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镇馆之宝《中国植物志》,一部跨世纪完成的皇皇巨著——深度解析:大部头著作的编研史和编辑力

作者:酸酸   2017年10月2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编写一部《中国植物志》是我国几代植物分类学者的夙愿,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到2004年终于由科学出版社全部正式出版。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的艰辛编撰,这一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近日,百道网采访了科学出版社生物分社社长王静,请她为我们介绍这部跨世纪完成的皇皇巨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编辑故事。

《中国植物志(共六箱)》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 编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物种最多的一部植物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

作为科学出版社极具代表性的拳头产品,《中国植物志》自推出后市场表现优异,备受图书馆市场以及专业学者的推崇。百道专访了科学出版社生物分社社长王静,请她为我们介绍这部跨世纪完成的皇皇巨著的编研历史、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编辑故事。

百道网:《中国植物志》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最大的一部,自出版以来获奖无数,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套科学巨著的编研史。

王静: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这些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历史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钟观光先生等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自20世纪初陆续开始采集植物标本,并先后到欧、美各国查阅保藏在那里的植物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胡先驌先生是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的人,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植物分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将《中国植物志》列入科学规划,1958年正式启动。1959年10月正式成立了《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此后,为了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出齐最后一本是在2004年,全书80卷,126分册的编研工作总共经历了45年的漫长岁月。

百道网:《中国植物志》的主要内容和独特亮点是什么,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学术市场上有着怎样的学术价值?

王静:《中国植物志》的出版问世被誉为世界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收集种类最多、篇幅最大的植物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科学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包括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和9081幅图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境内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志书。

《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此外,这套书不但是“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农、林、牧、副业以及医药、轻工业等生产部门利用植物资源、鉴定植物种类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这一整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非常高,一方面,这套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另一方面,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使得这套书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也是空前的。

百道网:在学术价值之外,从销售数据来看《中国植物志》这套图书的市场表现怎么样?

王静: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跨度非常长,最后一本出完是在2004年,期间的出版是比较零散的,所以到2004年的时候,最早出版的一些都慢慢丢失掉了,所以出版社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把书找齐。2007年找齐之后,我们对所有图书进行了全面技术处理,重新扫描、重新印刷。所以现在这一整套书都是可以随时整体印刷、整体凑齐的。

凑齐后的第一年印了300套,大家竞相采购,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此后,《中国植物志》每年都在根据市场的需求重印,虽说每次重印的不多,但市场需求一直不断。

也就是说市场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满足,所以从市场效应和销量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仍然有非常巨大的开拓空间。我们特别向各大图书馆推荐《中国植物志》,它一定是每个图书馆必备的镇馆之宝。

百道网:作为重大出版项目和系列化产品,《中国植物志》的走出去情况怎么样?

王静:科技无国界,对于科技出版物来讲,前沿的、原创的、权威的才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我社近年来以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加快推动了学术出版走出去。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80年代起,中国科学家开始与世界植物学专家合作,陆续组织了多次联合考察,1988年,中美双方就Flora of China的编撰工作签订合作协议,1989年编撰工作正式启动;由科学出版社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联合出版,到2013年9月,25卷的英文版中国植物志和图集全部出齐。我们科学社与合作出版全部的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一版文字25卷、图片24卷。

英文版《中国植物志》的编撰,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作,所有参与的中外专家还对原中文版进行了大量修订。一是参与人员赴美国和欧洲一些大标本馆查阅模式标本,鉴定存于国外的大量中国标本,查阅经典文献;二是鉴定中国近年采集的标本;三是野外考察,对疑难类群的形态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四是对类群进行分类修订,着重物种的划分和归并,学名的考订和规范等;五是译成英文;六是和美、英、法、俄等国外学者交流、讨论,共同修改文稿,并最终由中方作者定稿。

英文版《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相信这套书一定会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

百道网:大部头专业资料类图书的编辑工作很考验编辑的能力,而这套书又有大量的科学家和绘图人员参与,所以在编辑过程中,咱们的编辑如何和他们协调沟通?

王静:我们的编辑工作分成两头,一头是在写作之前,出版社确定了各种语言规范和形式规范,形成了一份详细细则,并交给了每位作者,要求他们按照细则来进行撰写。包括统一法定单位,比如面积,有的人习惯写成亩、公尺,但我们会严格规定为平方米、平方公里;度量单位也是一样,比如有人写1米,有人写100厘米;也规定了各类植物的排位顺序、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具体细节。

另一头就是交稿后的编辑,作者们交来的稿件实际上仍未完全统一,我们就需要将这些原稿实现真正的规范统一,通过进行图表文字的核对,拉丁文单词的拼写查证,让这些书稿达到正式出版物的出版要求,没有语言文字的错误,没有图片的错误。

编辑不是专家,编辑只能从出版规范出发对书稿提出问题。虽然我们不懂特别纯知识性和专业性的问题,但植物名称使用是否正确等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同属于一个属的两个种,他们算是兄弟姐妹,所以姓应该是一样的,但我们编辑过程中就会发现作者交来的稿件把姓写错了,这时就需要编辑认真查阅资料再和作者沟通修改。除了植物名称问题,结合绘图,编辑也会发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描述错误,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和作者探讨。当然,特别专业深入的问题,还需要多位专家作者的把控和掌握。

(本文编辑:June)

作者:酸酸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