非专业古籍出版社或编辑,在书稿编辑过程中,缺乏专业编辑素养和技能,质量也难保证。达不到一定学术水准的古籍整理著作,既不会有文化影响力,也不会有市场竞争力,最终也失去了编纂丛书的意义。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我们也期待做这项工作的同仁共同探讨。
百道网: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江苏文库》首批出版成果的情况吗?
姜小青:《江苏文库》首批出版成果共计推出86册,其中“文献编”38册,“精华编”11册,“方志编”27册,“史料编”5册,“研究编”5册。
百道网:在《江苏文库》首批图书出版过程中,着重解决了哪些问题?
姜小青:在《江苏文库》首批图书编辑出版中,我们着重解决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江苏文库拟收书目》在实际编纂出版中调整问题;二是文献底本复制与编辑出版不同步的问题;三是确定了图书出版体例;四是如何加强编纂与出版之间有效配合的工作机制问题;五是通过首批图书出版,着手编制《文库》的出版计划 。
百道网:这样超大规模的图书,出版周期又长,如何让读者能够及时看到?
姜小青: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如何让《文库》这样超大型历史文献丛刊在各个出版阶段惠及读者,如何将其打造成政府主导下的“文化惠民工程”而不是“面子工程”,首批图书出版前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项目规模大、出版周期长、分批分类出版等,给读者购买、图书馆收藏或读者借阅造成一定困难,尤其《文库》首批图书中,除“精华编”5种(11册)是每单品种一个书号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外,其余“文献”“史料”“方志”三编均是某一类的某一部分,如总数1000册的“文献编”,共分四部12大类19小类,首批出版的38册中仅是“经部”中“总类”“易类”两部分,前面提到,“文献编”是按传统“四部”分类编纂,编辑体例上是每“部”一个序列号,出版时是一“部”一个书号,每一部最终完成都要在若干年之后,如此,依据上述编辑体例,“文献”“史料”“方志”三编在某一部(或全部)完成前是不具备图书销售条件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读者及时了解并能使用《文库》,我们目前的思路是项目同步数字化,通过网络平台,以数字化出版的形式,先将印制完成的《文库》及时上线,供读者使用。2019年,《文库》首批图书将在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的古籍数字出版平台“籍合网”发布。
百道网:您刚才讲,在首批图书出版中,你们编制了《江苏文库》的出版计划,能透露一下吗?
姜小青:我们将通过《江苏文库》六编同步编辑、同步出版,争取在每一个出版阶段,都能让读者了解江苏历史文化的整体景观,并系统认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力争做到编辑一批,出版一批,启动一批,规划一批。目前,我们对今后每年出版目标,都做了规划和各编任务分解,大致从今年开始,前三年每年出版150册至200册,其后,在有所积累的基础上,每年出版200册至300册,甚至更多。
(本文编辑:令嘉)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